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徽下午茶
安徽下午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58
  • 关注人气:23,5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聰訓齋語》

(2013-08-23 14:23:03)

《聪训斋语》
《聪训斋语》的作者张英,清安徽桐城人,一六三七年出生,一七0八年去世。字敦复,号乐圃。康熙六年考上进士,授编修官,歷升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居官勤俭谨慎,对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无不言,深获皇上倚重。曾受命总裁《清一统志》、《国史方略》、《渊鑑类函》、《政治典训》等书。其他许多典誥之文,亦尝出其手。生平酷好看山种树,以老病辞官,卒諡文端。著有《恒產琐言》、《聪训斋语》,谆谆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告诫子弟,另有《易书衷论》、《篤素堂文集》等书。
  《聪训斋语》原来的篇幅十分凌乱,现将原有纲目稍加修改,作成下述的编辑体例。 共四纲十二目如下:
一;立品纲——戒嬉戏、慎威仪、谨言语。
二;读书纲——温经书、精举业、学楷字。
三;养身纲——谨起居、慎寒暑、节用度。
四;择友纲——谢酬应、省宴集、寡交游。
立品篇
谨言语
【原文】
  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於人,便是善人。余偶以忌辰(1)著朝服(2)出门,巷口见一人,遥呼曰:今日是忌辰!余急易(3)之。虽不识其人,而心感之。如此等事,在彼无丝毫之损,而于人為有益。每谓同一禽鸟也,闻鸞凤(4)之名则喜,闻鷦鶹之声则恶;以鸞凤能為人福,而鷦鶹能為人祸也。同一草木也,毒草则远避之,参苓(5)则共宝之;以毒草能鴆人,而参伏能益人也。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若鸞凤,宝之若参苓,必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此理之最易见者也。

戒嬉戏
【原文之一】
  治家之道,谨肃為要。《易经》〈家人卦〉(1),义理极完备,其曰:「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2)嗃嗃近於烦琐,然虽厉而终吉;嘻嘻流於纵軼(3),则始宽而终吝。余欲於居室自书一额,曰:「惟肃乃雍」(4),常以自警,亦愿吾子孙共守也。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5),本是极平淡,却是极神奇。人能於伦常无缺,起居动作、治家节用、待人接物,事事合於矩度,无有乖张,便是圣贤路上人,岂不是至奇?若举动怪异,言语诡激(6),明明坦易道理,却自寻奇觅怪,守偏文过(7),以為不坠恒境(8),是穷奇檮杌之流(9),乌足以表异(10)哉?布帛菽粟,千古至味,朝夕不能离,何独至於立身制行(11)而反之也?
【原文之二】
  子弟至十七八,以至廿三四,实為学业成废之关。盖自初入学至十五六,父师以童子视之,稍知训子者,断不忍听(1)其废业;惟自十七八以后,年渐长气渐骄,渐有朋友、渐有室家(2),嗜欲渐开、人事渐广,父母见其长成,师傅视為儕辈(3),德性未坚,转移最易,学业未就,蒙昧非难(4)。幼年所习经书,此时皆束高阁,酬应交游,侈然大雅(5),博奕高会(6),自詡名流(7)。转盼廿五六岁,儿女累多,生计迫蹙,蹉跎潦倒(8),学植荒落(9)。予见人家子弟半涂而废者,多在此五六年中。弃幼学之功,貽终身之累,盖覆辙相踵(10)也。汝正当此时,离父母之侧,前言诸弊,事事可虑。為龙為蛇,為虎為鼠,分於一念(11),介在两岐(12),可不慎哉!可不畏哉!

