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最近闽北地区发生仅次于1998年的大洪灾,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特别是各种食品、生活用品、生产物资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抵灾区,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精神。
与此同时,人们也不可忽视对灾民的精神安慰和支持。在抗洪过程中,一位灾区妇女在从齐颈深的洪水中被救起,见到来慰问的同志后,表现出了痛苦、情绪紧张和心理异常,说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十分重要。
自然灾难可造成各种创伤,其中就包括灾民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悲伤、恐惧、紧张、痛苦,甚至出现各种应激反应、应激障碍,直到精神障碍。灾民出现应激反应的程度和意外的程度、损失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家人的状况、性格的特征有关。这样的心理应激反应,影响范围很广,程度很深,可影响灾民的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影响灾民的生产自救,影响社会和谐。时间可以是持续一个星期,也可以是数月。
如何应对灾民的心理应激反应,帮助他们迅速地从灾后心理创伤的阴影中走出来,投入到紧张有序的自救工作中去,这是当代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美国9·11、中国大连空难、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都出现危机干预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身影,以满足灾民的心理健康需要。
对灾民的心理危机的干预活动可以分三个层面:一是家人、亲戚、朋友,在发现心理问题后的持续性安慰、支持、鼓励和帮助对许多人都是有效的;二是到灾区的慰问和帮扶人员、当地领导对灾民的心理安慰和支持;三是如果出现比较严重、时间比较长的心理问题,心理卫生工作者的专业咨询和治疗也是有效的,如果必要,可以少量使用药物治疗。
这项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社会每个人有颗真诚的爱心,全面关爱灾区人民。社会各界要有心理危机干预的意识,重视灾民的灾后心理健康问题,这样灾区人民就可以迅速摆脱灾后阴影,振奋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自救工作中。
发表在:〈福建卫生报〉2005年,07,0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