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经认知重建特点及其彻底性具有完善人格的作用(二)

(2009-10-23 15:29:54)
标签:

慧可

达磨

完善人格

祖师

如来

分类: 朋友佳作、作品共享

佛经认知重建特点及其彻底性具有完善人格的作用

光泽县中医院  张建平

    相传慧可和尚前往少林寺拜达磨祖师求开悟佛法。夜立雪中至晨没膝,遭拒。以利刃自断左臂置于祖师面前。

   达磨说:“汝求甚么?”

   慧可泣言:“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磨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沉思良久说:“觅心了无可得”。

   达磨说:“吾与汝安心竟”。

   慧可于言下大悟。

   在这里,祖师是如何掌握慧可的心理变化状态,通过极其简单的几句对话,却使其开悟了佛法呢?

   解释如下:前段极言慧可为求悟佛法的强烈执著心理。

   自认为佛性(事物的最本质属性)当然地是某种具体的、看的见、把握的住的东西。因此产生了追求的愿望。达不到目的则心(意识思维)是不会安定的。为此,不惜采用立雪、断臂、泣求行为以表“真心”。

   这在客观上起了对祖师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挟迫祖师出示“王牌”的作用。

   达磨毕竟为禅门一代宗师,处变不惊。

   根据彗可当时状态再进一步说:“将心来,与汝安!”。

   一句话置慧可于矛盾冲突、生死立判之间。

   事实上,当祖师见慧可为悟佛法,启动这么坚贞、执著的欲望,采用这么冲动剧烈、蛮横的愚昧行为,不禁感慨万千。   这“将心来,与汝安!”。是达磨祖师处在极度的愤怒、爱怜、恨铁不成钢;同时又极度的冷静、视若无物等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情感交织融合状态下暴喊出来的。

   这一声“当头棒喝”令慧可再次冷静思索:“心”在那里?

   这就必然要涉及到对具体心脏的深层次、穿透性认识,即从物质的形态进入意识的形态。

   倘若要拿出具体的心脏,即将利刃直指心脏,剜与达磨即可,意味着死在当场。

   毫无疑问,这与慧可为求悟佛法的初衷背道而驰,显然不是!

   故而慧可思索良久,在万般迷惘、无奈之时,方才显出了被动的观念发生变化,无所执著状态。

   他说道:“觅心了无可得”。

   在其自身毫不知觉的状态下,自己回答了问题。

   见此思维转动本质的显现,机缘成熟的刹那,达磨当下言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此时的思维正处于无所执著、飘荡之际......

   闻此言后,心中不禁又是一下剧烈地震动!

   他结合刚才自身经历,自己的语言......

   体味到“真心”(思维本质流动发展的属性是含藏在物资的无限可分性中)了无可得。

   而这“了无可得”本身原来就是根本的一得!是诸得的源泉和根基。

   我们平日里执著的都只是它的一部分片面观念,诸得中之一得。

   因此,只有放弃自我的执著,当下即现本心。

   就能同时接受和放弃无数众多的观念,从而豁然开悟而成为禅门第二代祖师。

   这就是禅宗有名的:“不立文字、言语道断、直指人心、明心现性”的简捷传法方式。也即小聪明与大智慧的较量,短兵相接、惊险至极。

   这种具有内在否定性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就是自性、佛性。

   这种不执著本身就包含了它的对立面执著之间相互对立、依赖、消长、转化的过程永无止境就是真谛。

   这也是现今形式逻辑不能解决的逻辑悖论问题。即:一旦涉及到具有内在自我否定性的概念时,概念的本身就是属于流动的范畴:“言其是则非,言其非则是”。

   对于这样的问题,是要通过辨证逻辑才能解决,而这需要辨证的思维。

   这种辨证的思维在佛经中大量涌现。

   如《金刚经》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前段是佛问须菩提:您意思里是怎样地认为呢?如来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思维吗?如来有过什么说法吗?(这里体现了问者想看看:答者是否还存有一种执著的心理,是否做出的是一种肯定的回答)

   后句须菩提回答说:按我理解佛所说的意义:没有什么固定观念的方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思维,亦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让如来可以说的出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法,本身即没有固定的意思,不能得到不放,亦不能按表面言语去做固定的理解。它即不是法,亦不是非法。所以这样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一切圣贤的人都是以流动的思维本性,不断地显现又不断地隐匿的无为法而与常人不同而产生差别的。

   这里整段答话的内容都表示了答者没有执著,都在暗示了一种流动的思维让问者能印证他。

   这种辨证的思维:肯定中有否定,运动中有静止。达到了主客观同一,融入了真理。

   现代医学心理学中以“认知重建”理论建立的认知重建治疗方法,极其类似佛之精髓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它和人本主义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及化学、物理、药物等诸多疗法综合应用。以日益显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前些时出版的,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柯云路先生所著的《走出心灵的地狱》、《柯云路新疾病学》、《气功修炼的奥秘与误区》三本书,可以说是将佛教精义与医学有机结合并具体应用的典范,尤其是在对一位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治疗中不乏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值得一读。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详细的讨论。

   综上所述:《佛经》不可否认地是僧人们的思维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物,科学的成果。具有辨证思维的特点。

   在临床医疗中如果能灵活地运用辨证思维来处理问题,是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帮助病人消除主、客观矛盾在思维中的障碍,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心身健康的恢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