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危险因素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09年12月4日
与世界相比,我国的自杀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国的自杀率的特点农村为城市的3-4倍,男女比例1:1,15-34岁为高峰。过去20年,中国的自杀率在逐步下降,仍然是重大公共卫生课题。扭力理论是描述个体在面临两个冲突因素却无法放弃其中任何一个时,所体验到的心理痛苦。扭力不同于简单压力,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单变量现象。扭力至少包括两种压力,并且相互冲突,主要来源:一是不同价值观冲突,个体体验到价值观方面的压力;现实与愿望的冲突,个人体验到愿望的压力;三是相对剥夺,如处在极度贫困下的人发现和自己背景相同的人却过着优越的生活时,就会产生相对贫困压力;四是应对危机缺乏技能。
国内自杀研究大多数是从精神科或者心理障碍着手,国外报道超过90%的自杀者都患有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或者药物依赖,国内报道为63%。但是自杀者在整个精神疾病患者人群中却仅占很小比例,精神疾病可能是自杀的重要条件,但是并非自杀的必要条件或者充分条件。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解释自杀的新理论,扭力理论需要一个成熟过程。本研究发现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和过去不同,这个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生活水平提高使相对剥夺和理想现实冲突的扭力降低,尽管贫富差别加剧,但是中国农民还是着重跟自己过去比较,而不是跟城市人比较。经济发展和观念改变,使农村女性有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进城打工使农村女性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提高了个人经济地位,有效降低了周围环境带来的扭力。研究显示,每个自杀死亡者都至少经历一种扭力,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是应对扭力。100%的自杀死亡者都经历危机和应对危机能力的缺乏带来的困扰。45%的人有价值观冲突扭力,81%体验了愿望与现实不协调扭力,72%体验相对剥夺扭力。在扭力强度上,人际关系危机、丢面子的危机,相对贫困和婚姻选择困境非常突出,大部分扭力都和人际关系有关,看来改善人际关系对预防自杀特别重要。男性应对扭力高于女性,特别在失去金钱或者投资失败,反映男性更多承担家庭经济支柱的责任,并更可能遇到工作创收方面挫折。女性扭力往往来自价值观方面。愿望扭力与年龄呈现负相关关系,就是年龄越大,愿望扭力越小,就是说人随着年龄的成熟,对理想和愿望的标准也趋于现实合理,或者其理想和愿望也越来越得以实现。相对剥夺扭力与年龄负相关,因素是教育机会相对剥夺,低年龄自杀处在受教育时期,平等教育机会的愿望更加强烈,扭力就大,年龄越小,应对危机技能越差,表现有失去工作和学习成绩差。失去金钱或者投资失败,婚姻破裂的扭力与年龄正相关。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