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贾也
贾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219
  • 关注人气:1,2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改变人类生活

(2011-03-27 15:57:12)
标签:

日本大震

汶川地震

灾难

国民性

阪神大地震

中华民族

应急预案

杂谈

分类: 文化点评

一、灾难与社会进步

日本东海岸9.0级地震,是典型的复合性灾难,由地震引发了海啸及核泄露事件。在这近乎灭顶的灾难面前,几个镜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地震发生3分钟,日本救灾组织机构就宣告成立,救援行动全面展开;失去亲人的日本人面对电视镜头,没有哭天抢地,而是冷静而淡然地说,感谢营救人员的努力,感谢大家的关心;无数人在广场上避震,无一人喧哗,离去后地上没有一片垃圾;电动扶梯上,两边整齐地坐满了避难的民众,让出中间通道为救援提供方便;灾民在地震避难所里无论领取应急食物还是等待公用电话,都严格遵守秩序,排队前行;东京街头数百万人步行回家,自动列队等行,秩序井然;救援人员默默寻找遇难者,轻轻地将遗体裹到毯子里,以显示对逝者的深切的尊敬……面对从天而降的毁灭性灾难,处于灾难深渊的日本人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没有歇斯底里的抱怨,他们的理智、秩序、素养、效率,令世界人民肃然起敬。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几天,我国沿海不少城市因一句谣言而发生盐荒,哄抢碘盐,引起了不小的末世式恐慌。日本人的冷静,令人尊敬;国人的盲从,贻人笑柄,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发人深省:是什么让日本人处于灾难之中,却表现得如此从容不迫,甚至优雅呢?

把这些归因于日本这个岛国包括地理环境在内的自然条件,以及传统文化所哺育出的特殊的国民性,当然有一定道理,但非全然,因为世界上很难找到一种国民性先天优越的族群,可以说不论在什么样的国家,要想得到较高的国民素质,都需要经过训练和培育。关注日本的国民性,就会发现它许多优良的素质,恰恰是灾难训练和培育出来的。 “艰难困苦,玉汝其成”, 正是此理,这句温总理在“非典”疫后视察香港时勉励港人疫后重建的寄言,道理很浅显,但用意很深刻。

事实正是如此,日本政府和人民并不是天生就能娴熟地应对地震。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因阪神大地震就一度被日本国民和媒体斥为“愚钝”。1995117日发生的阪神7.2级地震,是日本二战后、此次大地震前遭遇的最大规模的自然灾难,共造成了6千多人死伤。由于制度的僵化,日本政府按部就班式的反应延误了救援的最佳时机,情况糟糕到时任首相的村山富市居然要看电视才知晓灾情的严重,大型设备在黄金救援时间过后才被获批投入救灾。“吃一堑,长一智”,正是从阪神地震的教训出发,日本对法律法规大幅修正,从备灾到应急反应再到灾后重建,开始形成涵盖灾害全过程的法律体系。文章开头谈及的几个镜头,也许显示出了日本国民强烈的遵守规则的意识,而在此次日本大地震中,这样完善严密的法律体系的存在,正是人心安定的基础。人们都在为日本建筑物具备的抗震能力所感叹,而这种能力并非仅仅出于商人“道德的血液”里的良知,更非从天而降,而是根源于一个个具有强制力的法规。可以这么说,日本正是通过灾难不断提升政府的执政力,不断塑造着人民的国民性。

我国何尝不是如此?2003年上半年“非典”肆虐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因史无前例,又是仓促应灾,全国顿时陷入到恐慌之中。正是这场抗击“非典”经历,触到了我国救灾应急管理的软肋,从而催生应急体系从无到有,2006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8年这个预案在汶川大地震中得到了“大阅兵”。

正是这个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无论是应急反应还是灾后重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催熟了我国备灾抗灾的意识:比如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和应急采购机制,比如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再比如将逃生教育纳入到国民素质教育之中等等。它不仅检验了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同样也检验我国房屋的质量,检验我国社会自我组织的质量,以及这个社会超拔于苦难之上,在困厄中前行的能力,因此是我国抗灾救灾史上的新纪元,成功地造就了中国式的应急救灾体系。而这套体系在玉树、舟曲,包括今年云南盈江地震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得救灾的各项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巨大的灾难不应只是一场苦难,更应成为人类社会一次谋求进步的契机。从某种意义而言,自大禹治水以来,我们中华民族一部发展史,等于就是一部抗灾救灾史。从政治改革到经济和文化发展,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经受各种考验,其中当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华民族之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

http://s9/middle/49a9e196h9f7216ee66f8&690
灾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二、灾难与人类精神

谁都不愿灾难临头,然而灾难往往不期而遇,并且无从回避。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每一次灾难的到来,总会闪现出熠熠生辉的人类精神:在舟曲泥石流中,一位母亲将4岁的孩子高举头顶8小时,以不离不弃的坚持让孩子的生命得以继续;在汶川地震中,教师张米亚用自己的双臂紧紧搂着自己两个学生,以“肉体之盾”让两条年少的生命得以继续;在此次日本大地震中,日本人佐藤充为了先将中国研修生们带到安全的避难所,自己和家人不幸被海啸所吞噬,他所作的牺牲成全了20条鲜活生命……大爱无疆,为了让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续,不论母子,不论亲疏,不论国界,总会有人义无返顾!

全球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旦灾难发生,国内和国际各种力量都会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力争使受灾的每个人重新回到生命本身,回到人类的怀抱,回到同一个命运共同体。灾难特别如地震能震出大地裂痕,也能弥合社会伤口,让人心心相连;灾难会摧毁房屋、夷平家园,但是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它也拆掉了人际与国际的樊篱,让每个人开始抽身于日常的忙碌与纷争,重新直面生命的脆弱,思考生活的真义。在美国发生911恐怖事件之后,媒体发现很多美国父母就有了改变,他们采访调查发现每一位父母都表示,这一事件改变了他(她)的观念,每个人都对优先考虑的事项进行了微妙的调整。许多一直以来最重视的事项——事业、地位、金钱以及女子的成绩——退居家庭、朋友、社区以及与他人的情感沟通这些人类更基本的需求。灾难让人返朴归真,抽身去拉近心与心之间距离,使得人类社会折射出更多温暖的光束。

灾难来临,人是弱小的,但也是强大的,只要有爱,就有一颗坚强的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超人;劫难过后,人们总能看到闪烁着人性辉光的彩虹,心与心的距离拉近,甚至心心相连,互相呵护,共渡时艰。人类的精神就是这样在灾难之中前行、升华,是的,只要心中有大爱,即使天崩地裂在劫难逃,我们也可以坦然面对生命的洪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