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肿瘤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李学麟
闫超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有治疗、医治、治理、调理、调养;条达、条顺;安定之义。“未病”包含有无病;病欲发而有先兆;病起之初;既病而尚未殃及之地;病将愈,有可能出现遗复等内容。长期以来,肿瘤一直是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杀手。为了防范和治疗肿瘤,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医药抗癌的观念已从原本单一治癌转向了“以防为主”及“以人为本”。
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学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癌瘤的发生,及癌瘤已被切除后的防范复发,或与癌共处,带瘤生存,中医学则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其思想总的来说就是“治未病”。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
未病先防
对于肿瘤病来讲,未病先防就是指在肿瘤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会引发肿瘤的诸多因素,采取适当干预措施,阻断、延缓疾病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肿瘤发病有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失调、慢性疾病等内因;亦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古人已经明确肿瘤的发生与所处地理环境、七情过度、人体的正气盛衰、脏腑功能强弱密切相关。《灵枢·百病始生篇》曰:“卒然多食饮。则脉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传,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中医学认为饮食起居等因素能促使肿瘤病的发生,如《医碥》中说:“酒客多噎隔,好热酒者尤多”,宋《济生方》:“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
久则积结为癥瘕”。都说明了饮食起居对肿瘤发生的重要性。如对食管癌高发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食管癌的发病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高热饮食,食物粗糙,吞咽过快等等都能促进癌症的发生。又如张景岳指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即指出脾肾虚损对于恶性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未病先防”除了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起居等以外,在用药物保健方面,应当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证的进行药物保健,不可妄补妄攻。总之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是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抗御肿瘤发生的方法之一。
既病防变
《金匮要略》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疾病将起必有先兆,此时急治其先,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既病防变,针对一些致癌因素已经导致某些疾病,或者是癌前病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发展成为癌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应把肿瘤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其由轻变重,由小变大,由局部向其他脏腑蔓延。如现在已经明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失治、误治,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而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肝癌。所以,中医主张对明确诊断的肝炎、肝硬化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疗。
手术、放、化疗是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均为双刃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陷。而合理的辅以中医药,即可减毒增效,又可保护正常免疫功能不受破坏,还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化疗药多药的耐药性;并进行化疗或手术后的间隙治疗,能及时有效地祛除病邪,减轻对机体的耗伤,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在治疗肿瘤方面,不仅提出,尽早治疗,“零毒化疗”等治疗思想,而且重视安未病之脏腑。这是治未病的关键之一。《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一脏有病,可依据自身规律而影响他脏,因此,在治疗时、应依据这种规律,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蔓延,使疾病向着痊愈的方向发展。先安未病脏腑,应重脾肾。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久病耗气败胃,抗癌中药和化疗药物等都有害胃之嫌,故尔必须时时顾护脾胃。肾为先天之本,久病及肾,阴精亏乏。尤其放化疗对肝肾损伤严重,骨髓造血功能不继等时常发生。因此当掌握病机变化,及时补养脾肾二脏,“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病后康复
病瘥后注意调养以抗复发、抗后遗症,对肿瘤病来说还有抗转移。每种疾病都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肿瘤病术后,或放化疗后,虽用先进的仪器可能也暂时找不到癌瘤,但癌症与其他疾病不同,转移、复发是其特质之一。癌毒的传舍趋向是造成转移的决定性内在因素,全身及局部的阴阳气血之虚,是癌瘤转移的必要条件。气滞、血瘀、痰凝是外在因素,也是癌瘤转移的重要条件。针对肿瘤病的基本规律,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其相对的平衡,阻止其转移、复发,中医药调理就显得非常重要。《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也是中医药防治肿瘤病中“治未病”的重要思想之一。
我国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其色、味、寒、热、补、泻,均禀于阴阳五行,可以说饮食与药物的应用道理是相通的。因此病后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周礼》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素问·脏气法时论》更加明确地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有的食物则对患者的疾病有害,甚至因饮食不当,致疾病转重而危笃,难于治疗。因此病后的饮食调养应根据个人情况,通过辨证适当进补,扶助正气,也可通过药膳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另外肿瘤病人调养慎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是非常关键的。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即所谓“顺时气而善天和”,通过气功、打太极拳、甚至音乐怡情等方式加以调摄,对预防疾病的复发转移,延长寿命的时限也有着明显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肿瘤病临床、用药、调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