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姆斯特朗去世  阿波罗英雄迟暮之忧

(2012-08-26 10:25:08)
标签:

阿姆斯特朗

美国

阿波罗

宇宙空间站

太空

月球

火星

人类

分类: 时事评论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今天因为心脏病并发症去世,享年82岁。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指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登陆,成为人类20世纪探索太空最令人惊叹的壮举之一,当时全世界有6亿人观看现场直播,在那个电视机并不普及的时代,堪称奇迹。他登月后说的第一句话:“那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飞跃”(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成为永载史册的名言。

阿姆斯特朗去世 <wbr> <wbr>阿波罗英雄迟暮之忧
    尽管阿姆斯特朗是人们心目中的传奇英雄,但他一直谦和低调,远离闪光灯,很少接受媒体专访。他曾经起诉一个拿他的头发拍卖3000美元的理发师。有人说,阿姆斯特朗简直就是现代隐士。

    上世纪美苏太空竞赛最激烈时,阿姆斯特朗提出“温馨时刻”,在太空放置包裹,以纪念人类探索太空中牺牲的美苏两国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对奥巴马政府放弃重新登月计划和将航飞飞机交由私营企业运作持“严重保留”态度。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防长帕内塔都发表声明悼念阿姆斯特朗去世。奥巴马说:尼尔是所有年代里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登月行动向世界展示了美国精神能够超越无法想象的事情,有了足够动力与才智,一切都有可能;尼尔的探索精神体现在所有向更高更远太空探索未知世界的男女宇航员;其遗产永存,闪耀着他教给我们的一小步巨大力量的光芒。

    下面是我在人类登月40周年纪念日时写的文章:

阿姆斯特朗去世 <wbr> <wbr>阿波罗英雄迟暮之忧
    他们曾经是美国登月行动“阿波罗计划”的参与者,在一次次成功登月中,他们叱咤风云、英姿勃发,成为万人仰慕的英雄。
    如今他们已至耄耋之年,有的甚至老态龙钟,但谈起美国的太空计划,他们手舞足蹈、两眼放光,仿佛又回到三、四十年前的风华正茂。
    在庆祝人类成功登月40周年的2009年7月20日,7位当年的宇航员在美国国家宇航局再聚首,他们是:尤金·塞尔南、托马斯·斯塔福德、查理·杜克、巴兹·奥德林、大卫·斯科特、吉姆·洛威尔、瓦尔特·康尼汉。
    一场“英雄会”最终变成了“抱怨会”,因为在这些风光威仪的航天英雄看来,当今的美国人太不重视太空了,而政府也没能适得其所地花钱。
    曾任阿波罗7号宇航员的康尼汉问:“当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他是举世皆知的人物,而今天,有多少人知道国际宇宙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姓甚名谁?”
    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会见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首度登月行动的3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德林和柯林斯。他说:“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们是代表着探索和发现的超然卓越的试金石。你们鼓舞着整整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迸发出创新性、驱动力、企业精神和创造力。”
    然而,今天美国人似乎越来越不关注太空。皮尤中心的最新民调发现,只有27%的美国人将科学和医学进步视作美国过去50年的最大成就,比10年前的调查回落了20个百分点,其中更只有12%的人认为太空探索和登月是最重要的科学成就,比10年前回落了6个百分点。
    更令这些宇航员担忧的是,美国一方面对太空的投入减少,另一方面花了大本钱,却没能在太空探索中取得新突破。
    在阿姆斯特朗之后第二个登上月球的奥德林呼吁,美国应当着眼于把人类送上火星,而不是想着重返月球,更不是花1千亿美元建国际宇宙空间站,再租借俄罗斯的宇宙飞船送美国宇航员去那里。阿波罗13号指挥员洛威尔说:“我们花了很多钱在那里,什么也没得到,基本上是个累赘。”
    40年前为了登月,美国花费25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联邦预算的4%。宇航员们称,其回报不知是投入的多少倍。康尼汉抱怨:“今天好像觉得0.6%给NASA都太多了,在我看来这是白痴的想法。”
    “也许只有等俄罗斯和中国迎头赶上的时候,美国才会着急。”康尼汉如是说。
    40年前,阿姆斯特朗的名言“一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巨大飞跃”,曾经激发着美国人的壮志豪情。今天,迟暮之年的航天英雄们忧心忡忡:再过10年,人们恐怕只能从老照片里去回忆登月的不朽传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