慎威仪
【原文之一】
  圃翁曰:人生必厚重沉静,而后為载福之器(1)。王谢子弟(2)席丰履厚(3),田庐僕役无一不具,且為人所敬礼,无有轻忽之者。视寒畯之士(4),终年授读,远离家室,唇燥吻枯(5),仅博束脩(6)数金,仰事俯育咸取诸此;应试则徒步而往,风雨泥淖,一步三叹;凡此情形,皆汝辈所习见。仕宦子弟则乘舆驱肥(7),即童僕亦无徒行者,岂非福耶?古人云:「予之齿者去其角,与之翼者两其足。」(8)天地造物必无两全,汝辈既享席丰履厚之福,又思事事周全,揆(9)诸天道,岂不诚难?惟有敦厚谦谨,慎言守礼,不可与寒士同一感慨欷墟,放言高论,怨天尤人,庶不為造物鬼神所呵责也。况父祖经营多年,有田庐别业(10),身则劳於王事(11),不获安享;為子孙者,生而受其福,乃又不思安享而妄想妄行,寧不大可惜耶?思尽人子之责,报父祖之恩,致乡里之誉,貽后人之泽,惟有四事:一曰立品,二曰读书,三曰养身,四曰俭用。世家子弟原是贵重,更得精金美玉(12)之品,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骄盈、不诈偽、不刻薄、不轻佻,则人之钦重较三公(13)而更贵,予不及见(14)。
--------------------------------------------------------------------------------
【原文之二】
  古称仕宦之家,如再实之木,其根必伤(1),旨哉斯言(2),可為深鑑。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之难,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当面待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古道(3):小有失检,谁肯面斥其非?微有骄盈,谁肯深规其过?幼而骄惯,為亲戚之所优容(4);长而习成,為朋友之所谅恕。至於利交而諂(5),相诱以為非;势交而諛(6),相倚而作慝(7)者,又无论矣。
  人之背后称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直道:或偶誉其才品,而虑人笑其逢迎;或心赏其文章,而疑人鄙其势利。甚至吹毛索般(8),指摘其过失而以為名高;批枝伤根(9),汕笑(10)其前人而以為痛快。至於求利不得,而嫌隙易生於有无(11);依势不能,而怨毒相形於荣悴(12)者,又无论矣。故富贵子弟,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而背后责之也恒深,如此则何由知其过失,而显其名誉乎?
  故世家子弟,其谨飭(13)如寒士,其俭素如寒士,其谦冲小心如寒士,其读书勤苦如寒士,其乐闻规劝如寒士,如此则自视(14)亦已足矣;而不知人之称之者,尚不能如寒士。必也谨飭倍於寒士,俭素倍於寒士,谦冲小心倍於寒士,读书勤苦倍於寒士,乐闻规劝倍於寒士;然后人之视之也,仅得与寒士等。今人稍稍能谨飭俭素,谦下勤苦,人不见称(15),则曰:世道不古,世家子弟难做。此未深明於人情物理之故者也。
  我愿汝曹常以席丰履盛為可危可虑、难处难全之地。人有非之责之者,遇之不以礼者,则平心和气,思所处之时势,彼之施於我者,应该如此,原非过当;即我所行十分全是,无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况我岂能全是乎?
能容让
【原文之一】
  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1)老氏(2)以让為宝,左氏曰:「让,德之本也。」(3)处里閈(4)之间,信世俗之言,不过曰渐不可长(5),不过曰后将更甚,是大不然。人孰无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之天道,有满损虚益之义;揆之鬼神,有亏盈福谦之理。自古祇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翻(6)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7)五十日,见天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凡事从小处了。余行年五十餘,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8)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致於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致於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9),子曰:「放於利而行(10),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11)於我矣;我失便宜,则眾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原文之二】
