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两种不同的反应的应对 :
1》、 对有些孩子还会变得比较坚强,他积极地做事情,我觉得是一个亢奋的情况,是好的情况,是一种战斗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很积极,但是也要注意,也许他晚上会做恶梦,以后会过度地耗竭,也有可能有心理问题。
不管什么情况,有些人的反应比较亢奋;有些人反应就是抑郁、焦虑;有些人生病了、不吃不喝也不说了;有些人会变得很混乱。根据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比较严重我们叫急性应激障碍,持续地超过两天以上,而且比较严重的程度。
如果比较轻的一般两天、一个星期就过去了,不用特别的处理。
2》、 对重点人群的方法主要是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和心理辅导等等,我们要把需要干预的现在灾害人群分为四级目标人群:第一级人群就是灾难亲历的幸存者,就是那些死里逃生的人,还有死难者家属和伤员;第二级目标人群就是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人员,比如说我们的武警官兵、医疗人员,还有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比如他本身不是死里逃生逃出来的,但是他看见前面山体滑坡了,我看到电视里面报道说有一个跑出来的人说他看到前面两个山跨塌,一下子把前面的人压住了;第三级人群就是以第一级和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比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第四级人群是后方的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一共分为这四级目标人群。
根据我们心理救援人员的力量和人数,我们干预的重点要从第一级人员开始逐步向其他人群扩展。
在对这些人群进行干预的时候我们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状况评估,并不等于说第一级人群就会发生应激反应、应激障碍最严重的人群。为什么呢?像我们昨天在电视里看到的那几个小姑娘,尽管她们也是灾难中的幸存者,是从灾难堆里爬出来的人,但是她们的心理的这种应激能力还是很好的,所以我们也要进行分类。
这样就要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他们分为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普通人群就是相对来说心理健康状况还比较稳定的,应激能力比较强的这些人群,对普通人群开展危机管理,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危机援助。
重点人群就是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稍微差一点的,或者应对能力相对差一点的这些人群,把他们作为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危机援助。
当然,对普通人群和对重点人群进行干预的方法都不一样的,心理危机管理有一些方法,比如分成小组,在指导小组的动员下,让当地人员及时参与来及时发现里面可能存在的新的心理危机障碍的人员等等。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