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包.恩和巴图谈“蒙餐营销”之三:

(2009-06-13 14:50:30)
标签:

蒙古文化

餐饮企业

餐饮业

恩和巴图

营销战略

品牌战略

杂谈

分类: 专业类

“蒙餐”到底要卖什么?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蓬勃发展而正在走向成熟的市场环境,我们的“蒙餐”到底要卖什么?如何才能真正走向全国,真正打造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强势品牌呢?

依靠产品的质量、功能、特色?还是要靠品牌宣传或附加服务?在这一点,不少“蒙餐”企业已经陷入困境,遇到营销策略的瓶颈,面对未来,一筹莫展。

 

一、有特色还不够

 

多数人都无一例外地认为“谁的特色越明显,谁的竞争力就越强”。意思是,特色化经营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然而,对“蒙餐”而言,“有特色”难以解决问题,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蒙餐”有没有特色?毋庸置疑,非常有特色。那么,这么有特色的餐饮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诞生一个强势品牌?

对于很多产品的营销而言,特色是差异的根本,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足够的特色。但是,只要有了特色就能卖货,也未必。

笔者出国旅游或学习时,也注意到很多中餐馆在海外的发展状况。在那些国家,中餐也无疑是非常有特色的饮食,无论是粤菜还是湘菜,无论是浙江菜还是淮扬菜,无论是北京烤鸭还是中国饺子,个个都别具一格,独具特色。

然而,笔者遗憾的看到,这么有特色的中餐馆在人家的国家,只是沦落为蓝领工人或中国留学生吃饭的地方,真正有钱的老外很少到这些饭馆吃饭。更可悲的是,这么有特色的餐饮居然没有诞生一个像样的国际品牌。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

其实,“蒙餐”面对全国市场,其相似性一点也不亚于中国菜面对国际市场,光靠“特色”,难以打开市场,更难以成就强势品牌。

 

二、功能化还不够

 

 “特色”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多数人想到的另一个招数就是“功能化”。也就是,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豪华的环境、更便捷的服务等。

然而,在营销领域却常出现让“外行”大跌眼镜的怪现象,那就是“最优的产品未必卖得最好”。也就是,你把竞争的焦点放在“更好”的时候,未必出现你想要的结果。

不少“蒙餐”企业也陷入这个困境中,不断提高饭菜的质量,不断优化就餐环境,不断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甚至为了迎合市场,增加很多汉民菜,并在价格上进一步让步,试图让更多的人接受“蒙餐”。

然而,结果如何?几乎没有一家企业真正成功,甚至为了迎合而增加的“非蒙餐”饭菜反而稀释了“蒙古”特色,让那些奔着正宗“蒙餐”而来的顾客大失所望。因此,我们在内蒙古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为了迎合而走向“四不像”的“蒙餐馆”被消费者抛弃现象。

看来,“更优”策略以及强化某种功能的作法仍然无法给“蒙餐”带来突破,更无法让“蒙餐”营销中国。

 

三、品牌化还不够

 

在“特色”和“功能”上难以突破的时候,很多人想到的另一个法宝是:品牌化。即:通过包装,通过宣传,做出一个品牌出来。这么做的逻辑是:一个知名品牌终究会招徕更多的顾客,让企业走向成功。

然而,在这种思路下诞生的“知名品牌”,最大的毛病就是:名气有余、人气不足。每天的上座率可能还凑合,但回头客不多。

遗憾的是,这种“表面光鲜,内在破烂”的餐厅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它们总是想通过良好的外在形象来维持生存,甚至通过广泛的宣传来打造品牌。

就“蒙餐”而言,品牌化可能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但笔者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品牌化的做法难以让“蒙餐”走向全国,更难以打造一个真正的强势品牌。

因为,一个真正的强势品牌不是“包装”出来的,更不是“宣传”出来的。尤其,当你所经营的品类还没有广泛被消费者接受的时候,我们做的事情远不是自我的包装和推广,而是“如何把馅饼做大”。也就是说,我们把关注的焦点应该放在“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蒙餐”,而不是“如何接受我”。我们只有懂得这些创建品牌的内在法则,才能让我们的行动更加有效。

 

四、“蒙餐”有了今天要归功于蒙古文化

 

话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你老说这样还不够,那样还不够,那到底怎么做才够呢?你瞧,现在“蒙餐”不同样也在发展吗?

是的。这些年,“蒙餐”确实得到一定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像“腾格里塔拉”、“巴音浩日娲”、“蒙古大营”、“达尔汗”等颇具特色的“蒙餐”品牌。

然而,这些品牌的发展,我们仔细去分析,归功于谁呢?笔者认为,应该归功于蒙古文化。

这些目前生意尚好的蒙餐馆我都去过。它们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颇具浓郁的文化特征。比如,当你进入腾格里塔拉一楼大厅时,你会看到至少有二层楼高的大车轮,这个车轮不是汽车的轮子,而是蒙古草原上的“勒勒车”轮子;当你进入达尔汗的时候,你会到处都看到蒙古包“哈纳”的装饰,带你走进一个地道的“蒙古人家”;同样,当你走进巴音浩日娲时,餐厅的装修、服务员的服装、餐具的形状以及走廊里摆放的工艺品等等,都有着浓郁的蒙古文化气息。

如果你继续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些蒙餐馆就餐的客人里,绝大多数都不是蒙古人,是其它民族同胞。那么,这些客人为什么花这么多钱(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饭馆的饭菜价格都不低)来消费你呢?他们图的是什么?是你的手把肉?还是你的奶茶?或是你的奶酒?

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而是蒙古文化。他们奔你来的目的就是想体验蒙古文化,体验一种跟其它民族文化不同的东西。你所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只是为了衬托这个文化的要素而已,如果你失去文化特色,人家才不在乎你的手把肉、奶茶和奶酒。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内蒙古,也有很多汉民饭馆提供“蒙餐”服务,但多数顾客还是愿意到正宗的蒙餐馆吃“蒙餐”。其实,饭菜都一模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因为,汉民饭馆提供的“蒙餐”只是“商品”,而正宗蒙餐馆提供的则是“文化”。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