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飞51掰诗》——《也学刻舟》作者:李云
(2022-08-23 16:29:37)分类: 易飞原创作品 |
《易飞50掰诗》
《也学刻舟》(原作)
作者:李云
《也学刻舟》(原作)
作者:李云
我不过就是那位远古的痴者
相信流水不走,船儿不动
遗失的剑影能撞破江水
飞去就会飞回
刻舟求剑
此时,潭水之上
仅求
和一首短诗之短或时光之短
能浮升水雾之上
可以,坠入潭底的酒盅
青瓷之脆响和豪放爽朗笑声
都返回江面
为你们
温酒、研墨、铺纸或摇舟
搀扶你们上船下船
企盼刻在时光之楣
深浅不一
踏歌
江水倒流,故人才能如新
酒壶返热,皖南山水真好
刻舟之求如此纯粹
李云,安徽省作家协会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中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曾有小说、诗歌、散文在《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诗刊》、《小说月报原创版》、《作品》、《诗选刊》、《星星》、《江南》、《绿风》、《草堂》、《北京文学》、《雨花》《小说林》、《中国诗歌》、《长江文艺 . 好小说》、《大家》、《作品与争鸣》等刊物刊发并选载。有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征文获奖并入选多种年鉴和选本,被评为2019年度封面新闻“名人堂”全国十大诗人,中篇小说《大鱼在淮》获安徽省政府文学奖,出版诗集《水路》《一切皆由悲喜》,发表电影剧本《山鹰高飞》(安徽省委宣传部扶持项目)《第六号银像》(院线电影)等,出版长篇小说《大通风云》、长篇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与他人合作)。
李云先生说,我爱诗、写诗最根本的目的是用诗来洗濯尘世给予我的灰垢,保持思想维度和精神向度的纯正和清洁,我写诗的另一点“私心”,就是让自己摆脱焦虑,在社会快速转型期里,现代人的焦虑如何排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逃狱”秘笈,而我只能用诗来加持和助予,借助诗的小径,走出混沌和荒芜,走向澄明和纯净。
李云这番话,为解读此诗提供了钥匙。
李云先生是多文本作家,有一天我从他的朋友圈中,看见他作为编剧的院线电影《六号银像》已拍,七月将在全国公映,吓了我一跳,说明他文本贯通和纵横的能力不一般。从地理位置看,安徽挨着湖北,我当记者的时候,采访湖北黄梅县的的龙港湖,其一湖跨两省,居然有一半在安徽。行走在安徽省宿松县的某一条街上,其一边为湖北人,一边为安徽人,雨中共一个屋檐,聚会共一个广场,互为两省却只有一街之隔,多年互通婚姻,相互帮衬,其乐融融。我说此话的意思是说,李云先生笔下所写、文本的视域和故土的风物,大体上与湖北是相近的,是我可以充分感知的,且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我不过就是那位远古的痴者
相信流水不走,船儿不动
遗失的剑影能撞破江水
飞去就会飞回
刻舟求剑
我喜欢这开始的语调,诗句像雨点一样,似乎是不经意落下的。“我不过”,还有接下来的“如果可以”,不仅是一种好的切入方式,也是一种好的态度,透着谦卑和某种自不量力的味道,这是好诗人的一种言说姿态。好诗人的语调,都是不自信的,绝对不会武断。夏汉先生说:写诗要跟自己的身份相符合,因为诗人的身份认定通常都是普通乃至于是卑微的。“唯其低到尘埃,方可见其高贵与伟大。”
近三年我的阅读量剧增,现代汉语诗歌读了差不多一万首以上。据我观察,在好诗人那里,这些诸如“不过”“不敢”“如果可以”“大概”“也许”“可能”“几乎”“应该”等等,这些表示不确定性的程度副词,他们经常使用。我来试举几例。
现在我想把它看成是一个老人的日出
如果可以
这花这草这亮晶晶的水就是我的
这一座天空也是我的
——傅天琳《日出》
现在,乡亲们走了
也许永远不再回来
我们谁是骨头,谁是肉
我们在岁月的噬咬下
骨肉分离后,有谁能留下来
听听我的骨头用方言搭几句家常
——卢卫平《骨头》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我曾经躲闪,
顾左右而言他,不敢说出
我的前身
——大解《夸父》
不胜枚举。
刻舟求剑的故事不是一个新故事,如何在这样的古老题材中出新是留给诗人的难题。“我不过就是那位远古的痴人/相信流水不走,船儿不动/遗失的剑影能撞破江水/飞去就会飞回”,诗人首先与那位迂腐的“刻舟”者进行了对位,“我不过是”——一上场就表明态度,将两者的角色拢合——这显然是有意的,我以为是放低身段,先抑后扬。这几行虽然在叙说古老的故事,却有刀光剑影在江水飞走,把一个静止的故事写出了动感,,并且此剑“飞去又飞回”,在空中完成过程——仿佛那把失落在江底的剑,透过古老的时间穿越而来,在我面前露出寒光。诗人此节展示了某种凌厉和力度——一个雄健的起笔!
