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用生命的精彩回报故土

(2007-06-27 08:31:20)
标签:

健康

分类: 朋友佳作、作品共享
 

他用生命的精彩回报故土

——记南平市人民医院书记、主任医师余天泰

卓茹茵  范发强

    他获得许多荣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老年病学会常委、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理事、南平市管拔尖人才;中国高血压联盟南平市协作中心主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他的经历颇有传奇色彩:他当过赤脚医生,走乡串户学习民间秘方,他在学习上永不停步,用了两年时间考上研究生;他研究高血压著作等身,却也是有名的妇科专家;他走出国门,作为中国医疗队队员远赴非洲塞内加尔执行援外任务;他谢绝高薪聘请,甘愿留在闽北山区……

    他,就是南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主任医师余天泰。也许,荣誉只能说明过去,如同闽江水缓缓东流,人们再记不起哪朵浪花哪个涟漪,然而,有些东西却将永远留在人们心里,如同武夷山上的青松,愈老愈青翠,历久弥新……

 

小时候学到的知识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到现在我也经常利用小时候背的歌诀来治病。”

 

这是一个出身中医世家的孩子。从曾祖父一辈便一直在浦城从事中医事业。余天泰一出生,便注定了将在中医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尽管如此,小时候的余天泰却对医学不怎么感兴趣,反而对无线电情有独钟。1967年,才12岁的小天泰就和一班有着共同兴趣的小伙伴们躲在家里偷偷组装起无线电收音机来。没有钱买晶体管、扬声器,几个小伙伴就一起凑份子,省下吃糖的钱,买最便宜的材料。没有电烙铁,便用父亲给人家看病时用剩的青霉素铝盖来代。就这么鼓鼓捣捣的,居然还整出一架像模像样的无线电来,收听起广播来一点都不比商店里卖的差。这架收音机一直用到余天泰大学毕业。用了足足十年。

    不过,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少年余天泰开始对中医感兴趣起来。说到这件事,余天泰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明白自己如何开的窍。他笑称:“也许是敲敲无线电,捣鼓捣鼓着,脑袋就开窍了吧。”可是,无论如何开的窍,父亲的从医经历才是小天泰扭转思想的主要原因。一根普普通通的针,在穴位一插,就可以治好纠缠多年的头痛;一把不起眼的草,熬熬炖炖,就可以治疗困扰已久的咳嗽……这简直是一种艺术!然而,父亲纠正了孩子天真的想法:这不是一门艺术。艺术可以随心所欲,医术却必须精确清晰;艺术家可以不用理睬世人,躲进小楼成一统,医生却必须有济世之才,有救人之心。范仲淹说过:“不为良相,当为良医”,选择做一名医生,首先就要有仁慈之心,其次,才是精湛医术。

   父亲的话对小天泰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原本不怎么爱背医书的他,开始背诵起《汤头歌诀》、《雷公药性赋》、《医宗金鉴》等歌诀。这些都是中医的常识,原本父亲要求他背时,他都贪玩不爱背,如今,却主动拾起这些知识。不仅如此,他还喜欢上了出诊。当父亲在看病时,他就在旁边打下手,看得多了,有时也会插两句嘴,其见解居然甚是精到,让做父亲的喜出望外。

 

这段日子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闽北人民的质朴和大方让我一生难忘。”

 

    1972年2月3日,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这天,18岁的余天泰从浦城一中高中赤脚医生班毕业,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他的工作就是在浦城县管厝公社上村大队插队,当赤脚医生。

    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时代,当时整个村就他一个赤脚医生;而且人均收入低,每个人一年只有1.5元医疗费。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费用,他奉行“一根针,一把草”的宗旨,能够用针灸来解决的就坚决不用药物,还亲自采集草药,用最廉价的草药来治病。“简、便、廉、验”是他治病开方的检验标准。   

