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飞(71)掰诗——刘益善《小镇》
(2023-01-11 15:41:59)分类: 易飞原创作品 |
易飞(71)掰诗
文本发现
《
作者:刘益善
绿褐色的山水
流泉绕着白练
粗心的画家
遗下的浓墨一点
青的屋瓦
青的砖墙
燕子的翅膀
翘起的飞檐
一截小街
三家铺子
杂色的鹅卵石
铺成凸凹的路面
在遥远的山里
坐着的老祖母
黑色的衣衫
慈祥的笑颜
简介:刘益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原社长、主编、编审,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发表诗歌、小说、散文600余万字。曾获《诗刊》优秀作品奖,《诗选刊》年度诗人奖、全国青年读物奖、湖北文学奖、中国长诗奖等。有诗文译介海外并入选中小学课本。
刘益善先生成名甚早。多年前我就认识到,他是一个职业作家,写作成为他的一种自觉行为,不像我等的写作,像置于锅中之水的蒸笼,想起来就往灶膛里丢几根柴火,冒几点火星,让锅里的水偶尔翻腾一下,半生不熟。我以为,益善先生的添柴燃薪,是本能的,日常的,自觉的,所以他的写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跟踪阅读了四十余年),他的那口大锅,始终是热气腾腾的。且从蒸笼中取出的,不仅是热乎乎的一道菜或小吃,都是品相俱加、色香诱人———诗歌、小说、散文、非虚构,样样称手,不服不行,不喊老师不行。
的一组诗《我忆念的山村》(笔名易山,也是现在的网名),估
计我等六十年代生人的诗歌爱好者,对此作不会陌生,其显露的
语言才华、感悟力和精神能见度,非同一般。
短皆宜。限于篇幅,今日只掰一诗《小镇》。
全诗四段:
绿褐色的山水
流泉绕着白练
粗心的画家
遗下的浓墨一点
题目是《小镇》,应该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诗。第一节似乎也朝着这个方向运行。既然是小镇,应该不在大城市里。结合作者的出生地,我能想到的是汉江平原,或者某个城乡结合部,这个不重要,怎么写才重要。
“绿褐色的山水/流泉绕着白练”——色彩、声响,加“白练”般的舞动,作者体现了极佳的手感。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当代汉语诗的最好开篇,一定是描写。描写能够带来一种现场场景和场域,呈现活色生香和人间的烟火气。鲜活的手感一定是描写带来的,也才有最好的代入感,避免了宣示性的宏论语调与强制性的指认。同时,我以为它也是一种谦逊的及物之态。
作者作为一个语言的倾听者,竖起谦卑的耳朵,“粗心的画家/遗下的浓墨一点”,语言俭省,仿佛一幅山水画。有意思的是,这不是画家的精心勾勒,而是“粗心的”“遗下的”,巧的是它是一点“浓墨”,——可不可以是一点“淡墨”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它是“粗心”
此处画家的出场,凭添了小镇的无限风光,“粗心的”的画家“遗下的”一点“浓墨”,构成了小镇的风景,一切都是毫不经意自然天成的。
青的屋瓦
青的砖墙
燕子的翅膀
翘起的飞檐
“青的屋瓦/青的砖墙”——“青”,无疑是小镇的好色调,远看一定是如梦似幻的青黛色。接下来的两句体现了作者的灵动与虚实技巧。“燕子的翅膀/翘起的飞檐”,“屋瓦”“砖墙”写的是小镇的房舍,所以“燕子的翅膀翘起的飞檐”是多么贴切而生动。“翅膀”与“飞檐”相映成趣。燕子带来的一定是春的消息,所以一定有美好的事情会发生。
一截小街
三家铺子
杂色的鹅卵石
铺成凸凹的路面
这一节对小镇的街道进行了简笔勾勒,依然俭省而精巧。|“一截小街/三家铺子”,两个数字的出现,我愿意概读,“一截小街”有可能,也许有三六家铺子也未可知——这个不重要,其让我们感觉到小镇之小,之简。而后面接下来的两行:“杂色的鹅卵石/铺成凸凹的路面”,大体上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江汉平原上的小镇的路面,大体也以“鹅卵石”为主。其石河边滩涂随处都是;二是“鹅卵石”也隐含着某种古意和情怀。“杂色”与“凸凹”,应该是作者的某种设计,意在体现某种美好之中的“异质性”,使之对峙、丰厚,甚至有一些美好的小镇生活中苦难的味道。
在遥远的山里
坐着的老祖母
黑色的衣衫
慈祥的笑颜
这是一个好的结尾。这是诗作的结尾,至此迎来的此诗的主人公——“老祖母”,也是唯一的主人公。不言自明,如水流至此,于作者的层层铺排浪花迸溅中,主人公自然而然浮出了水面——全诗之眼也呼之欲出。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写法上和第一节进行了某种呼应,出现了雕塑性的画面或者说剪影;或者说作者一直在以中国画的高级技法,进行精心地勾勒腾挪,在物与人之间,在实与虚之间。
“在遥远的山里/坐着的老祖母”也许可以实读,我更愿意虚读。也许是一片群像。我注意到“遥远”,也许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似乎有某种伤感与慨叹。念其“遥远”,也许老祖母也不在人世。而祖母“在遥远的山里”坐着,像一个智者思考着,体现了一种坚韧和博大。
“黑色的衣衫/慈祥的笑颜”中,再一次体现出“异质性”,“黑色”,一定是沉重之色,苦难之色;“笑颜”,体现的是乐观放达坦然面对。“黑色”与“笑颜”的对位,也许是我们生活的两个方面。以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所有的苦与痛,这是生活的现实,也是“祖母”的教示。
除此之外,本诗还有另一个特点,也许是不经意的对“名词”的运用。现代汉语诗歌,更多的诗人在动词上使劲,往往用力过度,并且低估读者的阅读能力,显得武断而霸道。而名词看起来是没有观点的,是最有弹性的,最有味道的——因为没有过度的装扮,所以维持了词的原生性,其所指更加扩张,潜藏的意义也更加丰富。本诗16行,除了“流泉绕着白练”,都是以“的”连接的名词(主语),以名词结尾。本诗四节的落脚全是名词,动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但变性后成了动名词,可以作为名词的修饰语(定语),都以偏正结构(词组)呈现。比方:“遗下的浓墨”“翘起的飞檐”。
也许,“流泉绕着白练”亦可以变为“流泉绕着的白练”。“一截小街/三家铺子”也可以变为“一截的小街/三家的铺子”。
我就一瞎掰,挑毛拣刺,作者也许想体现“参差”之美,也未可知。毕竟一“的”到底,未免单调。
易飞,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一级作家。著有小说、诗歌、评论等十余部300余万字。诗作散见于《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草堂》《诗潮》《诗歌月刊》《北京文学》《清明》《延河》《红岩》《滇池》等。长篇小说《无冕之王》《天上人间》进入“辽沈热书”榜。曾获2016全国十大励志图书奖、《中华文学》年度影响力人物、湖北文艺评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