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寻找自然的智慧 |
独立于世的热液生物群中显现出来人类活动的痕迹。摄影丁抗。
5-30 星期一 下潜号:4123
今天是Memorial Day, 饭厅里挂着美国的国旗。
又一个PIT下潜日。
今天是Memorial Day, 饭厅里挂着美国的国旗。
又一个PIT下潜日。
5-31 星期二 下潜号:4124
加拉帕戈斯群岛在我们南面,位于厄瓜多尔境内。本来这个航次是计划从那里开始的,最近那里刚发生了军事政变,其中的一个小岛也有着火山活动。大家都很遗憾没有上岛的机会。2002年,参加下潜前我曾在那里等待过亚特兰蒂斯。当时我找了匹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踏堪了岛上很多的地方。岛上随处都可见到很大的黑色蜥蜴、巨大的龟、各种各样神奇的鸟,还有遍布着黑色玄武岩的海滩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红色螃蟹。
加拉帕戈斯群岛在我们南面,位于厄瓜多尔境内。本来这个航次是计划从那里开始的,最近那里刚发生了军事政变,其中的一个小岛也有着火山活动。大家都很遗憾没有上岛的机会。2002年,参加下潜前我曾在那里等待过亚特兰蒂斯。当时我找了匹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踏堪了岛上很多的地方。岛上随处都可见到很大的黑色蜥蜴、巨大的龟、各种各样神奇的鸟,还有遍布着黑色玄武岩的海滩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红色螃蟹。
想到明天就要离开加拉帕戈斯断裂海域了,心里挺舍不得的。1977年,海底热液活动极其相关的热液生物群就是首次在这里发现的。随后,1979年在北面的21N东太平洋脊处,阿尔文发现了高温黑烟囱,引发了一场地学和生物学的革命。吃饭时,我们一伙人在那议论,为何28年前是在加拉帕戈斯首次发现热液以及生物,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加拉帕戈斯断裂的扩张速率仅是中速,低于其它的很多地方。沿着东太平洋隆从位于赤道的加拉帕戈斯一直向北,事后发现了许多高温的热液喷口。我曾在9至10N,13N,21N,以及更北的JDF47N的海底领略过热液喷发的汹涌和热液生物群落的繁茂,而在这里我们至今尚还没有发现黑烟囱,最高的热液温度仅22℃,那还是在2002年使用灭鬼枪时记录到的,前几天在伊甸园,测到了这一航次的最高温度值20℃。客观地说,在东太平洋脊,加拉帕戈斯断裂区是热液活动较弱的地方。它和位于北部的那些热液活动区不同。不要说三四百度的黑烟囱,至今都还没有发现过高于25℃的热液活动。人们为何反倒在概率小的地方发现这神奇的景象?看来,这很可能是和这个地名有关了。这里不仅是自然的天堂,更是个科学的圣地,对生物学来说更是如此。很久以前,刚从学校毕业的达尔文在这个神奇的岛屿上考察了近20天,回去后花了近23年提出了生物随环境而进化的理论,引发了一场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达尔文以他对自然世界的执着,赋予了那些岛屿、海域神奇色彩,是他的那种探索自然的精神呼唤了之后一代代的科学家们。他能从那21种类似的小鸟嘴尖的差异,琢磨出生物随环境而进化的道理,这里还有什么不能帮助人们认识自然中更多的奥秘呢?我想,我自己也是一样,被加拉帕戈斯的神奇而吸引,被达尔文的精神所激励。每当来到这里就会有很高的热情,总感到这里有一种来自自然的召唤。考察、探索,认识和理解自然是科学的精髓,人们很难看到不想看的现象,很难接受违背所谓常理的事实,也很难干好没有兴趣的事。因此,发现永远属于那些不受条条框框禁锢的人。
20多年前,当在这里下潜考察的地质学家们首次发现热液中有着活生生的管状蠕虫时,岸上的生物学家怎么都不愿相信,说该不是你们这些不懂生物的人将滚动的石块当成了生物吧。也许就是这样简单,人们大都只能发现他们想要看见的东西,一旦他们对自然没有了热情,一旦他们不再向往自然世界的奥秘,他们就只能视而不见了。迄今为止,三大洋中脊的大部份地段还没有过人类的踪迹。玫瑰花蕾这样微弱的热液群都能被我们发现、都能揭示出那么多的奥秘,在其它的那些地方岂不会有着更多的发现在等待着我们?
