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人类心理健康的杀手
南平市心理卫生俱乐部
心理咨询师 王芳
2008-3-15
近年来,“抑郁”已成为一高频词汇,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抑郁症的话题从来都不轻松。全世界每60个人中就会有一个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号心理杀手”。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压力舒缓之道的缺乏,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症的折磨,也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全球患有抑郁的自杀率高达15%。从海明威、川端康成、到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诗人顾城,再到当代演艺界的张国荣、李恩珠……抑郁症让这些人们眼中相当优秀的人走入悲伤的深渊不能自拔,甚至以自杀来了结自己的生命。所以称抑郁症为“世界上第一号心理杀手”。一点也不为过。
我国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根据北京地区2003年的调查表明,社区15岁以上的人群当中,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6.87%,这表明抑郁症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其有40%的人是因为抑郁症没有得到及时、系统治疗,最后导致自杀死亡。
抑郁症的危害如此之大,那么研究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原因便显得至关重要和迫在眉急,目前对于抑郁症原因的研究主要考虑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1)遗传因素:抑郁症带有遗传倾向,但这种倾向并不是造成郁症发病的惟一原因。家系调查明,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指一个人的父母及同胞兄弟姐妹。)中重抑郁症的患病率高于一般居民。
(2)体质及性格因素:抑郁症发生的基础是脑内一些化学物代谢紊乱。有一类人调节能力比差,容易造成代谢紊乱。部分抑症患者存在明显的人格异常,如赖型、表演型或边缘型人格特征。这类患者的抑郁情绪通常与性缺陷交织存在。
(3)生物学因素: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及代谢异常。
(4)社会心理因素:可能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关,但只能看做诱发因素。部分患者因社会心理素长期存在,一直未能解决,导社会适应不良而产生抑郁。
根据最近的调查表明,我国的抑郁症患者的比例是8.7%,大约1亿以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发抑郁症。抑郁症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呢?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思维活动减慢,语言动作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抑郁症患者经常会感到心情压抑,郁闷或沮丧,十分难受,而又无法排遣。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遇到亲友聚会或热闹场合,尽可能回避。常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有内疚感;或感到精神疲惫,反应迟钝、思维困难,进行日常活动很吃力;或认为无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对自己的痛苦处境无力自拔,因而更加悲观,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不如死,甚至企图自杀以求解脱。在有抑郁心境同时,患者常伴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反刍,犹豫不决,以及失眠、食欲和性欲下降。约3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轻重不等的焦虑,近20%的患者表现出心烦易怒,易受激惹。约80%的抑郁症病例,以失眠、头痛、身痛、头昏、眼花、耳鸣等躯体症状为主诉向医生求助;半数以上患者有疑病观念。如不深入了解患者存在抑郁心境,容易误诊。因此,一些症状突出,而抑郁心境不明显的病例,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
针对抑郁症发病的高危因素和可能导致抑郁症慢性化的相关因素,做好预防工作。抑郁症发病的高危因素:美国卫生部抑郁症指导专门小组提出10项抑郁症发生的高危因素:①既往有抑郁发作史;②有抑郁症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③自杀企图史;④女性;⑤40岁之前发病;⑥
产后状态;⑦并发躯体疾病;⑧缺乏社会支持;⑨负性的、应激生活事件;⑩酒精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导致抑郁症慢性化相关因素:①首次发作治疗前症状持续2年以上;②急性期治疗后有残留症状;③高龄首次发病;④本次发病前有多次发病;⑤有胸腺功能障碍。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有良好作用,宜配合药物治疗进行。应帮助患者及其亲属了解本病的性质,以正确态度对待疾病,配合医生认真执行治疗计划。社会心理因素尚未消除者,宜适当加以处理。当抑郁症患者面临压力时,应尽快通过心理调整,把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压力化解掉,可用下面的方法。
1、及时调整心态
面对矛盾和冲突,应保持豁达、宽容的心态。追求的目标不要定得过高
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
2、对自己的时间、精力及综合素质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凡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持一定的弹性,不可长期超负荷工作。
3、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遇到不顺心的事,又往坏处去想,势必会产生消极抑郁情绪;而如果去主动寻找它积极的一面,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4、暂时回避
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去做喜欢做的事,等心境平和时,再面对难题。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这是有效的心理自救。比如,家里的琐事使您“勃然火起”或“郁闷不乐”,那就到单位上班。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需要药物治疗。但在我国,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上有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使抑郁症患者羞于到精神科就诊,也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有这个病。另一方面,很多患者没有意识到这是病,也就是说,患者根本不知道通过看医生治病吃药可以治愈。据临床统计,抑郁症的完全治愈率可达60%~80%,关键在于发现有关症状以后及时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
进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状况的特点,选择不同药物。
1、精神运动激越或失眠的患者,选择镇静作用较强的药物,如曲唑酮、米氮平,在治疗初期受益,而长期服用则易引起过度镇静。
2、精神运动迟缓的患者,适宜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英文缩写SSRI)、万拉法新、丁氨苯丙酮等镇静作用较轻的药物。
3、心血管疾病或对抗胆碱能副作用敏感的患者(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心血管系统或抗胆碱能反应较少的药物,如SSRI、万拉法新、丁氨苯丙酮。
4、伴有进食障碍(如厌食、贪食)的抑郁症患者或有癫痫者,不宜应用丁胺苯丙酮或麦普替林。
5、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不宜应用安全性低的药物,如阿米替林10倍于治疗剂量可致死,而舍曲林、西酞普兰、万拉法新较安全。
抑郁症虽然有确诊难、治疗难、治愈难的特点,但并不是不治之症。所以不要让抑郁症吓倒,有了症状要及早、主动就医。对于已患抑郁症的病人或有抑郁倾向的人要给予充分的关注,要择是时地劝其看心理医生,帮助其通过改善人际关系,使抑郁情绪得到释放,达到康复的目的。特别是老年人,家人更要注意,发现异常及早治疗。大多数患者经过药物与行为、生理与心理、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是可以痊愈的。抑郁症并不可怕,通过患者、家人、医生等众人的努力就一定会走出抑郁症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