  《易经》一书,言谦道(1)最為详备: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祸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又曰:日中则昃(2),月满则亏。天地不能常盈,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於此理不啻(3)反覆再三,极譬罕喻(4)。《书》曰:「满招损,谦受益。」(5)古昔贤圣,殆无异词(6):尧舜大圣人,而史称之曰「允恭克让」(7);孔子甚圣德,及门称之曰「恭俭让」(8)。况乎中人之才,能越斯义?古云:「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言让之有益无损也。世俗瞽谈(9),妄谓让人则人欺之,甚至有尊长教其卑幼无多让,此极為乱道。
  以世俗论,富贵家子弟,理不当為人所侮,稍有拂意,便自谓我何如人,而彼敢如是以加我!从傍人(10)亦不知义理,用一二言挑逗之,遂尔气填胸臆,奋不顾身,全不思富贵者眾射之的(11)也,群妒之媒(12)也。谚曰:「一家温饱,千家怨忿。」惟当抚躬自返(13),我所得於天者已多,彼同生天壤,或系亲戚,或同里閈,而失意如此,我不让彼,而彼顾肯让我乎?尝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气和。即有拂意之事,逆耳之言,如浮云行空,与吾无涉。姚端恪公(14)有言:此乃成就我福德相(15),愈加恭谨以逊谢之,则横逆之来,盖亦少矣。愿以此為热火世界(16)一帖清凉散也。
读书篇
 温经书
【原文之一】
  读书固所以取科名、继家声(1),然亦使人敬重。今见贫贱之士,果胸中淹博(2),笔下氤氳(3),则自然进退安雅,言谈有味。即使迂腐不通方(4),亦可以教学授徒,為人师表。至举业(5)乃朝廷取士之具,三年开场大比(6),专视此為优劣。人若举业高华秀美,则人不敢轻视。每见仕宦显赫之家,其老者或退或故,而其家索然(7)者,其后无读书之人也;其家鬱然者(8),其后有读书之人也。山有猛兽,则藜藿(9)為之不採;家有子弟,则强暴為之改容。岂止掇青紫(10)、荣宗祊(11)而已哉?予尝有言曰:「读书者不贱」,不专為场屋(12)进退而言也。
【原文之二】
  《论语》文字,如化工肖物(1),简古浑沦(2)而尽事情,平易含蕴(3)而不费辞(4),于《尚书》、《毛诗》(5)之外,别為一种;《大学》、《中庸》之文,极閎阔精微(6)而包罗万有;《孟子》则雄奇跌宕(7),变幻洋溢。秦汉以来,无有能此四种文字者。特以儒生习读而不察,遂不知其章法字法(8)之妙也,当细心玩味(9)之。
 
【原文之三】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1),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2)其功,终属影响(3)。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4)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歷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5)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6)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7)之文数篇,為终身受用之宝乎?
  且更可异者:幼龄入学之时,其父师必令其读《诗》、《书》、《易》、《左传》、《礼记》(8)、两汉、八家文(9);及十八九,作制义应科举时,便束之高阁,全不温习。此何异衣中之珠,不知探取,而向涂人(10)乞浆(11)乎?且幼年之所以读经书,本為壮年扩充才智,驱驾古人,使不寒俭,如蓄钱待用者然。乃不知寻味其义蕴,而弁髦(12)弃之,岂不大相刺谬(13)乎?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14),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我所已读者,决不可轻弃: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毋贪多,毋贪名;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於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15)。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16)无异。汝辈於此,极宜猛省。
--------------------------------------------------------------------------------