今天,我几乎一天都醉心于凌晨取回来的YELLOWC01传感器中获得的那十多万个数据。经过前两天的实验,我有了充分的信心,将我们的化学传感器加入到对热液的拖体搜索工作中去。这个传感器在昨夜7点随着深拖摄像上的摄像、CDT、浊度计在2400多米的深度跨越了洋中脊。亚特兰蒂斯通过承重信号缆以每分钟10米的速度拖拽着离海底面仅5米距离的深拖摄像,从中脊的西墙经过了位于中部扩张轴上的玫瑰花蕾,再从其东墙撤出。由于我们知道玫瑰花蕾热液点的准确位置以及活动强度,我们就能从数值上找到温度、化学异常和热压活动的关系。这样,我们便可以通过这一关系发现更多的热液点了。在获得的那些数据中我看到了玫瑰花蕾的温度异常可达0.25℃并且伴随着明显的化学异常信号。同时,我还发现了另外几处稍弱一点的异常信号。这让我非常兴奋,我感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这样的数值关系将大大有助于我们在以后发现新的热液点。人只要真的对自然上了心,有了热情,有了真切的喜爱,就不难从自然界里许多微小的差别和异常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就不难从这些发现中获得无穷的快乐。达尔文不就是这样的吗?“物种起源”给他带来过很多的灾难,可是他却是快乐的。人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为了自己正真确信的事而努力,有再多的困难都还是会有快乐。
阿尔文准点回来后,我们即刻北上,向着哥斯达利加海域航行。

4114潜航中,丁博士在海底2484米深处的玫瑰花蕾B点透过潜器观测窗拍摄的场景。右侧还可见到2002年时他们安置的标记。摄影丁抗。
6-1 星期三 航行
直到深夜,我还在和数据打交道。11次下潜,因ICL的通讯问题,丧失了一次机会。我们的灭鬼枪综合化学传感器,共累积了10次下潜探测的数据。我做出了每次下潜的初步数据图,写好了终结,交了出去。全部的基本数据结果、样品清单、下潜记录、填制的地图、录像、数码相片、小组总结、新进展报告等,都得在明天下午4点前交齐,统一灌制DVD片子上交NOAA并分发给各组。这时我才发现,我们真是硕果累累。除了各种各样的生物样品、热液样品,灭鬼枪的结果也令人兴奋。我们有成熟的热液生物群落伊甸园中围绕着管状蠕虫、蚌等生物体的温度及化学场的测定数据,也有玫瑰花蕾这个年轻尚未完全成熟的群落的详细记录,更有那个消亡了的白蛤床的扫瞄结果。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就盯着管状蠕虫、蚌、白蛤这三种在北东太平洋隆低纬度区中最早出现的热液生物体。有了它们以后才开始出现类似螃蟹、鱼还有很多稍小些的动物。是什么样的热液环境使它们得以出现?我们已经知道,除了温度,来自热液的溶解氢气、硫化氢与它们的生存休戚相关。可是,在什么样的浓度范围才是它们最佳的生存条件呢?当热液减弱到怎样的程度,这些热液生物就会消失灭亡?去年,在东太平洋9篘的TICA热液点上通过和国内浙江大学的合作我们获得了生物群中长达两周的连续化学测定。连续记录的温度、pH值、溶解氢气和硫化氢的数值呈现出一种近乎于规律性的波动。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发现了海底的扩散渗透型热液也遭受潮汐的影响。潮汐的涨落改变着海面的高度,进而影响底部的压力。由此而调节着海水和热液的混合比例,热液的温度和化学成份自然就要随之而波动了。在去年所获得的那些数据中,变化的范围可以远远超过50%。我总在琢磨,这样的变化对生活在热液中的生物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种热液里的管状蠕虫本来就很奇特,它们总是扎根在15摄氏度至20摄氏度的热液里,却将身体的顶部PLUME伸展在热液和冰冷海水的混合层里,那里的温度大凡总在2摄氏至5摄氏之间,可谓是保持头脑清醒。要是的确有着潮汐的作用,它们的这种生活习性会受到影响吗?看来,这地球上不仅是我们人类有着月亮的情怀,连这如此原始的热液生物也备受月亮的影响和关照。