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09-6-24
强迫症是一种对患者造成严重社会功能损害的神经症,其症状表现为反复、持续出现的观念或者行为,患者知道这些观念、行为是不必要的,但是无法摆脱,为此而痛苦不堪。根据统计,世界人口的1-3%受到强迫症的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强迫症位列全球十大致残疾病之一。目前,强迫症的病因尚无定论,其症状中具有认知功能,心理和行为能力等多方面的缺陷,因此可能影响到患者以上问题的有关心理社会
等方面的研究。如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往往对其缺乏关爱,过度保护,患者家庭关系存在亲密度及组织性比较差,成功感缺少等问题。患者的为人处事,尤其是化解负性情绪,建构正性认知功能能力方面明显缺少,某些生活事件也和强迫症有关。
研究工具是,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惩罚、过干涉、偏爱、拒绝、过保护。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明显高于正常人;积极应对明显少,消极应对明显多;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低于正常人;实际亲密度和理想亲密度的差高于正常人;实际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差高于正常人。父亲的情感温暖和偏爱,母亲的情感温暖低于正常人;父亲的惩罚,拒绝,过度保护,母亲的拒绝,惩罚高于正常人。
因素分析显示,强迫症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少,消极应对方式多;父亲情感温暖少、偏爱和拒绝,母亲情感温暖少、过度干涉、拒绝、惩罚多;家庭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差,亲密度之差和适应性之差大,负性生活事件多,他们在个人、家庭、社会生活都存在问题。研究显示,积极应对方式是强迫症的保护因素,而消极应对方式和家庭适应性差是危险因素。求助、淡化困难等积极应对方式可以通过减少冲突,焦虑等,起到保护作用。而隔离,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加剧冲突,促进症状。家庭适应性差和强迫症高度联系,因此,心理咨询师应该注意患者的家庭功能状况,想方设法动员患者家属介入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帮助营造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促进患者康复。Cuidano认为对父母存在迷茫、矛盾的情感依赖的孩子容易患强迫症,理论中矛盾情感的特点是孩子不清楚其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如被爱,价值,关心等,从而孩子不断在情感确认/否认中徘徊,并难以整合两个相反的自我价值感。这种慢性冲突就导致了孩子对亲子关系持久的观察、反思,完美主义和重复行为,随之产生以确保自我作为父母眼睛中的重要和可爱的孩子。
(评价:强迫症是常见的神经症,主要在青少年,治疗起来比较困难。了解强迫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家庭原因对治疗有帮助。同时,我同意在强迫症的治疗中,父母的介入很重要,能够了解心理咨询,支持咨询费用,调整家庭环境,预防问题复发等。)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