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用药原则
庐山心理卫生专科医院吴剑332008
在临床心理卫生工作中,其治疗包括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包括环境,医生护士行为等;二是药物治疗;三是一般心理治疗,有生物反馈,体育治疗,书画治疗,音乐治疗等;四是专业性心理治疗,有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森田疗法,催眠疗法等。这四种治疗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尤其是药物治疗,用到恰到好处,起妙手回春的作用。心理医生不应该拒绝药物,更加不能迷信药物,关键是怎么使用。世界上如何东西都是药物,关键是使用的方法问题。
心理医生当然能够不使用药物就不使用,能够少使用就少使用,尽可能使用非药物治疗,这可以强化心理治疗的意义,可以减少副作用,可以提高心理医生的知名度等。但是有时候不得不使用,是为了提高病人的自信心,提高治疗的效果,可以提高治疗的速度,可以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实际现在在综合治疗方法时代。
用药物在临床心理学中,对精神病人应用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对神经症患者应该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神经质患者应该首先使用药物控制症状,症状缓解后,或者部分缓解后,再行专门心理治疗,例如森田疗法现在改良也使用药物了。因为心理患者的自信心和耐心是有限的,如果单独使用心理治疗,效果一定是有的,但是见效比较慢,容易丧失自信心,他们一般都期望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下解决问题,这虽然非常不现实,不过却是他们的心理真实的想法。
开始通过对症治疗,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催眠治疗,确实能够增加病人自信心不少。也可以治疗者的自信心以及患者的自信心,对心理医生产生信任和接近,这时患者情绪比较稳定,进行心理治疗的效果比较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严重心理症状时,患者听心理医生的话是非常少的,症状少时听的话就多,作用就大,这减少了心理医生的压力。
心理医生是可以使用非药物进行治疗的,我有自信心可以使用心理治疗给任何心理病人进行治疗,而不使用药物,但是关键是时间的需要和病人的心理承担水平。可能消耗时间太长,浪费太大,对病人和医生的自信心都是考验,应该应用一切力量解决问题,药物是实物,对一些不了解心理治疗的患者来说,药物确实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东西。
心理患者对药品有两个方面的极端,不是拒绝药品就是药品依赖,对恐怖症来说,拒绝药品为多,害怕影响自己的肝脏,哪怕是使用护肝药品,因此不可以强制,只能说服,能够让他们接受,这本身就是治疗疾病。而疑病症以及焦虑症等都对药品产生依赖,大量服用,无病也治疗,小病大治疗,他们精通医书,对药品的[品名,剂量,价格,包装,副作用了如指掌,比医生还熟悉。他们具有高度的暗示性,这些患者可以使用安慰剂进行暗示治疗,如空胶囊等。
病人的药物管理非常重要,入院患者的药物一定需要全部收走,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品,防止藏匿药品。拒绝服药患者,一定需要检查服药情况,他们常常在手指缝,颊部,以及吐出来等,失去服药效果的真实性,所以统一服药比较好。积极防止藏匿药品,有的患者在取得医生护士信任后,私自藏匿药品积到一定程度,一次性服药自杀,所以必须经常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尤其要陪同的家属注意,以及在他们假出院期间必须注意。
心理病人的药品一般原则是无毒副作用,有效果,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一般先选择合适的药品,向患者讲清楚药品的使用意义,取得病人的合作。再加到活动的治疗剂量,治疗剂量必须坚持一段时间,适当时候逐渐减少,到最低维持量,出院后长期维持,减少和停止药品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合适的药品一般原则是安全、有效、方便、便宜原则,四个先后原则。