习诗文
【原文之一】
  圃翁曰:唐诗如缎如锦,质厚而体重,文丽而丝密(1),温醇尔雅(2),朝堂(3)之所服也;宋诗如纱如葛,轻疏纤朗(4),便娟(5)适体,田野之所服也。中年作诗,断当(6)宗唐律;若老年吟咏,适意阑入(7)於宋,势所必至。立意学宋,将来益流(8)而不可返矣。五律断无(9)胜於唐人者,如:王、孟(10)五言两句,便成一幅画;今试作五字,其写难言之景,尽难状之情,高妙自然,起结超远,能如唐人否?苏诗(11)五律不多见;陆诗(12)五律大率(13)非其所长。参唐宋人气味,当於五律见之。
【原文之二】
  圃翁曰:人往往於古人片纸隻字,珍如拱璧;其好之者,索价千金。观其落笔神彩,旬(1)可宝矣。然自予观之,此特一时笔墨之趣所寄耳。
  若古人终身精神识见,尽在其文集中,乃其呕心劌肺(2)而出之者。如白香山(3)、苏长公(4)之诗数千首,陆放翁之诗八十五卷。其人自少至老,仕宦之所歷,游跡之所至,悲喜之情,怫愉(5)之色,以至言貌謦欬(6),饮食起居,交游酬错(7),无一不寓其中。较之偶尔落笔,其可宝不且(8)万倍哉?予怪世人,於古人诗文集不知爱,而宝其片纸隻字,為大惑也。
  予昔在龙眠(9),苦於无客為伴。日则步屧(10)於空潭碧涧,长松茂竹之侧;夕则掩关(11)读苏、陆诗。以二鼓為度,烧烛焚香煮茶,延两君子於坐,与之相对,如见其容貌鬚眉然。诗云:「架头苏、陆有遗书,特地携来共索居(12);日与两君同卧起,人间何客得胜渠(13)?」良非解嘲(14)语也。
【原文之三】
  时文以多作為主,则工拙自知,才思自出,谿逕(1)自熟,气体(2)自纯。读文不必多,择其精纯条畅,有气局(3)词华者,多则百篇,少则六十篇,神明(4)与之浑化(5),始為有益。若贪多务博(6),过眼輒忘,及至作时,则彼此不相涉,落笔仍是故吾。所以思常窒而不灵,词常窘而不裕,意常枯而不润。记诵劳神,中无所得,则不熟不化(7)之病也。学者患此弊最多。故能得力於简,则极是要诀。古人言「简练以為揣摩」(8),最是立言之妙,勿忽而不察也。
--------------------------------------------------------------------------------
【原文之四】
  凡物之殊异者,必有光华发越於外。况文章為荣世之业,士子进身之具乎?非有光彩,安能动人?闈中之文,得以数言概之,曰:理明词畅,气足机圆。要当知棘闈(1)之文,与窗稿房行书(2)不同之处。且南闈(3)之文,又与他省不同处。此则可以意会,难以言传。惟平心下气,细看南闈墨卷,将自得之。即最低下墨卷,彼亦自有得手(4),亦不可忽。此事最渺茫。古称射蝨者,视蝨如车轮,然后一发而贯(5)。今能分别气味截然不同,当庶几矣。 
【原文之五】
  汝曹兄弟叔姪,自来岁正月為始,每三六九日一会,作文一篇,一月可得九篇。不疏不数(1),但不可间断,不可草草塞责。一题入手,先讲求书理(2)极透澈,然后布格遣词,须语语有著落(3),勿作影响语(4),勿作艰涩(5)语,勿作累赘语,勿作雷同语。凡文中鲜亮出色之句,谓之调,调有高低;疏密相间,繁简得宜处,谓之格;此等处最宜理会。深悯人读时文,累千累百而不知理会,於身心毫无脾益。夫能理会,则数十篇百篇已足,焉用如此之多?不能理会,则读数千篇,与不读一字等。徒使精神瞶乱60,临文捉笔,依旧茫然,不过胸中旧套应副(7),安有名理精论,佳词妙句,奔汇於笔端乎?
  所谓理会者,读一篇则先看其一篇之格,再味其一股之格,出落(8)之次第,讲题之发挥,前后竖义(9)之浅深,词调之华美,诵之极其熟,味之极其精。有与此等相类之题,有不相类之题。如何推广扩充?如此读一篇有一篇之益,又何必多,又何能多乎?每见汝曹读时文成帙(10),问之不能举其词,叩(11)之不能言其义;粗者不能,况其精者乎?自狂(12)乎,狂人乎?此绝不可解者,汝曹试静思之,亦不可解也。以后当力除此等之习。读文必期有用,不然寧可不读。古人有言,读生文不如翫(13)熟文。必以我之精神,包乎此一篇之外;以我之心思,入乎此一篇之中。噫嘻!此岂易言哉?
  汝曹能如此用功,则笔下自然充裕,无补缉(14)、寒涩(15)、支离、冗泛、草率之态。汝每月寄所作九首来京,我看一会两会,则汝曹之用心不用心,务外不务外,瞭然矣。作文决不可使人代写,此最是大家子弟陋习。写文要工緻(16),不可错落(17)涂抹,所关於色泽(18)不小也。汝曹不能面奉教言,每日展此一次,当有心会(19)。幼年当专攻举业,以為立身根本。诗且不必作,或可偶一為之。至诗餘则断不可作。余生平未尝為此,亦不多看。苏、辛尚有豪气(20),餘则靡靡(21),焉可近也?
【原文之六】
  读书须明窗净几,案头不可多置书。读文作文,皆须寧神静气,目光炯然(1)。出文於题之上,最忌坠入云雾中,迷失出路。多读文而不熟,如将(2)不练之兵,临时全不得用,徒疲精劳神,与操空拳者无异。
  作文以握管之人為大将,以精熟墨卷百篇為练兵,以杂读时艺為散卒,以题為坚垒。若神明不爽朗,是大将先坠云雾中,安能制胜?人人各有一种英华光气,但须磨鍊始出。譬如一草一卉,茍深培厚壅(3),尽其分量,其花亦有可观。而况於人乎?况於俊特之人乎?