我很希望通过这次的我们安装在玫瑰花蕾的传感器进一步弄清这个目前尚还不明了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一直被这种现象所困惑。同样的热液活动、洋壳的岩石在13N以南的北EPR总是使管状蠕虫与蚌还有白蛤相伴而生。可是一过了那里,就再也见不到蚌了。就好像在13N附近的什么地方有着一道无形的基因屏障。21N的那些热液,其成份与温度状态和9至10N处不相经庭,那里有漂亮的管状蠕虫,也有硕大的白蛤,就是见不到蚌。可它们之间与化学场的关系分明是一致的。到了我们要去的JDF,就很难再见到如同21N直到加拉帕戈斯所有的这些高大粗壮的管状蠕虫了。我记得在那里常常能见到一种很细而且如同干草般的管状蠕虫,给人一种枯萎的感觉,一点都不好看。倒是有一种矮矮的形如手掌般的蠕虫每每从管子里伸出来,像是在向我们招手。要是想得再远些,在大西洋底的那些热液点上,人们就能看到这里没有的生物。那里的热液因一种头背上长眼睛的虾而著名。有的地方其密度可达每平方米1500个。这两千多米的深处本没有光,也不需要眼睛。可这些生活在黑烟囱附近长眼睛的虾分明在告诉我们热液中有光。想到热液发光,我便想起了我的第一次下潜。那也是在JDF,我参预了对热液碰口发光现象的测定。后来WHOI的SHERY证实了几乎在大多数地方都有热液的发光现象。这两年来,我在实验室里设计了一种高温高压的光学装置,力图通过实验的方法弄清热液的发光机理。根据目前的认识,我感到这十有八九类似于超临界流体的燃烧现象,产生于一种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热液发光属于物理化学现象,它可以发生在不同地点的热液喷口上。可是,长眼睛的虾却只在大西洋底的热液点上才有。这些生物学的差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在化学环境上有没有任何解答?这次再去JDF的话,对我来说已是第三次了。最近,那里一直连续不断地发生着海底地震。根据我们上次在那里的探测结果,这些地震活动还会引起热液活动新的变化。
作为自然的探索者我们真的深深地醉心于发生在自然界的每一种神奇现象。科学的本质就是要认识和理解自然,从而帮助人们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从不该力图去征服和改变它。
写不下去了,背很疼,白天在装箱时,我的背被弄伤了,只好吞下了一把止疼片,现在这阿斯匹林好像不管用了。
明天一早,我们应该打扫完各自的寝室及卫生间。在船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船上洗衣房的卫生,一直就是由阿尔文机组维持的。艇长PAT就常对大家嚷着,千万不要在洗衣时放入过量的洗衣粉,否则过多的泡沫会造成污水漫延。他还在那里放了一个量具,精确地告诉了大家刻度。所以每当我们在那里洗衣时,总是很小心。谁都不忍心让他们花费休息时间在洗衣房里处理积水。此刻,在左舷处,我已能看见远方星星点点的灯光了。明天早上8点,亚特兰蒂斯将到达哥斯达利加的一个很小的港口,接受下个航次的集装箱,下午到达PUNTARENAS外面的海湾。我们又将在那里沿着绳索从亚特兰蒂斯上爬到一艘临时征用的小船上,然后随着海浪的起伏颠簸驶向陆地。人只有经过海上的风浪才会渴望陆地的安稳。现在,这船上的人们都恨不能飞向陆地。每当从海上踏上陆地时,我们都会为脚下的踏实和平稳而惊奇。
我开始正视着前方可能出现的大陆,而回头望着无边无际蓝色的海洋,心里有一种难以述说的感觉。这已是我的第六次远航了。在海上,我从不晕船,在这里我总是隐隐地感受着神灵的偏袒。作为科学的从事者,我又何尝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只因为我的内心属于这深深的大海。
