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丧家犬孔子》孔子留给我们的四大文化遗产

(2011-03-25 15:27:18)
标签:

孔子

鲁国

仁政

教育

社会秩序

君臣父子

礼崩乐坏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人物解读

五、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孔子十五岁志于学,孜孜求之,一生不悔;三十而立志于教,门生三千,此业终生不弃;五十知天命志于政,在鲁国干成不少事,终因鲁君不支持,而半途而废;六十耳顺之年周游列国,寻找施政良土,可四处碰壁,如丧家犬般;七十随心所欲,编写教材,总结人生。他的一生如史诗长歌般,有失败有成功,有喜悦更多的是无奈。那么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文化遗产?笔者认为,最主要有四项:

(一)以仁为基,为后世构建了道德体系

孔子孜孜以学礼,津津于讲礼,他的就礼是什么?他想让我们这个民族成为礼仪之邦,能够文明起来,成为道德者。孔子学有所成,最后形成了他的学说,并以身作则,为我们建立带着了一套比较可行的道德体系。孔子的学说从本质而言,就是人学、道德学、君子之学。

孔子曰:“仁,仁者爱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子谆谆教诲,希望人世间能充满温情,要先使自己能善,然后推己及人,达成大善,这不就是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

时至今日,民主、科学已经深入人心,对孔子的认识应该客观、理性,对于这些精髓应予以保留,加以发扬。难不成,我们反仁,不仁不义,以杀人谋命为乐?难不成,我们不成美专去成人之恶?难不成,我们自己都不想做的坏事,强加于别人去做?难不成,自己走出一条路来,就让别人无路可走了?难不成,对父母不孝对兄弟不敬的人有道德?

孔子所提倡的道德是充满人性的晖光,即适合高高在上者,又适合泛泛之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商德,以此为训,可为儒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政德,以此为训,可为儒吏……孔子就无时无刻用道德来感化了他的门生,进而感化了世人。

有人说,代表孔子思想精髓的《论语》实为中华民族的《伦语》。这么说,一点都不为过。笔者认为,科学进步经济发展,那是物质层面的,而内心精神的需求,离不开道德。因此,即使在当下,我们重提孔子所建立起来的道德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http://s5/middle/49a9e196g9f4992b22ed4&690

万古师表——孔夫子像

(二)以教为化,为后世提供了教育经验

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梦想着能够实现一个和谐共处的君子之国。那么如何建立君子国?孔子认为方法不外乎二:一是教化,就是通过教育灌输;二是政化,就是通过掌权施政。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孔子的教育十分强调道德素质及政治素质的培养,希望能够“于己可独善,于世可兼济”,这也是孔子教育最大的特色。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因此形成了以下宝贵教育经验:

一是“学以致用”。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大意如此:学过的知识,再把它放到生活中去运用,不也是很愉快的吗?孔子最乐观其成的是,自己所教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孔子鼓励出仕,去施展抱负,实现社会理想,所以不难理解孔子周游列国会把学生捎上,就是希望给学生推一把进入政治舞台。

二是“有教无类”。孔子学生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老小,贫如颜回,贱为仲弓,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有鲁国本土的,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正因为有教无类,孔子思想才普及最广,影响最深入人心。

三是“因材施教”。孔子很注重成就学生的人格,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

四是“教之有道”。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教学方法,直到现在仍然不失好的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等。

(三)建范立制,为乱世重塑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需不需要秩序?不脑残的话,一定会回答说需要。交通秩序大家都懂,走路行车必须立下诸如行人红灯停绿灯行、开车靠右行驶的规矩,要不然人们乱闯红灯,越道行驶,不出交通事故也会交通瘫痪,根本走不成路行不成车。社会秩序也是如此。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社会秩序瘫痪了。打个比方说,省长开起总统级别的车来,也鸣车开道跟总统飙起车来;总统呢压根不想当省长一回事,心情不爽就抓来杀无赦,不仅杀你省长一人,还要全家一锅端。春秋就这样,一边是“君杀臣”另一边“臣弑君”都忙得不亦乐,大家都由着性子做事,谁有强权谁就无法无天,我雄兵百万就南面称孤称王,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礼崩乐坏”。

孔子很有危机感,更具有使命感,面对乱状,试图重建社会秩序。正像笔者有言:伟大就是指出方向。孔子的工作就想为社会指出方向。

怎么重建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不是现代社会那样主张民主、自由,孔子只能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社会秩序。君君是什么?就是要有“君范”,一方面要有君威,让臣子俯首称臣;另一方面要有君德,怀仁利民,心系苍生。至于臣臣,就是要有“臣范”,一方面要为民事好君;另一方面为君治好民……值得赞赏的是,孔子提出以“礼”恢复秩序的同时,将他的仁爱之术融入其中,即援仁入礼,君威要强化,君德亦不可缺。

正因为如此,可以这么说,“礼”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政统,而“仁”就是大家熟知的道统,孔子这种援仁入礼的做法,使得社会秩序出现两股力量,一股是以强权为基础的政统力量,一股是以仁义为基础的道统力量。两种力量相互调剂中和,从而影响中国社会至今,也使得中华文明衍延至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过时了吗?时代不同,君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继承发扬,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改造升格为“国国民民父父子子”,强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强调老百姓的权利和义务,那么国家不就有秩序了?强调父亲的责任和儿子的责任,那么家庭不就是稳定了?

孔子的伟大,就是为我们提出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方法!

(四)任重道远,为知识分子留下社会责任

责任对一个国家而言,是至高无上的价值。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孔子修身目的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周游列国也是寻找出仕的机会。孔子讲学目的是想门生能够走上仕途,实现治国为民的理想。因此,他希望将知识转化为力量,去实现社会责任。孔子认为:知识越多,责任就越大,以天下为已任。这种传统深深地感染了。知识分子因为饱读经典,了解过去几千年社会发展的历程,能够从中总结经验,引领大家走上正途。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意思说是子贡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那么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是在等待好商人呢。”这是打比方的说法,孔子是告诉我们,如果有人请他出仕,他会欣然前往的。没有人请他出仕,他也会自己去找。他五十知命之年,在鲁国从政,厉行改革;六十耳顺之年,周游列国,寻找施政土,无不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我们知道孔子鲁国从政时间不长,半途而废;周游列国,收获甚微,只是挣到了丧家犬的名声,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孔子的责任意识。其实,一个国家能够得到治理,得到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公民的责任。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并以身作则,让优秀的人才去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正是这种先驱精神,中国的知识分子历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于政治事业,这是孔子开了很好的头。

孔子的做法,虽然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是正因为这“文武艺”,使得我国历史上的政坛上涌现一些知识及道德素质较高的官员,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民请命,为国分忧。正是这帮人的努力,使得中华文明几度达到文治武功的顶峰,辉煌一时;也正是这帮人的努力,统治中国形成了两股力量,一股是以强权为基础的政统力量,一股是以仁义为基础的道统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