⒈首先是安全,对病人毒副作用最小,这可减少病人的药物死亡率,增加病人的自信心,使他坚持服药。当然副作用时候应该做病人的工作,使他有心理准备,正确认识解释副作用,适当使用抵抗副作用的药物。许多药品的治疗量和副作用的出现基本是同时的,所以有比较大的矛盾。尤其是抗抑郁症药品,病人本身不愿意服药,而且药品的治疗作用没有产生,副作用已经出现,所以一定需要坚持服药,做好工作。
⒉有效果的选择,过去没有服药,没有依赖,效果快而好的。
⒊方便是服药方便,能够不吊针就不吊,能够不注射就不注射,能够口服就口服。每天三次不如每天一次,尤其对拒绝服药和害怕服药患者,每周一次,每天一次更好。方便还有剂量,一粒优于几粒,有的病人对药品的多少非常敏感。
⒋便宜,就要病人的经济水平决定,如果治疗强迫症的年轻人,用贵的药品需要每天十几元,所以一般药品需要几元,需要便宜药品不到一元,这便宜就能够使他连续治疗,不中断。当然暗示的药品治疗可以夸大药品的价格,价格有一定治疗作用。
选择好药品,要从小剂量逐渐增加到治疗量,这是观察副作用的,精神药品一般都需要选择一个适当剂量,而临床其他药品就没有此规律。尽可能使用最小剂量来达到治疗目的,就是付出最小代价,达到最大目的。任何治疗就是一个代价问题,这是疾病治疗的哲学问题。当然药品仍然可以变化,可能是副作用太大,或者症状控制不好,选择药品最好在药品的作用全部发挥仍然没有效果才否定更换,随便更换不好。有的医生用小剂量复合治疗也是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对疾病结构复杂,症状复杂的有效果,但是对其他病人不利,因为不知道是什么药品发挥作用,减少药品就不方便,减少药品一般是首先减少不重要的药品,最后减少最重要的药品,病人带维持药品不方便。
治疗剂量必须做完成一个疗程才行,真正发挥作用的,这时心理治疗可以大踏步向前,增加份量和力度,以便替药品,等得有把握可以代替药品的时候,以及效果很好,可以考虑减少药品。病人知道减药,兴奋不已,也可能常常需要减药品,催促医生减少,这时候需要慎重,一定需要讲清楚,病人自己不能随便减少停止药品,以免症状复出,前功尽弃。讲明医生和病人心理是一样的,都想尽快减少,但是不现实,要踏实。减少停止药品其实比选择和增加药品更加困难,因为神经症的治疗容易,防止复发更加困难。宁慢勿误,减少药品可以先减少辅助药品,后为抵抗副作用的药品,再减少主要药品的剂量,每几天减少一次,密切观察情况,加强心理治疗,减少药品的成功,增加了自信心。
停止药品,在最小剂量维持一定时期可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停止药品,但是准备药品防止万一,准备药品是心理保证,就象病人的靠山一样,有病人看的药品心理疾病的症状就没有了,有感到药品可以解决问题,有心理医生的心理支持就可以了。
有的疾病容易复发,可以教育病人自己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自己可以给自己增加或者减少药品,病人觉得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自我进行心理调节,自己药品调节,自己成功了,是真正健康的开始。就是心理完全独立了。
精神病的药物一般剂量比较大,小剂量可能就是治疗心理疾病。
药物如果没有效果,一般可以逐渐增加剂量,或者更换药物,或者联合用药。
暗示剂,安慰剂,适当使用有效果,对暗示性比较高,对药物十分敏感,可以使用空胶囊,不告诉他药品的名称,变化,在变化中,病人不知不觉在减少药品,或者停止药品,在心理治疗效果明显后,最后突然告诉病人,其实他最就开始减少或者停止药品了,其实他完全不使用药品,他疾病好了,这对失眠症患者效果比较好。
镇静催眠药品,防止他们依赖性,所以可以用小剂量复合治疗,而且可以不断变化药品进行预防。
中药,中成药,成功应用比较少,病人比较相信,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少,依赖性小,可以进行辅助治疗,进行双向调节。其实中药物治疗心理疾病没有什么特殊作用,一部分人吹中药饿效果好,没有副作用,可以根治,是欺骗的,如果真是有奇特的效果,为什么大家都没有使用,他是利用人们的心理,获得商业利益。中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维生素有一定辅助作用,仅仅如此而已。
食品药品也是有习惯的。
不允许病人看药物书籍。药品的数量应该注意,药品比较多,病人觉得自己疾病重。抗抑郁药物比较其他药物更加重要。一种药品没有全程足量有效使用,不能随便判断他没有效果,频繁更换药品,对病人治疗不利。
199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