    除了看病之外,他的第二个“工作”就是向农民学习民间秘方。一旦听说哪个农民有秘诀土方,他就跋山涉水去登门求教。

    有一位老农叫李梓方,家中祖传治疗蛇伤的秘方,余天泰听说之后登门求教。“笑话,我的看家本领怎么能随便传授别人呢”。老李坚决不肯。一次,两次,三次……余天泰碰了一鼻子灰,老李就是不松口。不过一来二去,老李倒是对这个好学的年轻人有了深刻的印象。蛇伤秘方虽然没有传授给他,却教给了他许多别的农村土方。两人还成为了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1974年8月,余天泰在公社村民的联名推荐下,得到了去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深造的机会,老李前来送行,临行前一晚,终于把蛇伤秘方顷囊相授。

 

学习是永远不能停步的,学过的东西一旦闲置下来,想要再拾起来就很难了。”

 

    1977年9月,从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毕业的余天泰来到了建阳地区医院,这一呆就是二十年。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伴侣张鸣。1982年,他与张鸣参加了南平地区第一场集体婚礼,结成夫妇。可是,婚后的他并未将时间花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当中。他有更远的目标:考研深造。为此,他刻苦学习。他主修的外语科目是日语,可是没有日语基础知识的他学起日语来煞是吃力。当时设施落后,没有光盘,没有录音带,怎么办?他就拜师学习。入门简单,可是发音还是不标准,他就利用收音机,硬是听着日本NHK电台来纠正自己的发音。考研的两年里,余天泰的时间是用秒来计算的。他每天给自己制定计划,工作空余时间就看书。唯一看的电视节目是7点钟的新闻联播。7点半之后,他就将自己锁在书房里学习,因为工作忙,晚上的学习常常要持续到深夜1、2点。他戏称这种学习是“锻炼身体”。然而日渐消瘦的身体却让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支持丈夫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他读累的时候给他倒上一杯茶,陪他聊聊天。但是,在1983年的考试中,余天泰因政治差一分而未能被北京中医学院录取。第一次考试的失败并未让他灰心,而是激发了他的斗志,第二年,他再接再厉,终于以闽北最高分考入了南京中医学院。

    考研两年,余天泰形成了夜读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读书也成了他工作以外最大的休闲娱乐。工作时没有办法认真看的书,他就做好记号,下班之后再看。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放下外语。除了他一直学的日语之外,他还懂得法语,那是他为了赴塞内加尔工作而特地学习的。他觉得语言就像钢铁,不用就会生锈。因此,他每天再怎么忙,也会抽出一点时间来看外语。

他刚调到南平市人民医院时,同事很奇怪,为什么老余下班之后,总是在办公室逗留半个小时再走呢?这半个小时时间他在做什么?有好事的小青年注意观察了几天,结果出人意料,原来他在利用这段时间读外语、看书呢。

    除了自身严格要求、随时充电外,他不忘向别人取经。1985年,也就是余天泰考上南京中医学院内科学研究生的第二年,他听说了全国名老中医、中医临床学家、三代御医之后的赵绍琴先生,便对他的学问深感佩服。在那年夏天,他自费前往北京拜访赵先生。其好学好问精神令老先生非常感动,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深谈了一个下午,就医学的许多方面交流了见解。其后还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如今的余天泰已经是走上了领导岗位,可是他却依然严格要求自己。每个星期天是他给自己规定的读书日,这一天,他总是在家,看自己已经看过许多遍的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持着他在学术上不断进步。从医30多年来,他钻研中医的同时,坚持中西医结合,在悉心钻研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基础上,致力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在全世界率先提出“血瘀是高血压病的病理关键”观点,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他主张治疗高血压病应当活血化瘀,擅长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的中医辩证论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研制成功九九降压I号一IV号系列降压药及隆力福胶囊,应用于临床,深受海内外广大患者欢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9篇,编撰出版《高血压病自我保健百问》(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专著2部,完成科研项目“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于1993年通过专家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并先后获得福建省首届青年中医优秀科技奖和南平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

 

责任心,事业心,同情心,这是作为医生必须修好的三大内功,我正在修炼当中。”

 

