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医不治己”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4月9日
http://www.jk115.com/zhengxing/20100410/8345.html
临床医疗工作中,有一个“医不治己”的潜规则,但是从心理学看却是一个好习惯,内科疾病,一般问题,当然不存在“医不治己”,如果是外科手术,疑难杂症那确实需要“医不治己”,一方面是跨学科存在风险,另外一方面是给自己亲人做手术难免手足无措,增加手术风险。那心理咨询中有没有“医不治己”现象呢,我看也是有的。
我在四川大地震后去参加心理援助,一位部队干部来到我们营地,请求心理咨询,看样子他的心理压力确实比较大。有人好奇地问:你们部队不是有心理咨询师。他说有的,而且就是他的部下。可见他不意愿在自己部下心理咨询的原因了,如果那样就有风险了。我们约了次日心理咨询,结果他次日凌晨就接受紧急任务,去搜索失事直升飞机,他失去了一次心理帮助的机会,但是给我们留下了思考。
不给家人、亲戚做心理咨询,大家容易理解。这些关系密切者可能本身就是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其信任感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其隐私权需要保护(人有的话,是不能向亲人说的),而且家人对心理咨询师是知根知底,其权威性和神秘感大大消失,对效果有影响。单位同事虽然没有亲人那样关系密切,但也影响心理咨询效果,当然一般心理咨询是可以的,如睡眠障碍,如果涉及家庭隐私、工作矛盾,就麻烦些,也许就是利益关系人,即使再好的保密制度,也是难免漏风。好朋友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吗?我认为效果也是有限,因为既然是好朋友,就一定早帮助了,没有效果才心理咨询的。既然没有心理咨询,说明也不见得就是好朋友关系。
“医不治己”看来也是适用于心理咨询,所谓自己人,就是那些关系密切,利益相关的人,如果他们暴露隐私,密切接触,就可能存在风险,他不会来心理咨询,即使心理咨询也不容易到位。这时候,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转借,让其他心理咨询师介入。“医不治己”也说明,心理咨询师的保密原则特别重要,但是没有绝对保密的事情,这些都考验心理咨询师。同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质需要提高,这些是中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过程的挑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