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家认知疗法(一)

(2007-01-11 20:43:59)
分类: 心理卫生、阳光心理

道家认知疗法

--湖南医科大学  扬德森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http://www.ts885.com/html/xinliliaofa/200811/17-1542.html

   心理疾病与文化环境密切有关,在文化巨变时容易发生,现代社会就是如此。中国人的心理疾病与中国文化背景有关,而目前使用的心理疗法都来源于西方文化,所以治疗的意义有一定的限制,形成了治疗冲突。此时应用产生于东方文化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有意义,中国人更适合于这种方法,治疗后回到原来的中国文化环境中更容易适应,这是道家认知疗法的意义所在。

   道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是哲学,区别于道教这种宗教理论。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心理治疗方面。由湖南医科大学扬德森教授创立,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唯一资助的心理治疗研究项目“道家认知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与心理健康

   价值是人们对事物意义的评价。作为社会心理现象,价值既反映了事物的客观效用特征,又反映了人们的一定的价值观念,即人们关于事物价值的观念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在稳定的价值观的基础上,个体形成判断具体事物的利弊,是非和美丑的一定价值标准。又在一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个体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确定一个主次,大小地位,形成价值体系,从而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反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个人价值观念的选择作出了可贵的思索,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1、有为与无为: 人生能否有所作为,是否应该有所作为,这涉及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它既是个人价值观念,又是其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儒家主张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1)        儒家:孔子提出“仁”的概念,把仁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说“仁者不忧”,“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宣传“礼乐”和“仁义”,并期望建立一套伦理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有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有所为,义也。”人本性善,而仁,义,礼,智是人的必要规范。旬子把“有为”理解为“制天命而用之”,旬子认为“自然”有二,一为外部自然界,二为内心的性,“有为”即:“制天”,“化性”。

2)        道家:老子认为有为带来失败和烦恼,“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是对天道的顺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顺其自然,对事物不要人为的干预,无为就是让事物自然发展,“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要无为中有为,“为学日益,为道人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认为善恶皆属有为,都免不了为其所累。要求人不为物喜,不以物悲,不以物挫志,不以物伤情,达到忘己入天的境界。庄子理解为无所作为。事实上绝对无为是不可能的。道家反对的“有为”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为”,而对顺应规律的为,则可视为无为。

   2、利与义:义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一定标准,即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社会需要的反映,利是物质利益,功利,是个人需要的反映。

1)        儒家尚义反利,重义轻利。儒家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乱。做人首先要崇尚道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强调:“惟义所在”,“先义而后利”,“舍生而取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旬子认为:义和利为人之属性,利是人之本性,尚利是性恶的表现。

2)        墨家义利统一,利义并重。认为“天下莫贵于义,”百姓之利为最高义,其利为公利。

3)        道家义利皆斥。义利皆为“有为”,庄子认为义利是社会强加于个人的东西,是背人性的。应该抛弃。道家也承认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反对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不择手段地摄取,“利而不害”。

   3、欲与理:欲望是思想上明朗地意识到并企图实现的需要。欲为人欲,是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欲望。理是控制和调节欲望满足的社会规范。

1)        儒家的节欲观念:节欲称寡欲,部分承认人的欲望是存在的。孔子说:“人生则有欲,欲而不得,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2)        理学家“存理去欲”,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如宋明理学家朱熹。把理和欲对立起来。理学家也有部分学者提倡理欲一致。还有认为理存在于欲。

3)        道家无欲,寡欲的观念:老子说:“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提倡“少私寡欲”,道家强调欲望对人性的害处,无欲不是消除欲望,而是要求人们知足知止,这才能得到快乐,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        纵欲的观念。

    4、利己与利他:人生活在社会,个人究竟应该以自己的利益还是以社会和他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历史上有争论。

1)        墨家“兼爱天下”的利他主义思想,墨子推崇大禹的自我牺牲精神,“自苦为乐”。

2)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主张忧国忧民的利他主义,孔子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但是不如墨家。孟子要求量力而行,这“独善和兼善”的态度更现实和符合处世原则。

3)        庄子“为我”的思想:阳子的极端个人主义,孟子说“阳子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庄子认为恶固然不为,善也不必为,人最重要的是保身全性,“修身养性,以尽天年”。

   5、结语:价值观念是在个体的需要,利益,志趣,知识等个性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塑造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家马斯洛认为:基础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个人需要之间常常有冲突。需要还受到社会的约束,这导致多种价值观念的产生,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一致,或社会需要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个人价值取向是稳定的。可是没有一个社会可以满足所有个人的需要,所以必然存在心理冲突,带来痛苦和烦恼,影响心理健康。我国的改革,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价值观念,西方价值观念和东方价值观念在人们心理产生矛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