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桑美台风的心理影响

(2009-06-09 10:56:11)
标签:

灾民

灾害

涟漪效应

台风

负性

美台

健康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桑美台风的心理影响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09-6-9http://tbn2.google.cn/images?q=tbn:jpDGrTocAdly-M:

   台风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给灾民带来严重的心理行为影响好精神伤害。灾害造成的心理行为影响可表现为:短时间的急性应激障碍ASR,和长期的创伤后心理障PTSD。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人类自身应对灾害的脆弱性问题,灾害对幸存者的心理行为影响成为关注热点。重大灾害如台风、地震、911事件等幸存者的应激行为,在灾后2周有20-30%的人发生ASD,在灾后6个月有28-36%的人出现PTSD。近年,我国每年因为各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00亿左右,受灾人数高达3-4亿人次。20068月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浙南和闽北,当时最大风速达到68/秒,台风强度达到17级,是建国以来50年登陆大陆地区最强台风,造成温州市87 人死亡,52人失踪,经济损失达到49亿。研究结果:

一、灾害后灾民的需求向着低层次化转移。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的需要是一由物质到精神的发展结构。台风灾害使灾民的生存环境和心身条件都受到相当的冲击,灾民处在高度应激状态,出现一定的认知、心理行为的变化。灾害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平衡状态需要结构,使人们的自身需求出现了精神到物质的逆向变化,因此,灾后出现了人们需要更注重于基本生理需求,并且需求内容趋同。虽然原先的贫富差距和需求不同,但是灾害后灾民的需求都向着低层次转移,大家都只求能够保证生存,平安,其他如享受、发展的需要都放弃了,灾后救助工作时应重视救助优先顺序,首先提供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由于人的需求结构和生存能力的调整,出现了人们对灾时行为趋向同化倾向,如在物质分配和需求方面趋向一致,这对于建立灾害事件救助体系以及开展灾后物质救助和分配有重要意义。

二、灾害后灾民心理行为影响以负性情绪变化为主。  人们都经历应激和适应,灾害的心理应激是以恐惧为主要特征的内心体验,同时产生引起诸多的负性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奈、内疚等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PTSD是个体经历过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创伤性应激源,出现持续性的重现创伤体验,反复痛苦回忆,噩梦,幻想以及相应的生理反应;个体有持续性的回避与整体感情反应麻木;有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如情绪烦躁,入睡困难等;以上症状持续至少一个月,导致个体明显的主观痛苦及社会功能受损。因此,灾后心理救助时应及时给予关注和支持。灾后物质性救助是可以在短时间提供,但是精神方面的关心是长期的持续的。因此,灾后救助体系应将心理救助工作并列为重点内容。

三、灾害后灾民人际交往出现共同经验区并具有涟漪效应。  灾害后的灾民们自救和互救活动,使大家思想、感情和行动趋于一致,出现同舟共济,互助友爱,和谐友情和共渡难关的情景,这种心理行为变化对灾害条件下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影响,打破了平时的由于经济、文化、信仰、爱好的不同的障碍或者鸿沟,灾后的亲和力明显增强,出现了共同经验区。是灾后人际关系亲和力增强,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趋向一致。虽然灾害的程度对不同群体的反应性不同,但是这种行为呈现的共同经验区,可以激发灾后困难条件下的灾民的情绪,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大灾害的冲击力,影响到灾民的个体,甚至会反射或者影响到与个体有关的家庭、组织和社会。因此,灾区的社会易损性与灾害冲击的涟漪效应有密切关系,政府应该重视,及时开展灾后救助指导后宣传工作,引导灾民向着对危机管理有利的方向发展,树立战胜灾害的信心。

评价:福建省为台风灾害高发区,因此加强心理救助十分重要!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