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犯罪行为的危险因素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4月22日
国际上对于精神分裂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行为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尽管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未发生暴力行为,但精神分裂症确能增加暴力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机率,特别是当合并物质滥用或者有幻觉妄想症状时,同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犯罪行为有其特殊的特点。
研究使用ccmd-2r,icd-10,精神现状检查pse-9,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snss。犯罪行为是偷窃,身体或性攻击,杀人等。暴力犯罪包括纵火,性侵害,身体伤害以及杀人。调查489例患者,仍然存活67%,自杀身亡的5%,其他原因死亡的20%,无家可归患者流浪的8%。犯罪行为的14%(其中暴力犯罪行为的46%)。
研究发现,犯罪行为在未婚,比较年轻,发病年龄比较早的患者中比较常见。患者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缺乏监护照管人,无家可归,panss分比较高的患者中犯罪行为发生率比较高。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受到关注,6个方面的负性预后:暴力犯罪行为,受害,自杀或者自伤,物质依赖,无家可归或者流浪,失业的。大多数研究显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比女性多,男女比例大约为3:1,原因是因为男性的雄性激素,好动,性情刚烈,及其承担的社会角色有关。研究显示,青壮年患者是发生暴力犯罪的高危人群,可能是因为青壮年为精神分裂症的高发病年龄,此年龄所遭遇的各种矛盾冲突,心理压力比较大,此年龄正常人群也是刑事犯罪的高发人群。研究显示未婚患者发生犯罪行为比较高,可能是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照管和支持一般主要来自家庭,未婚患者多依靠其年老的父母及其他亲属,其社会支持比较薄弱,心理和经济支持十分有限。因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基本的监护和照管保障,以及提高监护和照管的水平对预防患者犯罪行为的发生十分重要。有研究显示,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比较低的患者暴力行为的高发生率相关性,本研究因为是农村患者,药物治疗率比较低。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多发生在其疾病的急性期及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88%,与患者的明显的精神症状密切相关。阳性症状明显的攻击行为多,阴性症状明显的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率。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犯罪行为与疾病症状严重程度有关,与患者的治疗状况欠佳,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精神疾病未能得到及时充分治疗和控制有关。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