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2013-08-10 20:32:12)
标签:

半坡遗址

西安

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人

分类: 国内其他

    半坡遗址是8月2日从乾陵回到西安,进一步研究西安市区景点之后决定前往的,日期和大雁塔安排在同一天。原计划下午参观,从大雁塔出来一看时间不过才10:45,因为天气炎热且两地相距较远,于是打车前往,费用34元,这在起步价只需要6元的西安应该确实是一段不短的距离。

    看样子到半坡遗址旅游的人并不多,因为出租车司机也不恨熟悉路况,问了他的一个朋友才确定了路线。半坡遗址所在地和我想像的大不一样,不是独立于一处的景点,而是就在一条普通的市区(应该是偏远的郊区?)道路边,道路两侧小区工厂连绵不断,景区大门虽然很有特色,但也似乎和平常路边的某家事业单位或厂矿企业一般,完全没有一般景点独立王国的派头。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很难特别注意到它的存在。

    对于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估计对半坡遗址应该已经非常陌生了,虽然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它和元谋猿人(170万年前)、蓝田猿人(115-70万年前)、北京猿人(70万年前)、山顶洞人(3万年前)、河姆渡遗址(6000-7000年前)一样集中出现过,如今在人们的脑海里大多消失了当初的印象,彷佛和它们所代表的年代一样久远了。

    半坡遗址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3年春,发现该遗址。其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进入景区,左侧一个展示大厅非常夺目。跨步进步,里面是遗址的各种出去文物。特别是陶器和工具,陶器表面多饰以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等,即用绳子或指甲在陶器表面刻画出非常漂亮对称的图案。这里的彩陶十分出色,花纹简练朴素,有鱼、鹿、植物枝叶及宽带、三角等几何形纹样,还把人面和鱼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生动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鱼纹,色彩鲜艳,资料介绍从陶器目前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但不能破译,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有一种小口尖底瓶,和我们现在的瓶瓶罐罐大相径庭,作为一种容器,但不知道为什么底部要制造成尖的,目前没有答案,有分析称,用它盛水,当在小河里装满水后,可以在水中保持垂直不倒,但这需要制造非常精良,做到包括瓶耳在内做到绝对对称,而当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纯手工打造。展示厅也有一些当时的工具陈列,现场看到有骨制斧、刀、针等,大多是石头加工而成,有些显得粗糙,但很多显然经过了精细打磨,尤其一根骨针,尺寸和现在的大号缝衣针差不太多,仔细观察会发现针孔很小,但是掏得非常圆,不知道古人是怎样对它进行如此细致的加工的。

    从陈列馆出来,继续向上,在一个坡(半坡?)的上面就是遗址大厅了,遗址大厅的构造和兵马俑的比较相像,也是天棚盖顶式的结构。但这不是起初的模样,十多年前原来的遗址大厅屋顶朽木产生自燃,并在随后数天内又陆续在其它部位出现自燃现象,后来在对半坡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回填保护后重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遗址大厅。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大致分为3个区,即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

    居住区在聚落的中心,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等,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的住房,从发掘的房屋遗迹来看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上的,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构筑方法。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即先挖入地下约30公分,形成一个坑,然后再四周竖起木柱进行构造,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坎,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周围有数量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泥作成。晚期房屋呈方形,是从早期的“半地穴式”发展而来的,这种雳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筑而成,整个房子用12根种构造如今的农村依旧随处可见。旁边一台液晶电视(这样的电视有好多台分布于不同的区域)中英文循环播放半坡人建造房子的情形,非常形象生动。

    居住区间密集分布了很多窑穴,它们主要用来储藏食物和用具,数量很多,和房屋交错在一起。有多种形状,晚期的较大,一般为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坑。窑穴中往往被发现有吃剩的食物或各种工具用具,有一个堆积着18厘米厚的腐朽谷壳,还有的则发现有人骨架。

    发掘资料表明: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防卫设施,而且规模宏大,半坡遗址居住区周围环绕有一条全长300米、宽6~8米(底宽4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绕;沟的底部发现有木柱痕迹,在围沟底部和两旁曾设有防御之类的障碍物。这样的大围沟除防水和排水作用外,它还起着避免野兽侵扰,防止各部洁之间氏族成员因血亲复仇而发生冲突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大围沟的总出土量为1.1万立方米,如用三吨位的卡车,可装载3666辆,如此艰巨的工程,系半坡先民6000年前用简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

    沟北是公共墓地,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埋葬小孩的瓮棺也很多,有几十座,以钵、盆与瓮或两瓮相对扣为葬具,初看就是两只对扣的陶罐,据说还会葬具器盖的底部有意识凿一小孔,似为灵魂出入口,可惜在遗址现场我没有注意到。一般墓穴多为单人仰身、头向西北,也有少数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看到好几具残缺不全的尸体。参观期间原本安静的大厅里来了一队小学生,叽叽喳喳,小孩子们充满好奇地看看这个摸摸那个,面对6000多年前的尸骨,没有任何畏惧害怕的神色,恐怕是由于无知者无畏的缘故吧,因为他们还懂得不多,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先人的敬畏。

    沟东是陶器制作区域。建有单独的展示厅,面积较小,里面围住了一块区域,可供观看的是一个穴窑遗址,穴窑有横竖两种,我们看到的应该是横的,展厅里只有一位看管大爷在一旁优哉游哉地摇蒲扇。

    景区还有其他两个陈列厅,在第一陈列厅的对面,一个被用作了某人的作品展,一个展示的是半坡遗址从挖掘到现在的光辉历程,值得一看。此外从景区布局可以看出还有半坡原始文化村,应该都是仿造品,虽然古朴含蕴,但个人兴趣不大。出乎意料的是在景区右后方有一片牡丹园,这个季节当然是看不到盛开的牡丹了,但是杂有很多其他的花草和农作物,比如红薯、玉米等,艳阳下绿油油的,恍如回到了农田之间,在四周高楼渐起的这样一方小天地里,倒也不失为纳凉避暑好去处,只是几乎无人光顾,蚊虫当家作主,只得落荒而逃,速速退出。

    从坡上下来,想象着自己的脚下就是6000年前先人生活过的地方,自己年近半百终能一睹其真面目,能不说有一丝欣慰吗?这是一块比之兵马俑更比之大雁塔历史更为悠久的古迹,但却远没有引起和其厚重历史对等的重视,能不说有一丝惆怅吗?作为一名华夏子孙,如果对其完全陌生或是甚至抵触,能不说有一丝悲哀吗?

 

   

    其他

    1 就在半坡遗址门口可以乘坐15路车返回钟楼,票价1元,耗时超过半小时。

    2 出门右拐过去的“韩家米皮”小店味道不错,尤其秦镇大米面皮。人均消费10即可吃饱,但卫生状况一般。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古都西安行:半坡遗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