  天下有形之物,用则易柜(4)。惟人之才思气力,不用则日减,用则日增。但做出自己声光,如树将发花时,神壮气溢,觉与平时不同,则自然之机候(5)也。
  读书人独宿,是第一义(6),试自己省察。馆中独宿时,漏下二鼓(7),灭烛就枕;待日出早起,梦境清明,神酣(8)气畅。以之读书则有益,以之作文必不潦草枯涩(9)。真所谓一日胜两日也。
练字体
【原文之一】
  楷书如坐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奔。人之形貌虽不同,然未有倾斜跛侧為佳者。故作楷书,以端庄严肃為尚;然须去矜束拘迫之态,而有雍容(1)和愉之象。斯晋书之所独擅也。分行布白(2),取乎匀净;然亦以自然為妙。《乐毅论》(3)如端人雅士(4),《黄庭经》(5)如碧落(6)仙人,《东方朔像赞》(7)如古贤前哲,《曹娥碑》(8)有孝女婉顺之容,《洛神赋》(9)有淑姿纤丽之态。盖各象其文以為体,要有骨有肉。一行之间,自相顾盼,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10)杂见,而先后相承:未有偏斜倾侧,各不相顾。绝无神彩步武(11),连络映带(12),而可称佳书者。细玩《兰亭》(13),委蛇(14)生动,千古如新;董文敏(15)书,大小疏密,於寻行数墨(16)之际最有趣。致学者当於此参之。
【原文之二】
  学字当专一:择古人佳帖,或时人墨跡,与己笔路相近者,专心学之。若朝更夕改,见异而迁,鲜有得成者。楷书如端坐,须庄严宽裕,而神彩自然掩映(1)。若体格不匀净(2),而遽讲(3)流动,失其本矣。
  汝小字可学《乐毅论》。前见所写《乐志论》,大有进步,今当一心临仿之。每日明窗净几,笔精墨良,以白奏本纸(4)临四五百字。亦不须太多,但工夫不可间断。纸画乌丝格(5);古人最重分行布白,故以整齐匀净為要。学字忌飞动草率,大小不匀,而妄言奇古磊落(6),终无进步矣。
  行书亦宜专心一家。赵松雪(7)佩玉垂绅(8),丰神清贵,而其原本则《圣教序》(9);《兰亭》犹见晋人风度,不可訾议(10)之也。汝作联字(11),亦颇有丰秀之致。今专学松雪,亦可望其有进,但不可任意变迁耳。
养身篇
【原文之一】
  圃翁曰:昔人论致寿之道有四,曰慈、曰俭、曰和、曰静。
  人能慈心於物,不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损於人,亦不轻发。推之戒杀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养天和。无论冥报(1)不爽,即胸中一段吉祥愷悌(2)之气,自然灾珍(3)不干,而可以长龄矣。
  人生福享,皆有分数(4)。惜福之人,福尝有餘;暴殄(5)之人,易至罄竭。故老氏以俭為宝。不止财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俭嗇(6)之义,方有餘地。俭於饮食,可以养脾胃;俭於嗜欲(7),可以聚精神;俭於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於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於酬错,可以养身息劳;俭於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於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於思虑,可以蠲(8)烦去扰。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大约天下事,万不得已者,不过十之一二。初见以為不可已,细算之亦非万不可已。如此逐渐省去,但日见事之少。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9)今试问劳扰烦苦之人:此事亦儘可已,果属万不可已者乎?当必恍然自失矣。
  人常和悦,则心气冲(10)而五臟安;昔人所谓养欢喜神。真定(11)梁公每语人:日间办理公事,每晚家居,必寻可喜笑之事,与客纵谈,掀髯(12)大笑,以发抒一日劳顿鬱结(13)之气。此真得养生要诀。何文端公(14)时,曾有乡人过百岁。公扣其术,答曰:「予乡村人无所知,但一生只是喜欢,从不知忧恼。」噫!此岂名利中人所能哉?
  传曰「仁者静」;又曰「知者动」(15)。每见气躁之人,举动轻佻(16),多不得寿。古人谓砚以世计,墨以时(17)计,笔以日计:动静之分也。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顺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志一动气(18),外间之纷扰皆退听(19)矣。
  此四者於养生之理,极為切实,较之服药引导(20),奚啻万倍哉?若服药,则物性易偏,或多燥滞(21);引导吐纳(22),则易至作輟。必以四者為根本,不可捨本而务末也。《道德经》(23)五千言,其要旨不外於此。铭之座右,时时体察,当有脾益耳。
【原文之二】
  养身之道:一在谨嗜欲,一在慎饮食,一在慎忿怒,一在慎寒暑,一在慎思索,一在慎烦劳。有一於此,足以致病,以貽(1)父母之忧,安得(2)不时时谨凛(3)也!

