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南山寺

标签:
常州南山寺寺庙宗教心善积德与人为善 |
分类: 周边庙观 |
这是我从华藏寺出发准备前往蒋氏宗祠的途中,沿着雪城路一路向西来到雪湖路交叉口发现路标之后,直接左拐进去的。
南山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开山祖师失考。北宋政和四年(1114),程门弟子杨龟山建书院于常州,南宋绍兴五年(1135),龟山先生迁书院于雪堰作讲学之地。“龟山”之名,沿用至今。南山寺重修在“龟山”书院遗址之上,从此,南山寺与龟山书院有了不解之缘。民国时,南山寺僧惠乘立杨龟山先生神位于寺内,俾四方瞻礼之余,不忘书院故迹。龟山书院建在南山后,寺院得其灵气,常为贤人君子辙迹所经之地。鼎盛时期,有大雄宝殿、观音殿、罗汉殿、藏经楼等建筑200多间。寺容寺貌庄严,寺规寺仪井然,与无锡阳山相对,有“南天门”之称。
1949年初,庙宇被拆他用。1995年12月批准恢复重建。1997年起,重建天王殿、大殿以及部分辅房。2001年起又建念佛堂、讲经堂、斋堂、因果殿,以及东西相对而立的7间二层楼,东首为三圣殿,供奉2.2米阿弥陀佛、1.8米高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西首殿供奉缅甸请回的2.6米卧玉佛。我只进入到西侧,东侧没有进,失去拜瞻的机会。
天王殿的后方,一片非常开阔的区域,中央广大的池塘建有汉白玉式的曲折走廊,中心一尊石制观音雕像,右手拈花,左手净瓶,净瓶里源源不断的向外倒水。通常观音菩萨手拿柳枝和净瓶,说法有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源于古印佛教徒的生活习惯,这两件物件,都是当时佛教徒的生活用品。据考证,古印度一种刷牙的工具,叫“齿木”,因为古代没有牙刷,当时的佛教徒就用杨柳枝刷牙,或咀嚼枝条以清洁牙齿,而手中净瓶,用来储水的,随身携带,可以用来漱口或净手。第二种说法认为观音菩萨的这种形象是源于密宗。在密宗僧人大量描绘女相观音之前,观音菩萨并无手托宝瓶的形象,而从当时所绘图画中可以看出,观音菩萨手中托的确实是密宗的三昧耶形宝瓶。这种观点认为,直到明代,密宗西归,女相观音盛行,宝瓶才又变化为符合中国佛学理念的净瓶,而至于观音手拿杨柳枝的形象,也是元明以后的人才发明创造的。第三种说法,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人们为了请佛菩萨,往往会放上很多斋饭,还有齿木和净水,作为恳请之物,由此慢慢发展,逐步成为观音菩萨手中的法器。净瓶有俗称甘露瓶,其中的净水又称甘露。
当我正往大雄宝殿赶去的时候,看到五六位僧人正好也向里面走去,于是兴趣网盎然起来,果然不一会儿,师傅们在一个简单仪式之后开始了他们的功课,一时大殿之内佛音缭绕,左上角投入两缕阳光,直射下来,平添一份圣洁的气氛。
地藏殿前有一尊雕塑,殿内除了供奉地藏菩萨之外,四周墙壁非常空旷,但有一些牌位,仿佛看到了今人的遗照之类的物件,唬得我不敢近前观看赶紧退了出来,外面阳光明媚。寺内一口千年古井,旁边竖了一块石碑,明确写道此井开凿于公元970年,即宋太祖年间,可叹本人才疏学浅,几乎不能完全看懂一侧的制作成打开书本模样的石刻介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