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医院管理、发表文章 |
关于疾病的点滴思考
2006.03.10
作者:吴剑
昨天晚上,我过去的一位精神病人,从外省通过电话向我进行心理咨询长达1小时,我们保持这样的沟通已经10年了。她10年前曾经住院多次,吃药数量多、品种杂,在我的治疗下,病情有所好转,但是疾病时有发作,只是频率下降,程度减轻。
如今她有稳定的工作,因为这是她生存的基础,她不想成为社会的负担。她还领养了一个孩子,彼此的关系十分融洽。我在想,她如果结婚的话,风险很大。有个孩子,亲情可以提高她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与她的沟通,我有了许多想法。我在想,任何疾病都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特别是精神病、艾滋病,如果对这些病的患者加以歧视的话,不仅会带来社会问题,对病人也不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爱对于他们,是比什么药都好的良药。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在为病人治疗疾病的同时,为病人设计未来生活的道路也显得十分重要,如果能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个合理的安排,他们的潜力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增加病人生活勇气和信心,促进康复、预防复发的同时,也会减轻一些家庭和社会负担。
人是个平衡的有机体,有时与疾病之间也可以达到一定水平的平衡。哲学家说得好,如果我们不能战胜“敌人”时,我们就去拥抱它,不战而自胜。所以,我告诉那位病人,要习惯与精神病和平相处,排斥它的过程是痛苦的,有代价的,徒劳的,鼓励她要向“纳什”学习。
疾病固然给我们人类带来痛苦和伤害,但是疾病也是促进我们自我完善的重要力量,没有绝对的健康,就像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一样,接受和宽容自己的不致命的缺点,是种自爱的表现。要想把自己搞得绝对健康,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心理,甚至,说不定还会治出什么新病
来。
疾病只是我们生命的一种状态,不和谐的状态而已,但是疾病不应该影响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及做人的尊严。这样说起来,疾病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一个人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儿毛病,但内心里却没有爱、幸福和尊严,这样的健康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作为人,我愿意在疾病中幸福生活,不愿意在健康中痛苦存在。
发表在:《健康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