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考古火种器仰韶文化保存火种 |
分类: 寻找自然的智慧 |
根据火种器的结构考古学家可以推测出它的功能,复原场景中的男女则分别演示了如何利用它来点火和加入黑炭,准备封存的过程。
这只其貌不扬的手工粗砂陶器,有可能帮助人们了解5600年前的人们如何保存火种。
这只陶罐最近出土于河南洛阳,当地的考古工作者在对孟津县寨根5600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时,在一座房基中发现了它。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研究后认为,这是一件“火种器”。这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
“这件器物出土于一座房基内的炉灶旁,与它相伴出土的还有釜、盆等生活用具。”负责这次考古工作的洛阳文物工作队研究员李德方说。这件陶罐高11.8厘米,底径9厘米,口部较小,为4.5厘米。腹部有孔径2厘米的两个对称的孔,底部也有这样的一孔。“这样的结构不可能用来盛放液体,而是较大的固体物质。同时,同时期的生活用具陶器的陶胎大约为0.3-0.5厘米,而这件陶器的陶胎厚达1厘米,陶质为掺有粗砂的红陶。这些都是这件陶器需要耐高温的表现。”
经过推测,火种器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把燃烧的火炭投置于陶罐内并在其上覆盖黑炭,适度封闭口部,置于空气流通处。陶器腹部的孔可以让少量空气充入器内,并保持空气循环,保证了火种缓慢而持续地燃烧。采用火种时,打开口部并借助吹火具吹火,燃烧的火苗便可点燃其他柴草。晃动火种器,底部的孔可以排去炭灰。续上黑炭,火种器便如同一个小型火炉一样,长久贮存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