    1981年,余天泰接到了一个病例,病人是一个50多岁的女厂长,她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在认真诊断之后,他开出了药方,红参、补中益气汤等“热药”赫然在列。厂长有些犹豫:“我这是高血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用‘热药’的,怎么……”余天泰耐心的向她解释,原来,这位厂长患的虽然也是高血压,可是她却气虚体寒,用“热药”才是对症下药。听着似乎有道理,女厂长心想,不如先试试。结果,服用一个疗程之后,病情居然有了明显的好转。她逢人就说:余医生,真是个不得了的医生。而余天泰只是微微一笑,他想起了赵绍琴老先生的话:在扎实的中医理论和熟练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思路清晰而果敢用药,是一个好的现代中医的重要素质之一。

    其实,像这样的事情在他从医30多年来并不少见。1984年的一天,余天泰接到了建阳地区医院妇产科的电话,请他前去会诊。高血压和妇科有什么关系?原来,余天泰不仅是高血压方面的专家,在妇产科保胎、安胎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个病例是习惯性流产,该女子已经流产3次了,每次都不能保住。这次她来到医院,大哭大闹着不吃药,不打针,硬说前几次的孩子就是吃药才吃没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余天泰到了医院之后,先是和妇产科老医生商量,认为病人既然对西药存在抵制情绪,不如先安抚她的情绪,然后慢慢用中药来调理。妇产科的医生虽然对中药不大信任,觉得中药既麻烦,起效又慢,然而病人情况特殊,也只好如此了。结果,在中药的调理之下,腹中胎儿不仅保住,几个月后,还是顺产诞生婴儿。医院的人都惊呼:原来高血压圣手居然还是妇科圣手呢。一片赞叹声中,余天泰并没有过多的骄傲:这些都是他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换来的,这也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又一个成功例子。他想起了心中的偶像:医圣张仲景,他是提倡中医辩证论治的第一人;在学术上不应该过分拘谨,而应该触类旁通,知常达变,这是他向偶像学来的。

   “医生要有济世之才,更要有救人之心。”父亲的话,余天泰一直谨记在心。2003年,省里要调整医疗收费价格,他是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200名福建省9名之一的名中医,南平权威的心血管疾病专家,国家援外专家,这样的名医,当然要上调门诊价格。“这样,老百姓怎么看得起病,我决不能收50元一次的诊疗费”,他的口气一反常态,异常坚决,他把为普通百姓服务的理念时刻记在心中。在他的坚持之下,他的诊疗费和一般主任医师一样收取。

   2003年11月,余天泰在门诊部接诊一位慕名而来的老农,他怯生生的跟余天泰说:我就带了20多元,这是我老头子现在手上所有的钱,您能不能酌量把药开少点?余天泰心里一震,他和老农一起,计算怎么花最少的钱把这疑难病看好,他开了最经济的药,还给他留足了路费。等他第二次来的时候,余天泰认出了他。原来他上次开的药非常有效,他想再开一个疗程。看着老人的手颤颤的拿着上次开的方子,余天泰一阵心酸。他掏出了自己手中的钱帮老农开了足够一个月服用的药。并且告诉他,如果还有效,就不要来医院了,因为过来还是要门诊费和诊疗费的,只要拿着方子到药店去买同样的药就可以了。拿着手中比上次多出一倍的药,农民老泪纵横。像这样的事情,在余天泰从医30多年来经常遇到。尽管中医药方相对西药便宜很多,可是仍然有人看不起病。遇到这种情况,余天泰总是耐着性子,和病人一起研究药方,尽量用最经济的药来治好最疑难的病。

 

“政协委员,就是人民的一份子,民众的心声就是我的心声。我有责任把这种声音告诉大家。”

 

   随着一天天名气的增大、一摞摞荣誉的到来,余天泰的社会职务也一天天地多起来。2001年,他被推荐当选为南平市第二届政协委员。自从当了政协委员后,他觉得更有机会反映广大民众的声音。倾听基层广大民众的心声,体察基层广大民众的疾苦,反映基层广大民众的意愿,成了他工作以外的另一项额外工作。

