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2018-12-16 08:38:31)
标签:

旅游

娱乐

分类: 说事

E,西营泉区

历甲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历甲泉顾名思义为历城第一泉,位于历城区西营镇石岭村。历甲泉在明代就有

记载,《历城县志》中载,该泉曾名列济南七十二名泉。在2004年济南最新一次名泉登记中,历甲泉名列第218位。历甲泉位于生态庄园内池塘边的一棵大柳树下,现为石砌的圆形深井,井边刻有历甲泉三字,泉眼上下各筑有大水塘,一口石砌水泥封面的圆形深井,井上盖着一块石板,掀开石板,可见井底部有晶莹的泉水,据说泉上面的水塘已有400多年历史,塘内泉水常年不涸。有人为历甲泉题诗:三川聚灵气,四水汇明贤。

       历甲泉周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迎春花漫山遍野,让庄园处处充满生机;夏日绿树成荫,松涛阵阵,流水潺潺;秋季硕果累累,特别是深秋片片红叶点缀于苍松翠柏之间,相映生辉;严冬银装素裹,安静祥和,宛若仙境。

拔槊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拔槊泉在跑马岭山巅北崖,位于西营东北6.75公里处,西营镇拔槊泉村内。清道光《章丘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称“泉出山半,涓涓不息,下有浆水泉”。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人困马乏,便传令歇息。一员武将把槊扎在地上当拴马桩,那马因无水饮而狂躁暴跳,将槊拔出,泉水随槊涌出。后来人们便称之为“拔槊泉”。此泉为巨野河之源。现在的拔槊泉已经修葺过,立了新的泉名碑.泉眼在碑的西侧,泉池呈瓮形,口小内阔,其实更像一口井,水自石壁岩孔流落池中,叮咚有韵,常年不息。村西南侧崖下另有一被棚盖的泉池,四季长流,水质甘甜,煮后无水锈,很适合泡茶。疑即旧志所载浆水泉

北灰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西营镇济南最高的自然村-拔槊泉村灰泉在村中心大路的拐弯处,泉眼有两处,南北相隔30米,这就是北灰泉与南灰泉。北灰泉,也是主泉眼.石砌方型井台,泉呈井型,水面离地表约2米左右.整个井台基本保持了古老的样子。

南灰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南灰泉位于西营镇济南最高的自然村——拔槊泉村,也是井泉型.新修过,水泥修砌的井台已经看不出以前的样子,上面盖着一块木板,防止脏东西落入泉中。

方圆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西营镇拔槊泉村进村前在水泥路边有一处泉子,很特别,泉眼有两处,分别呈方型和圆型.资料上没有记载,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方圆泉。

红岭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西营镇拔槊泉村旁有个村名叫红岭村,村边有个泉叫红岭泉,井形。

会仙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会仙泉在西营南坡会仙山村东,因源于会仙山下得名。水自岩壁石缝流出,汇入石砌长方池中。泉旁立1964年《重修会仙泉》碑记。整个泉眼比较孤立,基本处于废弃的状态,与村落关系不大。

半月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半月泉在会仙泉下方,盛水时,水从半月型的泉池中溢出,顺山坡流淌,汇入下方的巨型蓄水池中.这处蓄水池是我见过的最大的蓄水池,其深度和长宽在济南都是属一属二的。

