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早晨,稳稳地睡个懒觉,起床自然不早,又赶着完成去年留存的读书任务,出发的时候已近晌午。
前往目的地是早上从手机上临时查找而后决定的:古里镇,著名的清朝四大藏书楼“铁琴铜剑楼”所在地,距离不过五十多公里,免费! (不是同里咯 )
汽车沿着旧G204国道开到银河路口左拐,十字路口绿化地里竖立一块巨石,上书“书香古里”,进入文学街之后,忽然发现前方路标提示“铁琴铜剑楼”右拐,于是毫不犹豫从铜剑北街拐了进去。开到顶头,眼见没有道路,且掉头困难,于是赶紧提前掉头,寻了一家没有营业的店铺门前停好汽车,时间恰好中午十二点。
通过百度地图再次确认铁琴铜剑楼就在前方右侧,于是决定先解决午餐,寻得一家叫做“名师面馆”的处所,生意兴隆,点了一碗菌菇面。我注意到大师傅的面条是一客一客的下锅,浇头也是另一位大师傅现炒出来,故此等了近十分钟。面条味道不错,值得推荐。
饭后立即赶往目的地,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与山东聊城的海源阁、归安陆氏的皕宋楼、钱塘江丁氏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藏书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后因避光绪帝载恬之讳改称“敦裕堂”),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瞿氏第二代、绍基之子瞿镛,对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铁琴铜剑楼之藏书,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数代,又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初创、发展、鼎盛、劫难、稳定、善终等阶段,给后人留下了比较完整的藏书和藏书楼,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大藏书楼中,铁琴铜剑楼巍然独存。原有四进,其中第一、二两进毁于抗日战争中。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恬裕斋”所在;第三、四两进即今仅存之楼,亦即“铁琴铜剑楼”所在,坐北朝南三楹回式楼房,中有小天井相隔,每进二层,垂檐硬山造,用迭落山墙,江南呼为马头墙,下檐施撑拱,雕有精巧的夔龙纹,装饰显示了苏南一带的建筑风格。解放后,该楼由国家接管。楼名最初为孙星衍所书,1982年李一氓先生重书楼额,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省政府拨专款修缮一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常熟市人民政府再度拨款修葺,楚图南先生再书楼额。于楼内用图文并茂的版面介绍、展览柜的实物介绍、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介绍,反映该楼旧藏面貌,褒扬瞿氏世代爱书、藏书、护书、献书的事迹和对祖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命名为铁琴铜剑楼纪念馆,1991年12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
出了铁琴铜剑楼,在古镇道路上向当地人打听:“古里的老街在哪里?”对方答道:“小地方,现在基本没有什么老街了,都拆了,要不你到两边巷子东西方向看看?”于是循着他的指点,信马由缰进入两边的巷子,果然很多地方正在大兴土木,很多老的房子都被拆得七零八落,满目疮痍的感觉,有的地方空出一大片来成了停车场,兴趣索然,于是打马回朝。
古里,留住了一份久远,守住了一丝底蕴,但又面临新时代的更多冲击,或许这也是如今诸多古镇都需要面对的现状,现代与传统,历史与未来,鱼和熊掌真的不可兼得么?

第一张照片“书香古里”

街景





坐在我对面啃着一块大排的两岁多孩子

纪念馆大门(进入需要登记)








































估计很多人会想起同里,故此附上鄙人八年前的元旦和朋友一道游玩同里的游记供参考《游同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