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创领域里的创意人生

(2006-12-21 21:49:25)
分类: 朋友佳作、作品共享

微创领域里的创意人生  

——记南平市人民医院微创外科副主任医师黄建彪

(吴剑修改!)

一台手术一精品、一个病人一朋友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知道怎么上台的人,不一定懂得怎么下台,上台靠的是机会,下台靠的是智慧。用这句话来形容外科医生的工作最合适不过了。如果病人下不了手术台,这对一名外科医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黄建彪就是一名外科医生,每一个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人民医院培养出来的医疗骨干,他在外科工作已16年了。作为一名年轻外科医生,黄建彪的经历并不复杂,但他一步一个脚印,人民医院见证了他的成长,有他的一方舞台。“做一台手术创一台精品,管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更是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与医院共成长的人生写照。

黄建彪心底里非常明白,外科手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治病的同时也给病人带来创伤。黄建彪从事外科医疗工作的时候,几乎每次手术之前,病人都会问医生:“大夫,您要给我作多大的切口?”手术之后,病人还是要问医生:“大夫,您给我缝了几针?”也许每位经受过外科手术的患者都有过这样的梦想,“开刀”后不要留下长长的刀疤,不要“坐月子”般地卧床休息。这同时也是每一位外科医生追求的梦想。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明的电视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出现,终于让这种梦想成了真。

 

梦想的追求、扎实的功底

带着这个梦想,黄建彪在微创手术这块新兴的医学领域上辛勤耕耘,积极探索。为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他除了平时刻苦钻研业务外,还不断地寻找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由于黄建彪动手能力强,学东西快,带教老师们无不对他称赞有加。2004年,黄建彪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微创外科中心学习时,刘洪涛博士曾欣慰地对他说:“你是近三年来所有进修医生中学的最好,掌握最快的,你可以不用来进修了。”

微创外科腹腔镜手术是通过在腹壁做穿刺,建立气腹,导入摄像系统,将腹腔内的图象反映在监视器上,再通过操作孔导入特殊器械,这样手术者就可以通过电视监视系统,利用特殊的手术器械,精确地完成胆囊切除等手术。腹腔镜技术、胆道镜技术和十二指肠镜技术(ERCP)构成了胆道外科疾病微创治疗的技术基础。其具有对病人创伤痛苦小,几乎不留切口疤痕,术后恢复快和恢复工作早等优点,减少了家属陪护和医护人员工作量。传统大刀阔斧的手术没有了,精细外科诞生了,黄建彪为了勤练基本功,他不知道多少次在实验动物上练习,直到完全熟练为止。

慢慢地,黄建彪的微创外科治疗技术走在了闽北同行们的前列,可黄建彪并不满足。一次,黄建彪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病例:一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阻塞性黄疸的病人,因为怕开刀,久久不敢做手术,直拖到黄疸出现,才打听到他那里。黄医生充分完善了各种术前检查,制定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一期缝合胆总管,不安置T型管的手术方案,手术完成的很成功,术后六天患者就康复出院,患者紧紧地抓着黄建彪医生的手说:“谢谢你,我都没想到能恢复那么快,让我少遭了开大刀的罪了。”由此,黄建彪深受震动,感受到作为一个医生的价值。作为一名年轻医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临床,勤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临床疑难问题,才能真正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减轻病人的痛苦,得到病人的认可。

 

发展来自创新、病人就是老师

一天下午,黄建彪突发灵感,琢磨着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不是还可以用另一种更微创的方法做?能不能将本来就是微创手术的术式从三孔、二孔缩减成一孔,进一步减少病人的痛楚?几经思考,一种崭新的术式在黄建彪脑海中逐渐形成。方案提出来,先找书本,查文献,看人家做过没有。做过了,成功了,那就有证据了,就保险了,

可以用了。黄建彪立即着手从维普网、万方网、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等数字库检索,检索的结果让他又惊又喜,惊的是尚无同样的文献报告,喜的是相似的文献报告证实自己的方法确实可行,而且可能是首创。他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思索着术式中的各个细节,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对措施。犹如孕妇期待着阵痛,期待着新生儿的出生,机会终于来了,一个完全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来了。正如黄建彪所期待的一样,他不仅顺利地完成了腹部手术,而且患者腹部上没有留下任何看得见的疤痕。手术成功了,黄建彪十分高兴,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两天后,病人出院了,她并不知道黄建彪为她付出的努力和所承担的风险,唯一能够使黄建彪激动和慰藉的是病人痊愈出院时那淡然的一笑,轻轻地说了声“谢谢!”这声“谢谢”让黄建彪忘记了艰辛,忘记了劳累,一声“谢谢”也从他嘴里脱口而出,话音未落,突然感觉周围有异样的眼光,黄建彪自嘲一笑,说:“我说错了”,但黄建彪心里明白:医生不可能遭遇一切疾病,医生的经验是病人给予的——病人是医生的老师。

不仅在阑尾切除术上,黄建彪还在小儿疝微创治疗上也做了突破。原来微型腹腔镜小儿疝高位结扎术是二孔一针法,随着黄建彪在腔镜下的操作技术越来越娴熟,他现在已经不要辅助操作孔,一孔一针就能完成,8分钟就完成一台手术,两天就能出院,术后腹部没有留下疤痕,在他手上,微创技术被发挥到了极致。

 

服务无止境、人生永不悔

在患者和家属的心中,黄建彪既像是他们的一颗定心丸,又像他们的一门好亲戚。一些住院病人在深夜还会打电话给他。病人的理由是:只有黄医生在身边我们躺在病床上才觉得踏实,病痛好像才会减轻一些。面对病人的信任及亲情般的依赖,黄建彪自己心里压力却不小,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这是一个医生最起码的职责。然而要做一个受百姓欢迎和尊重的好医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精湛医术的同时更需要高尚的医德。他时常告诫自己:只要看到一丝希望都要尽千分的努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既然病人和家属对医院这么信任,我们决不能辜负。

黄建彪觉得,行医来不得半点虚假,医生1%的疏忽,带给患者的是100%的痛苦,甚至是生命的代价。16年的外科生涯,黄建彪记不清楚为病人动过了多少手术。医疗是高风险行业,外科更是医院中高风险科室,一刀下去,病人的生死去留就掌握在你一刀之中。刻苦的学习,不懈的钻研,使黄建彪的手术刀越来越精,越来越准。每次手术他都做足术前准备,科学地为患者设计手术切口部位,努力做到出血少、痛苦小、费用廉、恢复快。现在,黄建彪不仅能独立开展一般手术,而且对一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也能独立开展了。他说,作为医生有两个境界,一是得到患者认可,二是得到同行认可,前者是作为医生的基本境界,而后者是很多人即使付出终身努力也难以达到的境界。黄建彪常说:“我希望在不断追求前一境界的同时,进入第二境界。”

 

黄建彪在微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他心里,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社会、病人和医院也寄予厚望,医院给他建立更大的事业平台,人生舞台。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这是一个集体的成功,没有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事们的通力合作,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就像一棵小草需要土壤中营养的供给,需要经历风雨的磨练,是医院培育了他,是南平人民培养了他,他也努力地回报着医院,报恩于社会,他的根深植在人民医院,扎在闽北热土里,并终将成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