积米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渍米泉,现称积米泉,在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著录。在西营镇积米峪(旧称渍米峪)村北的河崖西侧,常年不竭。1960年建成积米峪水库,湮于库中。库水浅时,泉源处可见水纹波动。因水下有泉,水库一半结冰,一半碧波荡漾;山影映于冰面及清澈的水面上,煞是好看。据说,被淹于积米峪水库中的,还有鬼子泉。在20059月济南市公布的济南市名泉名录中,积米泉位列名泉,排第197位。名字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带兵从积米峪经过,发现一眼清泉喷涌如柱,水势旺盛,煞是喜爱,想到自己军粮匮乏,就随口说了一句:这么旺的一眼泉,喷出来的要是米就好了。结果语音未落,黄澄澄的米便随着泉水从泉眼滚涌而出。唐王的部下惊喜万分,纷纷沿着泉溪捞米,并把捞出来的米晾在泉溪上的一个大平台上。不足几日,唐王营中军粮囤满仓溢,李世民就让人把用不了的米囤积在山峪中。后人就把那涌米的山泉叫积米泉。积米泉泉如轮涌,且常年不涸,后人又在泉下筑堤为坝,泉水汇聚成了积米峪水库。那一湾山泉水水质甘洌,清碧可人,宛如一块碧玉,与四周的群山绿树红花相映成辉。积米峪附近的8个村庄的村民正是靠着这湾碧水,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上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上泉,无泉渠,水多时泉水沿村中道路流淌。村中通常使用自来水,村民也在上泉取水吃用,不作为灌溉用水。

智公泉(朱公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朱公泉在西营镇智公泉村西,黑牛寨山前西南侧。相传唐代一名叫智公的和尚在泉边居住,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称“朱公泉”。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与今智公泉合,盖因谐音,“朱公泉”衍称为“智公泉”。据该村居民称,此泉还曾叫作“济公泉”,泉名之演变由此可见。泉池位于山岩高处平台上,石砌长方形常流泉池。池顶棚盖,留有1米见方的汲水口。水盛时溢入东侧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大蓄水池中,池南岸立有19978月镌刻的《智公泉天池》碑。该泉不仅是上罗伽村200余名村民的生活用水,还可浇灌果树农田。

智公泉(朱公泉) 在西营镇智公泉村西,黑牛寨山前西南侧。相传唐代一名叫智公的和尚在泉边居住,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称朱公泉。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与今智公泉合,盖因谐音,朱公泉衍称为智公泉。据该村居民称,此泉还曾叫作济公泉,泉名之演变由此可见。泉池位于山岩高处平台上,石砌长方形,上棚盖水泥板,留有提水孔。该泉久旱不竭,清冽甘美。

龙吟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龙吟泉位于西营黑峪栗行自然村南,与虎啸泉一山之隔,泉水自一古松的洞穴汩汩涌出,沿暗渠流入封闭式蓄水池,再经输水管道流至街头一米见方的石砌方池。泉水汩汩滔滔,水花翻腾,清澈明净,躬身可及。关于龙吟泉的来历也有一个神话般的传说:
   
传说唐朝皇帝李世民东征时曾饮用了这个地方的水泡的茶,感觉异常可口,便顺口做了四句诗:悬崖峭壁石岭居,古洞龙泉水清凉,扫叶捧茶松荫里,夕阳西下鸟自唱。” 为纪念此泉,李世民亲手栽了一棵刺松,现树干周长为近四米,文物局已把它挂牌命名为唐松。清代咸丰年间,一姓张的东台御史告老还乡后,见此处风景绝佳、风水奇好,便在泉旁建了一座别墅山庄,在此颐养天年。当地村民在泉上用石头砌成一个石洞,走进石洞,盛夏之时,里面竟有丝丝寒意,就像一个开着门的冰箱。洞外是盛夏,洞里却是早春或深秋了,洞里洞外寒暑两重天,这才真叫别有洞天呢。

玉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玉泉在西营镇上阁老村玉泉寺旧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龙集寺观音阁下,涓涓东注,龙集独胜。今呈方池形,料石砌岸。水自岩缝流出,汇于池内,清冽甘美,常流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泉旁有1968年挖凿的长50米的蓄水池。

四清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西营镇上阁老村村中有泉眼一处,名曰四清泉。泉眼一旁的蓄水池

枣林泉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泉味济南之六十——历城诸泉(12)涌泉泉群j
枣林泉在西营镇白炭窑村西。因地处枣林水库得名。泉在水库东侧,隐于库中。泉自水下汩汩上涌,至水面漾出碗口粗的水轮,荡起缕缕清流。泉周植五株杨树,成为泉涌处的标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