淡饮食
【原文】
  圃翁曰:古人以眠食二者為养生之要务。臟腑肠胃常令宽舒有餘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吾乡吴友季善医;每赤日寒风(1),行长安道上不倦。人问之,曰:「予从不饱食,病安得入?」此食忌过饱之明徵也。燔炙熬煎(2),香甘肥腻之物最悦口,而不宜於肠胃。彼肥腻易於粘滞,积久则腹痛气塞,寒暑偶侵,则疾作矣。放翁诗云:「倩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鴆犹轻。」(3)此老知摄生(4)哉!
  炊饭极软熟,鸡肉之类只淡煮,菜羹清芬鲜洁渥之(5)。食只八分饱,后饮六安苦茗一杯;若劳顿飢饿,归先饮醇醪(6)一二杯,以开胸胃。陶诗云:「浊醪解劬飢」(7),盖藉之以开胃气也。如此,焉有不益人者乎?
  且食忌多品,一席之间,遍食水陆,浓淡杂进,自然损脾。予谓:或鸡鱼鳧豚(8)之类,只一二种饱食,良(9)為有益。此未尝闻之古昔,而以予意揣当如此。
【原文之二】
  圃翁曰:予少年嗜六安茶(1),中年饮武夷(2)而甘,后乃知岕茶(3)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其他不必问矣。岕茶如名士(4),武夷如高士(5),六安如野士(6),皆可為岁寒之交。六安尤养脾,食饱最宜。但鄙性好多饮茶,终日不离甌(7)碗,為宜节约耳。
--------------------------------------------------------------------------------
谨起居
【原文之一】
  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冬夜以二鼓為度;暑月以一更為度。每笑人长夜酣饮不休,谓之消夜。夫人终日劳劳(1),夜则宴息(2),是极有味,何以消遣為?冬夏皆当以日出而起,於夏尤宜。天地清旭(3)之气,最為爽神,失之甚為可惜。予山居颇閒,暑月日出则起,收水草清香之味:莲方敛而未开,竹含露而犹滴;可谓至快。日长漏永(4),不妨午睡数刻:焚香垂幕,净展桃笙(5)。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天际真人(6)。
  况居家最宜早起。倘日高客至,童则垢面,婢且蓬头,庭除(7)未扫,灶突犹寒(8),大非雅事。昔何文端公居京师,同年诣(9)之,日晏(10)未起,久之方出。客问曰:「尊夫人亦未起耶?」答曰:「然。」客曰:「日高如此,内外家长皆未起,一家奴僕,其為奸盗诈偽,何所不至耶?」公瞿然(11)。自此至老不晏起。此太守公亲為予言者。
【原文之二】
  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寧(1),第二冀(2)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语曰:「父母惟其疾之忧。」(3)夫子以此答武伯之问孝。至哉斯言(4)!安其身以安父母之心,孝莫大焉。

保精神
【原文】
  古人读《文选》(1)而悟养生之理,得力於两句,曰:「石蕴玉而山辉,水涵珠而川媚。」(2)此真是至言(3)。尝见兰蕙芍药(4)之蒂间,必有露珠一点。若此一点為虫蚁所食,则花萎(5)矣。又见笋初出当晓(6),则必有露珠数颗在其末;日出则露复敛(7)而归根;夕则复上。田间(8)有诗云:「夕看露颗上梢(9)行」是也。若侵晓(10)入园,笋上无露珠,则不成竹,遂取而食之。稻上亦有露,夕现而朝敛。人之元气(11)全在於此。故《文选》二语,不可不时时体察。得诀(12)固不在多也。
交友篇
 简交游
【原文】