在机场离开时,我想起了去年的事。那次,因为签证的麻烦,我和小杨第二天在岸上分别被警官带走。经过一番周折,我获得了签证,并由一位女警官押解出境。她陪着我,在警车上一直从PUNTARANES来到这里。在4个小时的过程中,面对着她的客气和礼遇,我明白了什么叫没有自由但有尊严。在机场和海关,她带着我几乎是畅通无阻,免去了所有的等待,她还热情地带我顺便看望了她在那里的朋友,将我一一介绍给大家。在常规下,这里怎么会有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呢?最后,在替我办完所有的手续就要送我出境时,她归还了我的护照,并留下了地址和她认为我可能需要的当地钱币。她对我说,她不能过那根线了,让我多保重,并请我一定原谅这所有的一切。她说,在我们之间没有国界,希望以后再来做客。看着她热情的样子,我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尽的感激,但我对她说,我不能走,没有我的朋友杨博士的下落,我决不离境。我将小杨从中国叫来,我自然要与他共命运的。一个多小时后,最后终于在她的帮助下,我和小杨取得了联系,得知他一切安好,将在第二天经美国返回中国。
那次,我就是这样离开的。总有人会问我,遭遇这么多麻烦,为何还要拿着这本中国护照呢,为何还要一次次地出现在世界的那些地方?我也讲不清,我只知道,我是以这样的身份来到这个世上,我又是揣着它离开我的父母、离开我的老师的。在我的眼里,那里有我家,而这世上每一个有山、有水、有树、有人的地方都有着我的向往。就像这无边无际的海洋,即便是一无所获我也会不顾一切地投向她的怀抱。和那些红白两色的热液管状蠕虫不同,人可以因情感和他所属的文化来选择他的道路。
直到深夜,我还在和数据打交道。11次下潜,因ICL的通讯问题,丧失了一次机会。我们的灭鬼枪综合化学传感器,共累积了10次下潜探测的数据。我做出了每次下潜的初步数据图,写好了终结,交了出去。全部的基本数据结果、样品清单、下潜记录、填制的地图、录像、数码相片、小组总结、新进展报告等,都得在明天下午4点前交齐,统一灌制DVD片子上交NOAA并分发给各组。这时我才发现,我们真是硕果累累。除了各种各样的生物样品、热液样品,灭鬼枪的结果也令人兴奋。我们有成熟的热液生物群落伊甸园中围绕着管状蠕虫、蚌等生物体的温度及化学场的测定数据,也有玫瑰花蕾这个年轻尚未完全成熟的群落的详细记录,更有那个消亡了的白蛤床的扫瞄结果。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就盯着管状蠕虫、蚌、白蛤这三种在北东太平洋隆低纬度区中最早出现的热液生物体。有了它们以后才开始出现类似螃蟹、鱼还有很多稍小些的动物。是什么样的热液环境使它们得以出现?我们已经知道,除了温度,来自热液的溶解氢气、硫化氢与它们的生存休戚相关。可是,在什么样的浓度范围才是它们最佳的生存条件呢?当热液减弱到怎样的程度,这些热液生物就会消失灭亡?去年,在东太平洋9篘的TICA热液点上通过和国内浙江大学的合作我们获得了生物群中长达两周的连续化学测定。连续记录的温度、pH值、溶解氢气和硫化氢的数值呈现出一种近乎于规律性的波动。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发现了海底的扩散渗透型热液也遭受潮汐的影响。潮汐的涨落改变着海面的高度,进而影响底部的压力。由此而调节着海水和热液的混合比例,热液的温度和化学成份自然就要随之而波动了。在去年所获得的那些数据中,变化的范围可以远远超过50%。我总在琢磨,这样的变化对生活在热液中的生物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种热液里的管状蠕虫本来就很奇特,它们总是扎根在15摄氏度至20摄氏度的热液里,却将身体的顶部PLUME伸展在热液和冰冷海水的混合层里,那里的温度大凡总在2摄氏至5摄氏之间,可谓是保持头脑清醒。要是的确有着潮汐的作用,它们的这种生活习性会受到影响吗?看来,这地球上不仅是我们人类有着月亮的情怀,连这如此原始的热液生物也备受月亮的影响和关照。我很希望通过这次的我们安装在玫瑰花蕾的传感器进一步弄清这个目前尚还不明了的问题。
6-2, 星期四 航行
