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经认知重建特点及其彻底性具有完善人格的作用(一)

(2009-10-23 15:19:42)
标签:

慧可

达磨

佛经

完善人格

如来

大悟

文化

分类: 朋友佳作、作品共享

佛经认知重建特点及其彻底性具有完善人格的作用

光泽县中医院  张建平

   认知重建是指:通过去改变人们对事物固有的、甚至在某一局部意义上是相对正确观念的基础上,重建一种更加符合事物整体本质的观念。

   它:属与现代医学的心理学治疗方法之一。

   它认为:对事物认识所产生的片面、错误的观念是可以导致实践中的矛盾,从而产生心理的异常、人格的缺陷、行为障碍;诱发多种心身疾病。

   而重建后的观念,由于完全符合事物的本质,完成了主、客观相同一的过程,从而完善了人格。达到了健全的心理状态。起到了纠正行为障碍、消除心身疾病的作用。

   佛经就非常明显地具有此种特点。

   它是以研究并直接揭示思维、观念的本性为宗旨,给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佛经中常称此为:“自性”、“佛性”。

   它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思维中的烦恼、痛苦、悲哀、惊恐、愤怒、迷惑等一系列负性的心理因素,其主要原因是:思维集中反应了事物的部分表像,即是执著在事物某一相对静止的具体层次上。

   佛经中称此为:“有念、执著、住色相;住声、香、味、触、法相”,从而迷失了自性。

   这是常人的心理思维状态。具有执著、外向、单一性特点,需要改变。

   故而有如佛教的一部经典著作《金刚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

   它要求人们首先要自觉、主动地去破除自身对客观事物固有的、错误的认识。

   那么,究竟建立何种思维观念,才能把握住真正的自性呢?

  《金刚经》里说到:“应如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要非常地注意,这段话的关健是其结论。

   当年五祖弘忍禅师在半夜三更为惠能禅师解释经义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悟而成为禅宗六祖。

   仔细分析,它是非常活跃的思维,在文字上的表现形式。这句话是本身即包含有否定与肯定两方面涵义在内的对立同一。“无所停留而产生的观念;产生的观念又无所停留”。

   就是说:它既把握了对具体事物反映的具体观念,又把握了具体事物本质的无限可分性及对它反映的观念的无限发展属性。

   两者之间有机地对立、同一、消长、转化。

   这实质上是辨证的思维,即具有一元性特点的同时又具有双元性、多元性特点。

   对它的认定是绝不可以简单地用:“是则是,非则非”来评判。而是“非”的本身之中有是,“是”的本身之中有非,是主客观同一的思维。

   因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以及思维所产生的结晶——“概念”的本身就是具有其“内在否定性”的“对立、同一”物。

   佛经正因为其处处闪耀着这种“辨证”的思维而使它充满了神秘性,显得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使人穷尽其源而不竭。

   与其盲目地去排斥、贬低它,倒还不如放下偏见,亲身去探索这无穷尽智慧海洋的奥秘。

   恩格斯指出:“辨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的、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为甚么这么说呢?

 

   因为它首先要求人们必须破除自我执著的观念。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一般的人倘若不是处在各种矛盾交织、剧烈冲突的巨大压力下,大都是、也几乎都是“本能”地以自我的利益及自我的观念为中心。

   一般的情况下是很难使人主动地放弃自我的利益及自我的观念的。

   这样他(她)们也就很难体察到观念的运动、发展是本质属性之所在的原因。

   与此相反的是佛教徒遭遇人生的挫折、逆境较多,当他们在为自己孜孜不倦地维护或追求的目标、希望破灭而感到痛苦、烦恼,从而转向希求解脱时,则是以主动地要求解脱思维中的迷惑、烦恼。去体悟思维的本性而成佛为其根本目的。

   俗话说:“灭去心头火,燃起佛前灯。”目的及途径的正确性必然昭示了成功的可能性。

   佛经说:“三界不安,犹如火宅”、“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四大皆空,六尘皆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诸如此类......

   接受了这种观念的人,很容易对自身原有执著的观念做出放弃。

   反复多次后,就体悟了这观念处在执著(思维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及不执著(思维反映事物的绝对运动)两种状态的运转之中。

   当最终破除了自我及破除了自我本身都被破除后,即达到了自身绝对运动的思维与客体相对静止的思维对立同一状态而觉悟辨证的思维——成佛。

   从而弥补了心理缺陷,解脱了烦恼,心身同一。这就有助于完善人格,达到健康心理状态。

   这就是佛经认知观念重建并具有彻底性的特点,彻底性即思维本质的流动、发展属性。

   以此观点研究佛经,就不难理解其精深奥妙的道理。

   恩格斯指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辨证的方法。”

   尤其是当今现代科学形成了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整体化趋势,迫使更多的医学家在以经验科学和逻辑科学的探索中,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将触角伸向辨证思维。维此,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具体地认识客观事物及自身思维。

   亦就是说:“各种形式的形而上学的思维都将最终复归到辨证的思维,除此,没有任何出路,没有任何达到思维清晰的可能。

   现具体来看禅师(相当于心理治疗师)是怎样运用“解粘去缚”手法直指人心(思维的本质),通过让修行者“反观自照”、“思维其思维”、“佛从心内作,莫向心外求”。即内审的过程来明心现性。暗示学人破除“我相”、“我执”,禅悟“缘起性空”、“真空妙有”。来进一步理解佛经的“认知重建”特点及其彻底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