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地产富豪
(赵卓文
广州市同创卓越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卓文
最近一期“胡润百富榜”让发展商老板们又尴尬了一回。
前十名中有六名是开发商。其中,广州发展商上了四位。合生创展朱孟依(第三位,165亿元),雅居乐陈卓林家族(第七位,136亿元),富力张力(第九位,108亿),恒大许家印(第十位,100亿元)。
现在的媒体对“富豪事迹”津津乐道。娱乐化的“富豪榜”让大众直觉房地产大亨“日进斗金”,确实不利于形象维护。于是,我们看到今年的女富豪“首富”张茵(270亿元)大大方方接受本地媒体大幅专访,几个房地产老板却“沉默”起来。“富而不露”,或“富而不能露”已成为业界大亨们的规则。
然而,又有媒体披露某上榜富豪的集团欠税2800万,引起网民激愤。
其实,房地产的水历来很深。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读得懂。
然而,当前对房地产品牌和房地产富豪(企业)却有许多误读。
第一,认为中国大陆的房地产企业尚“不够强”。典型的论据是,2005年内地的第一名万科销售额才104亿元,与美国帕尔迪公司146亿美元、香港新鸿基229亿港元尚有差距。事实上,从发展历史(积累时间)和发展背景(地区经济、人口基础)来看,中国大陆的第一名已经“够强”了。
第二,认为中国房地产企业品牌尚不够集中。典型论据,如2005年中国百强企业产值2384亿元,占全国18%;全国十强企业销售额686.62亿元,占全国4.87%。事实上,这些数据无一在证明: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集聚程度在加大,前十名企业平均68.6亿元,还不强吗?
第三,“美化”企业和个人的“创业史”。内地的房地产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大多“白手起家”,10年左右的光阴积聚上百亿的财富,主要源于合理而又策略性地扩张土地资源,通过适销产品进行“土地价值转移”。“赚土地钱”仍然是发展商赚钱的主要渠道。
房地产行业迄今缺乏完善的游戏规则。地产大亨的商业智慧在于他们比一般人“先知先觉”地读懂了游戏规则,并巧妙地利用各种“明规则”、“潜规则”发展了项目。
中国600座城市,幅员如此之大,运营空间如此之大。大发展商“做大做强”是指日可待的。
至少在我看来,发展商赚钱,大多与专业无关,大多与勤奋无关,大多与运气无关。(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赚钱一靠运气,二靠眼光)。
目前关于房地产大亨的“事迹报道”,仅仅触及表面,只是娱乐化的需要罢了。
更多资讯请参阅同创卓越公司网站:(www.gztczy.com)
前一篇:发展中央商务区提升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