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味济南之五十九——历城诸泉(11)涌泉泉群i

(2018-12-15 08:52:02)
标签:

旅游

娱乐

分类: 说事

D,锦云川泉区

香炉泉

泉味济南之五十九——历城诸泉(11)涌泉泉群i
香炉泉在高而乡出泉沟村西北,锦云川上游东岸,出泉沟水库坝北200余米处。传因原泉池状如香炉而得名。夜深人静,泉水涌流之声在山间回荡,故又名响泉。 又因天然石崖状如石棚,也称石棚泉。水自黑山寨东山根岩缝流出,积于不规则自然水坑,然后顺山崖缓缓细流,汇入锦云川。泉水终年不断,出露处岩石青苔吐翠。水质极佳,煮沸无垢,相传饮之可祛病,故远近乡民常至此汲水为饮。

传说在一个月夜里,有白衣仙子降临泉边,爱上了这股清流,说偈道:山是好山,泉是好泉,饮了此水,凡体成仙。接着伸手一指,泉水便如仙乐般流淌出来。仙子继续说,以物命泉,香火不断,随后便化做白蛇钻进了泉眼中。等到天亮,人们发现泉前多了一个纯金的香炉,且不可移动,便改名为香炉泉。后来香炉被一个贪婪的人盗走了,白蛇也就不再出现,只有山泉至今还在默默的继续流淌。

香炉泉西南50米处,也有一泉在石罅中渗出,四季不竭。黑山寨东侧山腰处,亦有山泉常年渗流。

扫帚泉

 扫帚泉在高而乡孙家崖村东南,八大岭水库东岸。汛期开泉,自岩缝喷涌,状如扫帚,故名。无明显泉池。
白花泉

泉味济南之五十九——历城诸泉(11)涌泉泉群i
白花泉在高而乡孙家崖村西,泉子岭顶部,八大岭水库西侧泉子岭下百花寺遗址西面的山梁上。泉池呈方形,乱石砌岸,水自石缝涌出后,穿过池壁,沿渠流入果树丛中的蓄水池。因泉涌时水花飞溅似白花朵朵而得名。又因与毗邻的长清县境内山顶的另一山泉相对,又名对花泉。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称为百花泉。明代嘉靖年间,孙氏来山崖下居住,建立了孙家崖村,并修建了一座以百花泉命名的百花寺。如今寺庙废弃,但遗迹尚存。

圣水泉

泉味济南之五十九——历城诸泉(11)涌泉泉群i

泉味济南之五十九——历城诸泉(11)涌泉泉群i
在北高而村南,锦云川南岸观音殿旧址,今为北高而小学。传为神赐,故名。泉池位于校院内尚存的观音殿前,旁立清咸丰三年《重修圣水泉池碑记》和圣水泉石碑。泉池为石砌,东西长4米,南北宽2米,1996年被棚盖。泉水向北伏流五六米,入校院北侧临河岸修建的水池,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池水常年不断,水中小鱼戏游。水盛时溢出池外,注入锦云川。

双盆泉

泉味济南之五十九——历城诸泉(11)涌泉泉群i
双盆泉俗称南泉,在南高而村南侧,黑山寨北山根。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载。因两池并列,状似盆,因有两池南北并列如盆,所以又叫做双盆泉。北池小巧盈然,南池则在竹林之间,先从小池出,潺潺西行三四米,积于椭圆形池塘中。泉水分工明确,泉源池水为村民饮用,下流小塘之水则用来浣洗。泉池周围翠竹泠泠,散发着馥郁的香气,掩映着池水荡漾,漫流成溪,然后穿屋绕村汇入邱庄水。邱庄水在南高而村中与锦云川汇合,终成巨川。上图为双盆泉北池。

水池泉

泉味济南之五十九——历城诸泉(11)涌泉泉群i
在高而乡汤家村东,锦云川西畔,汤家石桥南侧。此泉水势旺盛,泉水自一石砌方池的南壁岩缝汩汩翻涌,终年不息。池水清澈甘冽,穿过池壁注入锦云川。泉旁川边,鹅鸭戏游,林木葱茏。

东沟位于南高而以北4公里,锦云川东岸,村内有水池泉,锦云川西畔,汤家石桥南侧。此泉水势旺盛,泉水自一石砌方池的南壁岩缝汩汩翻涌,终年不息。池水清澈甘冽,穿过池壁注入锦云川。
双虎泉

泉味济南之五十九——历城诸泉(11)涌泉泉群i

在高而乡子房峪东端,铜壁山南坡,东沟村的锦云川东岸,树侧有泉,称“双虎泉”。泉池为椭圆形,池口被条石分隔为两个半圆形池孔,水四季不竭。泉东约10米,有一株树龄在数百年以上的黄连木树。树东北5米处,又有一泉,井形,常年不涸。两泉皆庇荫于黄连古树下,泉水经黄连树根浸润,饮之可祛病。泉北铜壁山葱茏峻拔,山下有子房庙古迹,山上有子房洞,传为汉留侯张良隐居处。洞前石碑对双虎泉作了记载。

杨家井

泉味济南之五十九——历城诸泉(11)涌泉泉群i
杨家井在北高而村北约300米,锦云川西岸,杨家寨山东侧山根处。原为天然石坑,后杨姓砌为井形,遂称杨家井。常年有水,乡民汲此为炊。水盛时漫溢井外,沿水渠东流,注入锦云川。传说为杨家将开凿并饮水的地方。人们说,如果是杨家将的士兵喝此泉水,平安无事;但假如潘仁美家的人喝了,就会发现水中有红色的虫子,肚子便开始绞痛不已。如今杨家井仍然流淌,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泉池的底部是一整块的岩石,然后再青石垒壁,不知泉水如何涌出。

四清泉

泉味济南之五十九——历城诸泉(11)涌泉泉群i
四清泉位于明真观上侧,清冽的泉水从岩石缝中汩汩流出,汇集到泉眼下方长宽约5米,深约3米的向阳池内,再由池内分流向两方,一方流向山下,一方通往明真观内。

青龙泉

北高而东南的青龙峪内,有青龙泉。此为左右两个相通的泉池,泉水自池上石板间流出,四时不竭。西北面的杨家寨大山,则传说是北宋杨家将的山寨。

又:历城区高而乡孙家崖村西450米的泉命名为葫芦泉。

涌清泉

 涌清泉在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涝峪东石崖内,流入锦云川。今失考。

涝泉

 涝泉在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涝泉岭后。今失考。

孟家泉

 孟家泉在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涝泉东。今失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