  圃翁曰:古人美王司徒之德,曰:「门无杂宾。」(1)此最有味。大约门下奔走之客,有损无益。主人以清正高简(2)安静為美,於彼何利焉?可以啖(3)之以利,可以动之以名,可以怵(4)之以利害,则欣动(5)其主人。主人不可动,则诱其子弟、诱其童僕:外探无稽之言,以荧惑(6)其视听;内洩机密之语,以夸示其交游。甚且以偽為真,将无作有,以缴倖其语之或验,则从中而取利焉。或居要津(7)之位,或处权势之地,尤当远之益远也。又有挟术技以游者,彼皆藉一艺以售其身(8),渐与仕宦相亲密,而遂以乘机遘会(9);其本念决不在专售其技也。挟术以游者,往往如此。故此辈之朴訥迂钝(10)者,犹当慎其晋接(11);若狡黠便佞(12),好生事端,踪跡诡密者,以不识其人,不知其姓名為善。勿曰:「我持正,彼安能惑我?我明察,彼不能蔽我!」恐久之自堕其术中,而不能出也。
慎择友
【原文之一】
  四者(1)立身行己(2)之道,已有崖岸(3);而其关键切要,则又在於择友。人生二十内外,渐远於师保(4)之严,未躋(5)於成人之列。此时知识大开,性情未定,父师之训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听,惟朋友之言,甘如醴(6)而芳若兰。脱(7)有一淫朋匪友,阑入其侧,朝夕浸灌,鲜有不為其所移者。从前四事,遂荡然(8)而莫可收拾矣。此予幼年时知之最切。
  今亲戚中,倘有此等之人,则踪跡常令疏远,不必亲密。若朋友则直以不识其顏面,不知其姓名為善;比之毒草哑泉,更当远避。芸圃有诗云:「於今道上揶俞鬼,原是尊前嫵媚人。」(9)盖痛乎其言之矣。择友何以知其贤否?亦即前四件能行者為良友,不能行者為非良友。
  予暑中退休,稍有暇晷(10),遂举胸中所欲言者,笔之於此。语虽无文,然三十餘年涉履仕途(11),多逢险阻,人情物理,知之颇熟,言之较亲,后人勿以予言為迂而远於事情也。
【原文之二】
  人生以择友為第一事。自就塾以后,有室有家,渐远父母之教,初离师保之严。此时乍得友朋,投契(1)缔交,其言甘如兰芝,甚至父母兄弟妻子之言,皆不听受,惟朋友之言是信。一有匪人(2)侧於间,德性未定,识见未纯,鲜未有不為其移者。余见此屡矣。至仕宦之子弟尤甚,一入其彀中(3),迷而不悟,脱有尊长诫諭,反生閒隙,益滋乖张(4)。故余家训有云:「保家莫如择友」,盖痛心疾首(5)其言之也。
  汝辈但於至戚中,观其德性谨厚,好读书者,交友两三人足矣。况内有兄弟互相师友,亦不至岑寂(6)。且势利言之,汝则温饱来交者,岂能皆有文章道德之切劘(7)?平居则有酒食之费,应酬之扰;一遇婚丧有无,则有资给称贷(8)之事;甚至有争讼(9)外侮,则又有关说救援之事。平昔既与之契密,临事却之(10),必生怨毒反唇(11)。故余以為宜慎之於始也。
  况且游戏征逐(12),耗精神而荒正业,广言谈而滋是非,种种弊端,不可纪极。故特為痛切发挥之。昔人有戒:「饭不嚼便嚥,路不看便走,话不想便说,事不思便做」,旬為格言。予益之曰:「友不择便交,气不忍便动,财不审(13)便取,衣不慎便脱。」
【原文之三】
  人生髫稚(1),不离父母;入塾则有严师傅督课,颇觉拘束。逮十六七岁时,父母渐视為成人,师傅亦渐不严惮(2)。此时知识初开,嬉游渐习,则必视朋友為性命。虽父母师保之训,与妻孥(3)之言,皆可不听。而朋友之言,则投若胶漆,契若芳兰(4)。所与正,则随之而正;所与邪,则随之而邪。此必然之理,身验之事也。
  余鐫(5)一图章,以示子弟,曰:「保家莫如择友。」盖有所叹息、痛恨、惩艾(6)於其间也。古人重朋友,而列之五伦,谓其志同道合,有善相勉,有过相规,有患难相救。今之朋友,止可谓相识耳,往来耳,同官同事耳,三党(7)姻戚耳。朋友云乎哉(8)?
  汝等莫若就亲戚兄弟中,择其谨厚老成,可以相砥礪者,多则二人,少则一人。断无目前良友,遂可得十数人之理。平时既简於应酬,有事可以请教。若不如己之人,既易於临深為高(9);又日闻鄙猥(10)之言,污贱之行,浅劣之学:不知义理,不习诗书。久久与之相化,不能却而远矣。此《论语》所以首诫之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