快清晨3点了,我该回房去了。昨天下午还抽时间洗了衣服,这样上岸后还能坚持一阵。趟在床上,我却难以入睡了。我想起了前天我们突然遭遇成群接队的黑鲸,其中还有不少海豚。它们围绕着我们久久也不肯离去,不停地在我们四周戏水欢腾。船长和领队驾着皮筏快艇下到水里,那些鲸鱼便忽闪忽现地拥族在他们周围。记得以前阿尔文下潜时,常会迎来成群结队的鲸鱼,它们像是在为我们送行。好几次,当我随着阿尔文返回水面时,从水声接受器上都能听到前来迎接我们的鲸鱼在那里欢唱。它们像是在向我们呼唤,可我们却不懂它们的语言。想必,它们和那些海鸟一样也是因为这深海的孤独而亲近我们。它们的亲情总是让海上的航行者感到一种温暖。在遥远的海上,没有人不会被这种亲情所感染。在这无边无际的海洋里,我时常真的会感到像诗里说的那样,凭着一颗真诚的心,只要说我爱你,无论是水里的鱼还是天上的鸟,都会跟着你沉入海底、游向水的尽头。这么些年来,我感到我自己,还有我的那些同事们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固执和热情将自己投入海洋的。我们不想在这里得到什么,我们只想以我们的情感来接近大海,从她的深处理解她。所以,我们在这里永远不会一无所获。记得1998年,我刚上船时,亚特兰蒂斯才服役一年多。我第一次下潜时,阿尔文的下潜号也才3237,现在,已达到4124了。在亚特兰蒂斯上,在阿尔文里,我们这些人无论是大学者还是刚入学不久的研究生,都几乎是用着我们的心扫瞄着位于洋中脊的每一寸海底世界。一切都出自一种神圣的真情。要是没有了这样的真情实意,纵有再多的知识、再好的装备,也只能是望洋兴叹。这就是为什么,阿尔文这个当今世上最老的潜器,虽没有最深的下潜能力、最好的设计,但她的业绩却举世无双。
快清晨3点了,我该回房去了。昨天下午还抽时间洗了衣服,这样上岸后还能坚持一阵。趟在床上,我却难以入睡了。我想起了前天我们突然遭遇成群接队的黑鲸,其中还有不少海豚。它们围绕着我们久久也不肯离去,不停地在我们四周戏水欢腾。船长和领队驾着皮筏快艇下到水里,那些鲸鱼便忽闪忽现地拥族在他们周围。记得以前阿尔文下潜时,常会迎来成群结队的鲸鱼,它们像是在为我们送行。好几次,当我随着阿尔文返回水面时,从水声接受器上都能听到前来迎接我们的鲸鱼在那里欢唱。它们像是在向我们呼唤,可我们却不懂它们的语言。想必,它们和那些海鸟一样也是因为这深海的孤独而亲近我们。它们的亲情总是让海上的航行者感到一种温暖。在遥远的海上,没有人不会被这种亲情所感染。在这无边无际的海洋里,我时常真的会感到像诗里说的那样,凭着一颗真诚的心,只要说我爱你,无论是水里的鱼还是天上的鸟,都会跟着你沉入海底、游向水的尽头。这么些年来,我感到我自己,还有我的那些同事们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固执和热情将自己投入海洋的。我们不想在这里得到什么,我们只想以我们的情感来接近大海,从她的深处理解她。所以,我们在这里永远不会一无所获。记得1998年,我刚上船时,亚特兰蒂斯才服役一年多。我第一次下潜时,阿尔文的下潜号也才3237,现在,已达到4124了。在亚特兰蒂斯上,在阿尔文里,我们这些人无论是大学者还是刚入学不久的研究生,都几乎是用着我们的心扫瞄着位于洋中脊的每一寸海底世界。一切都出自一种神圣的真情。要是没有了这样的真情实意,纵有再多的知识、再好的装备,也只能是望洋兴叹。这就是为什么,阿尔文这个当今世上最老的潜器,虽没有最深的下潜能力、最好的设计,但她的业绩却举世无双。
蠕虫并不是只愿意固定在海底的岩石上,可能的话,他们也乐意把传感器的管子据为己有。丁抗博士的灭鬼枪在海底放置了13天,蠕虫就住了进去,并用分泌的物质把管子变成了白色。上图为拆开了的传感器,一只蠕虫还乐不思蜀,下图为从一只传感器中挑出来的所有蠕虫。看上去,呓~~~~~~
摄影丁抗。
