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江阴中山公园)

标签:
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教育科考文化日寇 |
分类: 周边旧迹 |
江苏学政衙署的前身可以上溯到北宋初年,那时称万寿园,是一位孙姓人家的私家园林。明代初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吴良镇守江阴,则改建为吴侯官署。弘治年间,又建为巡抚行台。
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学政衙署从宜兴移建江阴,始称“督学察院”。明代崇祯《江阴县志》曾记载:“督学察院,在县治东,由首任学政王以宁,移文邑令许达道建造驻扎。北负万寿山,西连雪浪湖,东界广福寺,宏敞壮丽,称江南官署之冠。”
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始建,至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随着科举制度废除,学政衙署裁撤,前后总共历时292年。学政衙署先后为各朝政权驻地。辛亥革命后,后花园更名寿山公园。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1912年10月,刚卸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受袁世凯之命,担任全国铁路总办的职务,来视察江阴黄山炮台,进城后又在桐梓堂发表演说,要求江阴人修建马路,发展交通,引进文明,并号召“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一番话深深地鼓舞着江阴人民。为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江阴民众选择在公园的显赫位置,重建了孙中山先生纪念塔,移建桐梓堂,丰富了景点的内涵。
在衙署遗址的正门口,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署的整个布局。她是以学政文化旅游区为中轴,向后延伸至学署后花园——中山公园的生态休憩区,中轴的东边是游乐活动区。
学政衙署遗址的头门就是“天开文运”牌坊。江苏学政衙署于明万历42年(1614年)在中山公园(当时称“清机园”)前建设了学政衙署。抽象的粗石牌坊,横匾上书“天开文运”四字,特集大书法家、政治家康有为的北魏体,意思是“天降大任,文运勃兴”。左右两边的横联:“文章有神浩气贯长江南北,风雨不动欢颜开广厦万千”,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一林天龄在江阴任学政的时候写的,现由我们江阴籍中国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汉简隶书)所书。
林天龄,福建长乐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江阴任学政。这是他挂在衙署大堂抱柱上的楹联。意思是,你必须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才能写出横贯大江南北的文章,做官后不能因利益影响自己的气节,要体谅百姓的苦衷,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下联则借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意。 两边的四个石柱上写着“文章司命,风教总持”。这八个大字原来在衙署广场的东西辕门上,当时上至文武官吏下至百姓都不允许乘轿、骑马进入,必须从照壁外面绕道而进。另外广场上竖有两根高大旗杆,大旗上写着“钦命江苏督学部院”字样。如今这八个大字苍劲有力,依然显示了当年学政衙署的庄严与肃穆气势。历史遗产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复古,而是历史作为一种精神遗产以一种新的形态被延续下来。
旧的学署十三进格局是按照风水理论中的穿宫九星法营造的布局,坐北朝南。如今的学署遵循原本的布局,在学政衙署古建筑十三进格局中,仪门的雕梁画栋是仅存的古建筑。
大堂是十三进格局中仪门后的一进,它“北负万寿山,西连雪浪湖,东界广福寺”,虽历经兵燹,但学政们勤于增修,到清道光年间,大堂连同东西两旁的考棚一次能容纳1498名考生。 改扩建的大堂采取钢结构玻璃影壁的建筑形态,钢和玻璃这种现代科技的融入,是学政文化区的一大创新,体现了“释古而不复古”的造园理念,它为学政文化区赋予了新的生命。 这里陈列了124任学政的简介,历时292年。江苏学政是明清两代管理全省科举和学务的重要官员,这里有我们熟悉的宰相刘罗锅刘墉,南菁书院的创办者黄体芳等。明清两代的江苏学政,一般由朝廷特派选翰林出身的官员担任,每届三年。三年中,要对全省八府三州进行考试。学政的职位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但它的权限还要比教育厅长大的多.学政在当时是与巡抚平级,且不受巡抚节制,学政的奏折是直呈皇帝的。这是清代江苏学政衙署的平面图、依照那时的学政衙署应设立在省城,而江苏却设在了江阴。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衙署未设在省城,在当时全国只有三处衙署:安徽太平府、陕西三元县、江苏江阴。江阴学政衙署要接纳来自8府3州的考生,由此可见学署在当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般省份的学政衙门大多设在省城,但为什么江苏省又何以会把学政放到江阴来呢?江阴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何以成为学政衙署所在地呢?这主要是因为江阴地理和交通的便利。江阴既处在南京和上海之间,是江苏四方的正中位置。也位于长江下游江面最狭窄处,方便渡江。同时江阴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历史上以商港、纺织业著称。早在宋代,江阴就是重要商埠,为全国11个市舶司之一。江阴身处江南水乡,舟船远比车马重要,早在宋朝《太平寰宇记》称之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了。而且,当时江阴人文彬盛,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泰伯季子化育之乡,江阴成为学政的首选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