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方死比较合适?
吴剑
2010年1月11日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为一个成年人不如果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不能说是成熟。作为医生,医院,经常会面对死亡,往往就人员成熟些,因为死亡使人深刻。过去,人们往往关心死亡的原因,死亡的方法,也有必要思考合适死亡的地方。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入土为安,叶落归根,这些是一种自然主义文化思想,十分可贵。现在社会发展了,医疗水平的提高,使许多人可能死亡在医院,人口流动的加强,使许多客死他乡,交通事故的增加,使许多人死于非命。这些死亡的地方,都没有传统文化方式那样理想。因为传统文化强调身体回去了,灵魂也需要招回。灵魂安定了,才能是安详。
老年人,病重人,大多数在死亡前都有预感。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大多数人还是意愿有尊严,很安详地离开世界,因为他们感到死亡已经不可避免。这时候回家,或者在家里,床上死亡,是他最大的心愿。这样可以见到亲人进行告别,还可以减少死亡恐惧,还可以避免自己的灵魂成为孤魂野鬼。这样的愿望,作为子女,医生应该表示理解,甚至给予配合。放弃不必要的抢救,进行适当的安排,都是情理之中。我们可能都是唯物主义者,甚至不意愿相信灵魂,但是我们作为人类,从心理学和文化上,我们大家还是意愿相信的,这样的文化已经深深植根我们灵魂,我们是不能避免死亡的情况下,求得灵魂的安息是大善。
社会学角度,人的死亡地方也是不同的。有的人死在战场,那是光荣;有的人死在工作岗位,那是模范;有的人死在见义勇为事件中,那是榜样;有的人死于无疾而终,那是宁静;有的人死在亲人怀抱,那是幸福(所以,中国的国骂中,有句“不得好死”,看来是比较伤害人的)。有的人死得不明不白,那是冤枉;有的人死在刑场,那是犯罪分子;有的人客死他乡,孤苦伶仃;有的人死于非命,也是不好。中国人希望善始善终,能够有个善终者,是每个人的期望。可能每个人能够选择死亡地方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如果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多做好事善事,大约结果就比较好。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版权所有,请注出处!作者:吴剑;心理时空的BLOG网址:http://blog.sina.com.cn/xlsk)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