傍晚,在左舷看着夕阳的余辉,我拍了照。在海上,有时都很难辨别是朝霞还是将要落去的夕阳。我们已结束了所有装备的包装,除了一部分必须的用品,我们将8个箱子的仪器、装备、用具,装入了前部的科研储藏舱。两个月后,我会又回到这里重新开启这些箱子,投入JDF的考察。我们还将实验室的地板用拖把拖了个闪闪发亮,所有的实验台也都擦得一尘不染。望着这一切,干干净净的实验室,真还分不清这是刚结束呢,还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JDF的热液区距离我们此刻的位置足有40多个纬度,这真是名副其实的挥师北上了。那里洋中脊的扩张速率虽说和加拉帕戈斯差不多,但黑烟囱和高温热液可谓是比比皆是,尤其在那个被称为MEF的热液区。此时,我们的船正顺着洋中脊的走向一点一点地跨越着纬度线。我感到自己好像正在船下2500米的深处独自沿着那弯弯曲曲、隆起陷下的洋壳缝合线走着。从这位于零度的加拉帕戈斯一直到北部的JDF,这当中要见到多少汹涌的如同黑烟似的热液喷发,也得淌过无数静悄悄的如同溪水般的低温渗透热液。我明白我要是真的能走完这条路,我一定会无数次地被那些随着纬度而变化多端的热液生物所震惊。
傍晚,在左舷看着夕阳的余辉,我拍了照。在海上,有时都很难辨别是朝霞还是将要落去的夕阳。我们已结束了所有装备的包装,除了一部分必须的用品,我们将8个箱子的仪器、装备、用具,装入了前部的科研储藏舱。两个月后,我会又回到这里重新开启这些箱子,投入JDF的考察。我们还将实验室的地板用拖把拖了个闪闪发亮,所有的实验台也都擦得一尘不染。望着这一切,干干净净的实验室,真还分不清这是刚结束呢,还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JDF的热液区距离我们此刻的位置足有40多个纬度,这真是名副其实的挥师北上了。那里洋中脊的扩张速率虽说和加拉帕戈斯差不多,但黑烟囱和高温热液可谓是比比皆是,尤其在那个被称为MEF的热液区。此时,我们的船正顺着洋中脊的走向一点一点地跨越着纬度线。我感到自己好像正在船下2500米的深处独自沿着那弯弯曲曲、隆起陷下的洋壳缝合线走着。从这位于零度的加拉帕戈斯一直到北部的JDF,这当中要见到多少汹涌的如同黑烟似的热液喷发,也得淌过无数静悄悄的如同溪水般的低温渗透热液。我明白我要是真的能走完这条路,我一定会无数次地被那些随着纬度而变化多端的热液生物所震惊。
这些年,我们一直被这种现象所困惑。同样的热液活动、洋壳的岩石在13N以南的北EPR总是使管状蠕虫与蚌还有白蛤相伴而生。可是一过了那里,就再也见不到蚌了。就好像在13N附近的什么地方有着一道无形的基因屏障。21N的那些热液,其成份与温度状态和9至10N处不相经庭,那里有漂亮的管状蠕虫,也有硕大的白蛤,就是见不到蚌。可它们之间与化学场的关系分明是一致的。到了我们要去的JDF,就很难再见到如同21N直到加拉帕戈斯所有的这些高大粗壮的管状蠕虫了。我记得在那里常常能见到一种很细而且如同干草般的管状蠕虫,给人一种枯萎的感觉,一点都不好看。倒是有一种矮矮的形如手掌般的蠕虫每每从管子里伸出来,像是在向我们招手。要是想得再远些,在大西洋底的那些热液点上,人们就能看到这里没有的生物。那里的热液因一种头背上长眼睛的虾而著名。有的地方其密度可达每平方米1500个。这两千多米的深处本没有光,也不需要眼睛。可这些生活在黑烟囱附近长眼睛的虾分明在告诉我们热液中有光。想到热液发光,我便想起了我的第一次下潜。那也是在JDF,我参预了对热液碰口发光现象的测定。后来WHOI的SHERY证实了几乎在大多数地方都有热液的发光现象。这两年来,我在实验室里设计了一种高温高压的光学装置,力图通过实验的方法弄清热液的发光机理。根据目前的认识,我感到这十有八九类似于超临界流体的燃烧现象,产生于一种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热液发光属于物理化学现象,它可以发生在不同地点的热液喷口上。可是,长眼睛的虾却只在大西洋底的热液点上才有。这些生物学的差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在化学环境上有没有任何解答?这次再去JDF的话,对我来说已是第三次了。最近,那里一直连续不断地发生着海底地震。根据我们上次在那里的探测结果,这些地震活动还会引起热液活动新的变化。
作为自然的探索者我们真的深深地醉心于发生在自然界的每一种神奇现象。科学的本质就是要认识和理解自然,从而帮助人们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从不该力图去征服和改变它。
