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生内疚和羞耻的研究

(2009-02-19 13:02:25)
标签:

羞耻

面子

归因

中学生

假说

教育

分类: 心理卫生、阳光心理

中学生内疚和羞耻的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09-2-19

   内疚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道德准则时产生的一种悔恨、自责的情感体验。羞耻是指个体意识到自身或所属团体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时产生的自我谴责的情感体验。

   自我和行为假说认为:内疚和羞耻的差异不在于个体所经历事件的性质,而在于主体对该事件主观解释的焦点不同所致。羞耻直接针对自我,内疚针对是个体所做的事或其行为。公开化和私人化假说认为:内疚和内在道德要求有关,它代表着自我的良心受到冲击后产生的更私人化的体验,因此内疚产生于无他人在场的情境中。羞耻的产生更需要观众,个体所关注的不足的自我如何呈现在他人面前,因此,羞耻产生于公开化的情境。

   后悔是指人们做错了一件事,事后感到懊悔的心理过程。产生后悔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个体行为(决策)的结果不好(或相对不好);二是如果改变的当事人已经完成的行为(决策)就会获得好的(或相对好)的结果。当个体经历内疚事件后,往往由于受到良心的谴责而显示出后悔的心理反应。作为一个社会人,个体难免有过脸很、害羞、尴尬等与面部有关的感觉,也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样就会讲面子、挣面子、给面子、要面子、丢面子等。面子是指人在人际关系网中,希望他人对自己有一种比较好的社会自我价值感,个体一方面试图保持或者提升面子,另一方面当社会自信受到攻击或者嘲笑时试图维护或者保留面子。因此,当个体经历羞耻事件时,往往会动摇自己的面子意识体系,使自己感到丢面子而顿感无地自容。

   利用中学生内疚事件与羞耻事件开放问卷调查。回忆经历最内疚或者最羞耻的事件,再评价内疚感或者羞耻感。最后进行对事件的归因评价(完全自己,或者完全别人)。研究发现,内疚事件个体感到后悔,羞耻事件个体通常感到丢面子;内疚事件主要产生于私人化场所,羞耻事件主要发生于公开化场所;内疚事件主要伤害的是他人,羞耻事件主要伤害的是自己。研究说明,初中三年级是内疚与羞耻分化的关键期,之后,个体可以明显区分出内疚与羞耻。内疚与羞耻不仅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还与学校集体德育教育有很强的相关。对内疚事件倾向于内归因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因为内疚事件总是以伤害他人为主要表现。对羞耻事件往往进行外归因,以便重新获得因丢面子而损失的尊严。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