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天池山

标签:
天池山苏州乾隆莲花峰慢生活 |
分类: 周边山水 |
9月30日前往苏州穹窿山途中就看到了天池山的提示路牌,念兹在兹,于是今日(10月13日)前往。天池山因山腰有池,逾数十丈,横浸山腹,名天池,山以池名。
天池山门票60元,和事前网上查询得知的完全一致,售票员特意关照我凭门票可以免费享用一碗面和一杯茶,问明了享用场所,开始登山,虽然很快我已忘记具体名字。
跨入景区大门迎面一条上山步道,不久发现道路中央围成一个圆圈,旁边的看板介绍说这里是天池佛手呢,系地上石块形成,宛如佛手自然下垂,倒也有些趣味。继续向前向上不远,一方水池呈现眼前,对面石壁题字:天池,这么快就看到了天池倒也令我以外,潜意识中以为一定位于山顶,脑海里浮现的是七剑下天山中位于天山绝顶之天池胜境,二者天壤之别。
天池左侧黄墙黛瓦,一所寺院,名曰寂鉴寺,很有特色的寺名,门前香客来游客往来不息,毫无寂字可言,不知寺名来自何处?穿过寂鉴寺,右后方又是一条上山道路,天池后方也有道路,看到游客三三两两上下,向一位刚刚下山的大叔打听,寺院右后侧的道路恰是正道,直通主峰,于是奋力向上。
山路都是石阶,有的系在山岩上面直接敲凿而成,具有一定坡度,基本都在45度光景,很多地方一侧为了安全,增加设置了铁的栏索,以供游人抓扶。莲花亭中途休憩,回望脚下,远处的民房和山峰清晰可见。御览亭,亭柱上一幅对联:行到半山须努力,欲登莲花莫辞劳。很多人都在此处歇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山下的木渎游玩,这里当是当初皇帝歇脚之处亦未可知。只是一般这样的亭子大多位于半山之腰,而御览亭距离山顶不过五分钟路程而已。
山顶巨石兀立,高达数丈,分立两侧,形似莲花瓣,名莲花峰,为其主峰,海拔169米。很多人已经爬了上去,我上到左边巨石之上,放眼远眺,山峰连绵,山腰的亭子、山脚的寺庙,微风习习,心旷神怡。记得黄山山顶也有莲花峰,名称来源也是因为形似莲花,天池山体由细粒花岗岩构成,山坡陡峻,岩石裸露,经风化侵蚀,大小岩块滚落坡面,形成倒石地貌,巍巍壮观。
人们习惯上将莲花峰西北坡称天池山,东南坡称为华山、花山。门票也是二者合一,机会难得,我自甘心就此原路下山,于是向着花山方向进发,起初误走放鹤亭,下去百米,一问才知道偏离了花山方向。
花山方向也有不少旧迹遗踪。御碑亭,翠岩寺,般若亭,支公洞,观音洞,洞天福地,五十三参我依次游览,一个不漏,又一次从山下返回到莲花峰,前后不过用时四十分钟而已,于是从莲花峰下山回到天池一侧,再次返回到寂鉴寺,看到一处房子前面有菩萨面的介绍:天池山久负盛名的素浇面,运用传统烹饪技艺,将当地的石耳、菌菇、木耳、竹笋等山珍野菜引入素斋,以清淡为本色,天然野味,久食不腻,据传为乾隆皇帝赐名。相传,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至天池,在翠岩寺禅房小憩,忽闻窗外飘来阵阵香味,便问味从何来。翠岩寺主持献上一碗素浇面,乾隆帝欣然食之,适时忆起主持先前介绍的菩萨面石刻,于是道:“菩萨面真乃天下第一美味”时至今日,菩萨面不仅保留了纯正风味,更有了长命百岁,家运延长的美好寓意,如此美味怎能错过,迈步入内,原来这里就是可以凭借门票免费品尝面条的场所,不久,一碗热气腾腾的菩萨面端了上来,入口果然味道鲜美,口齿留香,想起它的最新功效,心中不禁也为自己的家人许下一份美好愿望:健康,快乐,平安。
时间还早,到对面洗心山房品茶,天池山中多泉,寂鉴寺前有清心泉,寒枯泉,寺旁山上有直径半米多的圆形山泉名“钵盂泉”,还有水声如捣的“地雷泉”,掬手可盈的“盈盈泉”及“天池第一泉”,不知道自己此刻所品之水从何而来。取出随身书籍《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慢慢品读,任时光流逝。爬山健身强体,读书净化灵魂,二者相得益彰,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