   全国知名中医专家、教授、主任医师、高级知识分子,诸多的光环与荣耀集于一身,但他从不摆架子,对人从不分贫富贵践,都是一视同仁。为此,许多人喜欢他,更愿意跟他交朋友,说心里话。

   在单位,他是院领导,党委书记,又是主任医师,专家,他处处以领导、专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从当了院党委书记后,虽然事务性工作更多更忙,但他仍坚持每周二次的下门诊时间,从不间断,准时到场。因为他知名度高,技术强,服务态度又好,找他就诊的病人很多,他总是提前上班,推迟下班,每次都是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离开。每次推迟个把小时下班,那是常有的事。有时临时有事开会,他也总忘不了跟门诊的护士长或主任交待一下,预先跟前来就诊的患者解释一番。

下了班,走出单位,他是一名普通的市民。参政以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晚饭后散步1小时,说是锻练身体,不如说是调查民意,体察民情。他经常利用这段时间倾听老百姓的声音。有一次,他走到市政府去南平一中的上坡路,偶然听到路人说这条路路况较差,影响一中师生及沿途住户通行和交通安全,他就默默地把它记在心里。在政协会议上,他提交了关于修建南平一中水泥路的建议提案。2005年南平一中水泥路被市委、市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10月便重新修建一新。再度走上这条路,余天泰耳边不再有埋怨声,在群众的微笑面前,他也绽开了笑容。

   近30余年,全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维艰,闽北的中医药产业,也受到历史性的挑战。生存与发展,成为一代中医传人的心结。中医世家出身的余天泰,看到中医事业日益萎缩的现状,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5年10月,他与所在单位的领导,共同发起了振兴闽北中医事业的号召,举办和实施了一系列振兴闽北中医事业的活动和举措,亲自审阅编撰了《南平市人民医院名老中医医案选评》一书等,激起了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也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担任二届政协委员以来,他先后提交了《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促进闽北经济发展》和《关于振兴闽北中医药的建议》两个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提案,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他说:“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是权利更是责任;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我要时时关心群众的疾苦;作为南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我要关注闽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振兴。”

 

就是因为闽北的条件差,才更需要我。闽北人民养育了我,我放不下养育我的人民啊。”

 

    熟悉余天泰的人都会记得他的笑容。不论对谁,他永远保持着温和的笑容。而2004年10月16日,他的笑容格外灿烂。因为这天是他的生日。然而,生日当天,他依然给一百多名南平市人民医院的党员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促进医院全面发展”的精彩报告。他有点激动,激动的是近八十的慈母特地赶来给他半百生日祝寿;激动的是远在南京上大学的爱子对老爸的祝福,激动的是他的夫人用《今天是你的生日》的歌表示对他深深的爱;激动的是广大患者对他的好评……这是他从医32年来最难忘的生日。从医三十多年来,他将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闽北大地。

    并不是没有机会到外面去:1989年,厦门中山医院曾经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任主任,他拒绝了;1992年,深圳的研究生同学邀请他去深圳市人民医院,待遇优厚,并且可以解决家属户口。犹豫再三,他还是婉言谢绝了。周围的一些人不大理解他,可是他心里头却是雪亮雪亮的:是闽北的人民将我送到大学去深造的,是闽北的人民给我从医的机会的,是闽北的人民培养了我,难道我翅膀硬了,就要飞出闽北么?难道我能忘记闽北人民的养育之恩么?

   儿子考上南京的大学,他送儿子来到南京。当他和儿子来到母校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的江苏省中医院时,儿子说了句:“爸,你要是在这样的环境工作,作用会更大。”余天泰一笑,没有回答儿子的“建议”。此时的他想的也许还是生他养育他的那片难以割舍的故土。那里,他的精彩刚刚开始,那里,生命的精彩正在继续。

 

地址:福建省南平人民医院经营部  范发强

电话:(0599)8875906    1385938477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