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旧居:曲园
标签:
俞樾俞平伯曲园春在堂枫桥夜泊 |
分类: 周边旧迹 |
估计很多读者对俞樾不大熟悉,但是说起另外几位名人估计大部分人应该比较了解:章太炎和吴昌硕,两人皆出自俞樾门下;俞平伯,著名红学家,俞樾的曾孙。同时,俞樾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书法作品,《枫桥夜泊》碑。
自己对于俞樾的了解主要来自最近阅读的《中国书斋的故事》中对他书斋春在堂的介绍,从而了解到其旧居曲园的存在,位于近在咫尺的苏州。于是继昨日前往枫桥之后,再一次勾起对俞樾的兴趣,按耐不住,决定前往曲园。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进士第十九名。而在此前的复试中,他的表现尤为出色。这年复试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作诗,首句即不凡,曰:“花落春仍在。”此句深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曾赞:“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诗)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在应试诗中,俞樾诗显属力作,又弘扬清廷坚守家国的主旋律,遂将其名次移列第一。
俞樾对曾的识拔之恩感激涕零,回到江南在苏州租屋住下,名曲园,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一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 “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建筑的主要部分取名为“春在堂”,自云“虽名山坛坫,万不敢望,而穷愁笔墨,倘若有一字流传,或亦可言‘春在’乎?此则无赖之语,聊以解嘲,因颜所居曰‘春在堂’。”可知春在堂据“花落春仍在”句演绎而来。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沟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宅形成半包围格局。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三间。第三进为全宅的主厅,名"乐知堂",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大木结构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较为粗壮,装饰朴素简洁。这里为俞樾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所。第四、五进为内宅,即居住用房,与主厅间以封火山墙相隔,中间以石库门相通;均面阔五间,以东西两厢贯通前后,组成一四合院。乐知堂西为春在堂,面阔三间,进深四界。堂前缀湖石,植梧桐,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南面为“小竹里馆”,为当年俞樾读书之处,馆南小院栽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顶小轩,名“认春轩”。轩北杂植花木,叠湖石小山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有折,东北隅为面阔两间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书房三间,名“达斋”。出达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环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东假山上有“回峰阁”与亭相对,假山中原有小门与内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园面积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结构布局曲折多变,颇有小中见大之奇。遇到一位颇具艺术家风范的年轻工作人员,我向他咨询春在堂是不是原先的建筑,他给与了我肯定的答复。但是检票处的工作人员对我说:哪里啊,都是新的。
俞樾工书法有江声之风,以篆、隶法作真书,善以隶笔作楷书,别具一格。寻常书札,率以隶体书之,尤工大字。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所题诗碑成为绝笔,名擅当时,拓本流传甚广,古雅拙朴。
关于《枫桥夜泊》碑,有一则千年魔咒的传说。据野史记载,这首《枫桥夜泊》诗在唐朝就得到唐武宗的青睐。当时宦官专权,几番废立皇储,最后唐武宗才以“皇弟”——这个并不十分过硬的身份继承大统。这位27岁的皇帝,对权力斗争一知半解,对宦官的弄权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当唐武宗读到《枫桥夜泊》诗时,感觉到了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内心寻求到了一种久违的安宁。会昌六年(846),唐武宗在临终前一个月,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吕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当时还说自己升天之日,要将此石碑一同带走。唐武宗驾崩后,此碑被殉葬于武宗地宫,置于棺床上首。唐武宗颁布遗旨:《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朕可勒石赏析,后人不可与朕齐福,若有乱臣贼子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万劫不复!
此后,《枫桥夜泊》诗碑在世间消失,直到北宋才出现,作者为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珪。王珪自刻碑后,家中连遭变故,王珪本人也暴亡。俞樾所写的诗碑书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末,当时是受重修寒山寺的江苏巡抚陈夔龙之命补书刻石。此碑制成后,令寺庙焕发出昔日光彩,却没有给写刻碑者带来好运。俞樾写此诗后数十天,便溘然长逝。唐仁斋刻完此碑,第二年就英年早逝,年仅33岁。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从中国抢夺了很多的文物,而在寒山寺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的就是枫桥夜泊,这座石碑被称为中华第一碑。日本人当然也知道这是好东西,甚至是早已觊觎许久了,于是在苏州沦陷之后,这座石碑也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可是就在他们密谋将这座石碑运回日本的时候,却发生了雕刻枫桥夜泊石碑的工人钱荣初突然死亡事情,当时的日军最高统领也知道了这个诅咒,于是联系在一起,放弃了这块石碑。其实这只是爱国人士的为了阻止日军的行为所进行的一个计划:寒山寺的方丈知道日军要将这个石碑运走,于是就招来了石刻大师钱荣初,准备将这个石碑掉包,但是这件事情被日军发现了。在情急之下,有一位和钱荣初长相相似的爱国人士就在寒山寺门前自杀了。就这样,这位爱国人士利用诅咒的传说,打破了日军运走石碑的想法,也让中国少了一件文物流落在外。烈士的鲜血与恐怖的诅咒,让枫桥夜泊的石碑免于日军的掠夺,为寒山寺保存了这块珍贵的石碑。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伪御用文人为讨好日军,于1939年3月伪维新政府成立一周年之际将寒山寺原碑在南京总统府复制。诗碑与寒山寺内的俞樾石碑,从形状到大小及文字书体及布局基本一致,是当时汉奸们奴颜媚笑、迎合奉承的道具。不过伪维新政府到次年3月30日就遭解散。难道伪维新政府也应验了魔咒之说?
5月31日本人步行旅游线路图: 曲园→_怡园→_曲园→_城隍庙→_范义庄→消防署旧址→_狮子林→平江文化历史街区→_章太炎故居→江苏巡按使旧址→_曲园
关联博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