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耳石症”的诊疗
董良瀚
范世垚
眩晕是内科门诊中最为常见的主诉或伴随症状之一,据统计:总体人群中,眩晕的症状发生率为6%,在老年人群的发生率,>65岁者为30%,>80岁者为40%,在神经内科门诊、耳科门诊中,其发生率分别为5—15%、7—15%。
眩晕病因诊断:
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与病因有一定关系。持续数秒时多为耳石症(良性位置性眩晕),每因体位改变而诱发,持续数秒或数十秒后缓解;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多为美尼埃氏综合症或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持续1天或1天以上时多为前庭神经元炎、迷路、脑干或小脑梗死。
其临床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及前庭中枢性眩晕两大类:前庭周围性眩晕以耳石症最为常见,占50%左右;其次为前庭神经元炎和美尼埃氏综合症,分别占25%和10%;其他病因包括迷路炎、药物性听神经损害等。
前庭中枢性眩晕多由脑干病变(血管病、肿瘤、炎症、多发性硬化等)引起,小脑及大脑病变也可是其病因。
BPPV(耳石症、良性位置性眩晕)简介:
BPPV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但也是误诊、漏诊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病因是由各种原因(如迷路退行性病变、迷路震荡或缺血等因素)导致椭圆囊、球囊囊斑上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刺激位置感受器造成的。症状上当患者处于某一特定的头位时(如翻身、坐卧位体位改变等)出现眩晕发作,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40S,多在10S以内,易反复发作,并具有疲劳性的特点,即在多次发作后症状会趋于缓解,80%BPPV是后半规管耳石症所致;可伴有眼震、恶心和呕吐;无听力障碍、耳鸣及不稳感;无中枢症状;听力检查正常。
位置诱发实验是最具特异性的BPPV检查和诊断手法。它可通过体位变化改变半规管空间位置,促使耳石对位置感受器产生刺激,而诱发眩晕,同时伴有旋转和垂直眼震。在手法完成到眩晕和眼震开始之间,通常存在一个1—2秒的潜伏期。
治疗上:BPPV①首选采用颗粒复位手法进行治疗。其原理是通过手法改变半规管空间位置,使进入半规管的耳石排出,重新回到椭圆囊,70—90%的患者一次复位治疗即可成功,再次应用仍然有效;②一般认为,药物治疗对BPPV的预防发作和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无效,不过可抑制前庭神经以减轻眩晕及控制恶心呕吐等伴发的自主神经症状;③对于少数因耳石较大或粘附在半规管壁上导致症状迁延反复的患者,可通过前庭功能操的锻炼,逐步缓解乃至耐受眩晕的发作。
目前神经内科已开展针对BPPV诊断、治疗的位置诱发实验和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具体诊疗操作可联系神经内科电生理室范医师,联系电话:8876287,1345997486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