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主义整合疗法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回龙观医院史占彪
中科院心理所郭念锋
19世纪末,Frued创建了精神分析疗法,这是医学发展史上最早的具有系统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条件反射学说为理论基础的行为矫正法,以后发展了认知行为疗法。到了60年代以后,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得到了普及与应用,其中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最为著名。
这三类具有代表性的治疗体系分别从生物(本能)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心理决定论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都从某个角度上说明了部分真理。那么有没有更概括的理论模式,既能涵该盖各理论的特长,又能在临床上采用更加综合的治疗方法呢?
折衷心理疗法就是这样一种疗法,它是根据不同病人及其的不同问题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不拘于某一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它从各种彼此相容或不相容的心理治疗理论和系统中进行选择,试图发现所有分支理论中的有效成分并把它们结合为一个协调的整体,这种结合是一种系统的、整合的和理论化的综合。折衷心理疗法与它所整合的各个理论学派在观点上与很大差异。一方面,它更具代表性,是对这些相对狭小或局限的理论中的有效成分予以整合;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相对松散、更加开放的治疗方法。此方法有50年代的Thone所提出,并作了系统阐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哈特的机能性折衷心理疗法。这种方法包括很多不同的技术,注重实效,而且也有理论上的基础。
我国学者对于心理治疗方法的探索一直在进行,老一辈学者在60年代采用综合快速疗法,开历史之先河。如今较为成熟的有认识领悟疗法、心理疏导疗法等。其中郭念锋教授的人性主义整合疗法,就是一种以人性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符合当今心理治疗趋势的一种折衷心理疗法。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疗法
。
1.
人性主义整合疗法的基本理论
1.1对人本性的看法
人,作为一个类,其自身有若干与其它动物类别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这些质的规定性的总体便构成人性。人有三种属性,具有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制约的生物属性,又有以生物属性为前提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还有
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这三种属性,对人来说缺一不可,也不可复加,被称为人的基本属性,这三种属性的有机组合便构成人的本质,即人性。
1.2
对人精神活动结构的认识
人的精神活动是人脑以映象和概念的形式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映活动,据此我们便可以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心理活动,它是以映象的形式直观地和非语言性地反映活动;二是意识活动它是以概念的形式抽象地和语言性地反映活动。对于随心理反映地情绪体验称为情绪状态,把随意识反映地情绪体验称为情感。人们心理紊乱的程度,往往与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比例有关,意识水平越低,非理性成分就越强,紊乱就越严重。科学的心理卫生措施和心理治疗手段是对精神结构的积极调节过程。在这种积极调节过程中,意识成分获得扩充,意识水平得到强化。
1.3
对精神活动的动力的看法
人的心理与意识活动的动力是人与环境、个体与社会以及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产生和推动精神活动的力量来自上述三组矛盾的对立同意,从心理学立场来说,人的心理与意识活动的动力乃是发自人类本性即人性的三种需要,即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当然精神活动的动力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所决定。人的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是在经常变化之中的,当三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时,占主导地位的属性所产生的需要便是此时此刻被人所体验到的主要需要,毫无疑问,此时此刻的精神活动便会以此种需要为动力。
1.4
关于人格的理论
人的精神活动的本质具有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经验)因素,这三种因素在一个人身上所占的比例,水平的高低、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却是千差万别的
,就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一个人可以因为遗传或先天原因,使自己的解剖生理状况,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构筑特点与他人不同,又可以因为环境因素和生活事件活动,使自己的社会属性如社会化水平的高低与性质与他人不同,同时,也可以因为社会实践二具有与它恩不同的经验或观点,这样人与人在生物性、社会性与经验方面的各种差异,就构成了各自独特的人格特征。
人格中最为稳定的是组不形成的某中经验系统以及相应的反映模式。经验系统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系统。以价值观系统为核心的谨严系统为人格的内在部分,以经验系统对外部世界所形成的反映或行为模式,为人格的外在部分。
1.5
关于精神障碍的认识
人性主义对于身心障碍的认识,着重从人性内部去说明和解释的原因和表现,认为各种,包括躯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性的,实质上可以看作人性的挫折和扭曲。某一因素如生物因素作用于主体时,所引起的反映时整体性的,是人性的整体产生效应,即便主要表现在某一属性(如生物属性)方面,但实质上却发生了人性整体的暂时改变(如同时有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改变)。
人性的扭曲和改变体现在心理方面,就是精神障碍,按轻重顺序,表现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边沿状态、精神疾病。
2.
人性主义整合疗法的过程
2.1
治疗的宗旨和目标
人性主义整合疗法的总体目标是协助患者理顺自身的人性结构,即调整好人的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矫正人性中的偏离因素,以便使患者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按照现实的条件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治疗的近期效应是:理顺人性的概念,认识到自己的人性结构,看青自身症状的原因,从而消除有自我认知的盲目性所带俩的焦虑不安和其他器情绪困扰。治疗的远期效应是:在理界人性和个性的基础上发展出合理的行为,自觉地不断平衡自己的人性结构,在社会环境中处于积极适应的状态。
人性主义整合疗法的治疗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医患关系,治疗者的见解、观点和看法等各方面的知识,只能是在一种职业化的治疗氛围中,以平等合作的态度自然地传递给对方,以相互讨论的形式决定治疗的目标和寻找行为改变的策略。
2.2
初级阶段
为“理解人性,认识个性”阶段。通过讲课或集体讨论的形式,系统介绍人性主义的基本理论,让患者正确理解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给患者一个认识自己的清晰的框架和思路。进而具体了解病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病人的生长发育情况,了解病人的人格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引导病人从复杂的症状化了的自我中走出来,清醒理智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传统心理治疗方法如患者中心疗法、完形理论的有关技术可以在这阶段综合运用。
2.3
中级阶段
为“病源分析,行为重整”阶段。以系统诊断技术为指导,从患者的症状入手,全面了解患者的躯体不适感和心理上的困惑,对患者的生物学特点、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主观体验、个人感受进行了解并归类,并且对症状背后所存在的生物起因、社会起因、经验系统起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了解症状下面的潜在的动机冲突、人性受挫的根源。可采用系统诊断技术,情绪释梦技术和完形技术。
行为重整阶段,分成自我设计、行为矫正两个步骤。首先和患者一起讨论决定对目前状况的调整策略,商定整个治疗过程的主要目标,制定计划。此后选择一些重大而迫切的问题、核心症状开展有效的行动,商讨可行方案,作出有效的调整。其中可采用认知治疗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完形治疗技术、系统家庭治疗技术等。
2.4
巩固阶段
为“对照反思、总结领悟”阶段。在此阶段,应对照治疗的宗旨和目标,对症状缓解情况、人性三要素协调平衡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而达到领悟之目标。
2.5
结束阶段
进行病情疗效的评定和分析,交代有关事宜,重点克服依赖,建立定期联系和反馈。
3.
人性主义整合疗法的治疗技术
3.1
交互反馈技术
3.2
系统诊断技术
3.3
认知治疗技术
3.4
行为管理技术
3.5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
3.6
配方艺术治疗
3.7
情绪释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