此时,潭水之上
仅求
和一首短诗之短或时光之短
能浮升水雾之上
还是有必要把这个典故简要叙述一下: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的时候,在江中心不小心将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宝剑落水的地方——船舷上刻上个记号。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还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
前文说过,我与那个“刻舟”之人同为一体,刻板而又固执,但我以为这里的自嘲,其实是自己的某种信念的执着与坚守,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我那么迂腐,不融于世,为了心中的执念,孜孜以求。此时诗歌已生发出一种个人气质,倔强,不甘入流的决绝,坚持与自守。但诗人依然是低调的,自嘲式的,仿佛一直在数落自己的这种毛病。我以为,愈是此,读者愈是在情感中被聪明的诗人拉进了自己的怀抱。马丽。奥利弗说,诗歌是一场隐秘的冒险,这场冒险“不是无意识、也不是潜意识,而是谨慎”。诗人一直保持着谨慎谦逊的语调。“仅求/落水的一袭白衫之白或太白之白/和一首短诗之短或时光之短”,其“白衫之白:与”太白之白“各有所指,其“短诗之短”与“时光之短”也各有所属。前者当为读书人,或有素洁高贵之意;后者当为诗仙太白。“两白”聚合,更见其“白”。此处当有知识分子和诗人的某种身份认定,并有“元诗”的味道。“潭水之上”可能也离开河边,成为某种虚化的精神之河;“能浮升水雾之上”,则是某种境界的上升,在表达一种超拔的理想。
可以,坠入潭底的酒盅
青瓷之脆响和豪放爽朗笑声
都返回江面
为你们
温酒、研墨、铺纸或摇舟
搀扶你们上船下船
企盼刻在时光之楣
显然,“如果”和“可以”的有意分开,是为了上下的衔接和贯通,也增长了文本的张力。某种欢聚的场面,或是放纵,放舟一叶,浅酌低唱或豪迈畅怀,任“坠入潭底的酒盅/青瓷之脆响和豪放爽朗笑声/都返回江面”,动感十足,仿佛听到小船上的对酒当歌,怡然自得,诗人忍不住“纵身一跃”介入其中,但依然是谦卑的,或者说更加谦卑,似乎当起了服务生,“为你们/温酒、研墨、铺纸或摇舟/搀扶你们上船下船”。清风明月,渡口小船,高朋美酒——这样的场景更是一种心灵的归依或向往。此处,那个古老的典故,已经生发出新意,那个刻板迂腐的书生,早已脱胎换骨,蜕变成风雅高洁之士,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此处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再生性,而且也具有饱满的思想筋骨。
深浅不一
踏歌
江水倒流,故人才能如新
酒壶返热,皖南山水真好
刻舟之求如此纯粹
最后一节,我注意到“江水倒流,故人才能如新”,可能是本诗的精神之核。这一句相当精彩。刻舟之人之所以可笑,是因为他以为江水不会流动,所以才刻下记号。“江水倒流”,有时间的回溯与跨越之感,此处已完全是虚写,故人如新,不仅是“故人”,其所指更加延展——所有的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流水常流才能常新,要洗刷的东西很多——那些陈腐的、刻板的认知,保守的已见,小我的格局,是该彻底抛弃了!
不可否认:当下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在为心中的某个梦想“刻舟求剑”,是良剑还是邪剑,每个人心中自知——可以凭君自舞,或引剑自宫,但请不要伤害他人!
李云说——
易飞说——
此为一已之陋见,诸位不必较真,外国大诗人的宏阔视野、自由精神与文本创新,我也经常学习,但译者的诗学修养和中西方文化对接的能力,我以为相当重要。
易飞,当代作家、诗人、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著有小说、诗歌、评论等十余部300余万字。诗作散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草堂》《诗潮》《诗歌月刊》《北京文学》等。获非主流文学奖若干。“次要诗人“”平台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