写不下去了,背很疼,白天在装箱时,我的背被弄伤了,只好吞下了一把止疼片,现在这阿斯匹林好像不管用了。
明天一早,我们应该打扫完各自的寝室及卫生间。在船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船上洗衣房的卫生,一直就是由阿尔文机组维持的。艇长PAT就常对大家嚷着,千万不要在洗衣时放入过量的洗衣粉,否则过多的泡沫会造成污水漫延。他还在那里放了一个量具,精确地告诉了大家刻度。所以每当我们在那里洗衣时,总是很小心。谁都不忍心让他们花费休息时间在洗衣房里处理积水。此刻,在左舷处,我已能看见远方星星点点的灯光了。明天早上8点,亚特兰蒂斯将到达哥斯达利加的一个很小的港口,接受下个航次的集装箱,下午到达PUNTARENAS外面的海湾。我们又将在那里沿着绳索从亚特兰蒂斯上爬到一艘临时征用的小船上,然后随着海浪的起伏颠簸驶向陆地。人只有经过海上的风浪才会渴望陆地的安稳。现在,这船上的人们都恨不能飞向陆地。每当从海上踏上陆地时,我们都会为脚下的踏实和平稳而惊奇。
我开始正视着前方可能出现的大陆,而回头望着无边无际蓝色的海洋,心里有一种难以述说的感觉。这已是我的第六次远航了。在海上,我从不晕船,在这里我总是隐隐地感受着神灵的偏袒。作为科学的从事者,我又何尝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只因为我的内心属于这深深的大海。
6-3,
星期五 登陆
一早,船在哥斯达黎加的一个小港靠岸,接受下一航次的集装箱,并接受海关边防人员的检查。下午,到达PUNTARENAS外的海湾。在那里我拿回了盖有新的入境签证的护照。我可以自由下船了。在前一个小港,我还得老老实实地待在船上。我们真是迫不及待地跳上小船奔向陆地走进酒吧向人家要啤酒的。
6-5 星期日 返美
昨天经三个多小时的长途车旅行,我们来到了首都SAN
JOSE
。一路上背伤让我在车上非常难受。安顿下来后,在街上找到了药房,又吞下了许多止痛片。今天一早飞离了这个位于热带的小国。我们几乎走便了那些闹市的大街,在大街上我就像科考似的观察欣赏了四周的一切,拍下了很多的照片。这个位于热带的小国,虽然贫穷,却有免费的教育和医疗,人们总是显得那样快乐。
在机场离开时,我想起了去年的事。那次,因为签证的麻烦,我和小杨第二天在岸上分别被警官带走。经过一番周折,我获得了签证,并由一位女警官押解出境。她陪着我,在警车上一直从PUNTARANES来到这里。在4个小时的过程中,面对着她的客气和礼遇,我明白了什么叫没有自由但有尊严。在机场和海关,她带着我几乎是畅通无阻,免去了所有的等待,她还热情地带我顺便看望了她在那里的朋友,将我一一介绍给大家。在常规下,这里怎么会有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呢?最后,在替我办完所有的手续就要送我出境时,她归还了我的护照,并留下了地址和她认为我可能需要的当地钱币。她对我说,她不能过那根线了,让我多保重,并请我一定原谅这所有的一切。她说,在我们之间没有国界,希望以后再来做客。看着她热情的样子,我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尽的感激,但我对她说,我不能走,没有我的朋友杨博士的下落,我决不离境。我将小杨从中国叫来,我自然要与他共命运的。一个多小时后,最后终于在她的帮助下,我和小杨取得了联系,得知他一切安好,将在第二天经美国返回中国。
那次,我就是这样离开的。总有人会问我,遭遇这么多麻烦,为何还要拿着这本中国护照呢,为何还要一次次地出现在世界的那些地方?我也讲不清,我只知道,我是以这样的身份来到这个世上,我又是揣着它离开我的父母、离开我的老师的。在我的眼里,那里有我家,而这世上每一个有山、有水、有树、有人的地方都有着我的向往。就像这无边无际的海洋,即便是一无所获我也会不顾一切地投向她的怀抱。和那些红白两色的热液管状蠕虫不同,人可以因情感和他所属的文化来选择他的道路。
前一篇:随亚特兰蒂斯去远航(5)
后一篇:别在安全线前冒险——伯努利定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