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
-----谈卢辉《晒太阳》
 
 
文/连占斗
 
   
在本诗《晒太阳》,我不写诗人情感的美好与祝愿,这仅是一首好诗审美的一个侧面,我要探讨的是本诗如何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世界很丰腴,很精彩,也很纷乱,很琐碎,但这些不是诗歌,不是艺术,它们只是客观的存在物而已,那么,诗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它寻找出来,巧妙地嫁接起来,有机地创作出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情感世界来,或者精神意境来。问题就来了,诗人是不是随意地把物质拼凑呢?或者说,主观与客观契合的度在哪里?它平衡的支点在哪里?这是我们要寻找的,也要去创造的,这就是精神创作的关键点,属于诗人个体的秘密与艺术的高度。
 
   
我们发现,有些诗,堆砌了一大堆物质意象,罗列了作者自己所看见的世界,而诗人的精神波动是空泛的,甚至是虚无的,仿佛要让我们再去重温一回作者所看见的景象而已,这不是诗,而是照像。而有的诗则相反,诗人的情感像洪流一样湍急,而意象只是空泛的影子,让读者很被动地沉溺其中,没有任何的自我漫溢的空间,无法去想象,无法去拓展空间。这些都是败笔,不可能让诗歌走远。
   
那么,卢辉是如何处理本诗的呢?第一节,“影子里,我在哪?/在凳子上?一个不发生哲学的下午/口袋是空的”,诗人从主观出发,询问自我的存在问题,客观之物“凳子”“下午”“口袋”只是起背景作用,突出主观“自我”的存在。这一问,当然要引出更多的物象出来,从中寻找答案,第二节,“鞋带是系好的/路是朝上的,有一会儿/一架飞机穿过/每幢楼宇都挺起了胸”,引出了客观世界,即“鞋带”“路”“飞机”“楼宇”“胸”,这五种物象在诗人主观精神的渗透下,巧妙地出场,而不是罗列出来,本节突出的是客观的存在,主观只是背景,或者只是制造了一种独特的气氛。第三节,“新年的第一天,阴一半阳一半/晒个太阳算是个阳人,要是有个折数/不是你的来来回回/就是我的一动不动/”,突出主观的精神世界,客观物体只是道具,当然,这是因为有了第二节坚实的铺垫为基础。在“阳”与“阴”之间,“我”的存在是一种祝福,是一种美好。这符合人性之美,也符合疫情放开之后的现实写照。第四节,“这一天,到了天蓝的时候/青山有铁塔,人人有出路/楼顶上,我把阳光装好/满满的一身/足够柔软”,主观与客观并重,正所谓的情景交融,二元并立,内在与外在高度统一而圆融。客观物体“天蓝”“青山”“铁塔”“出路”“楼顶”“阳光”都是诗人过滤过的美好之物,烘托出诗人心灵之洁白。而主观的心景“有”“出路”“装好”“满满”“一身”“足够柔软”的感受,并不需要大写特写,只需要来个蜻蜓点水似渲染即可。因为有了足够的铺垫,有了坚实的地基,情感乍露几许就可以了,人人都可以感受得它,也给读者留足了拓展与想象的空间。卢辉在主观与客观的度的契合上的处理炉火纯青,详略得当,深浅分明,精神境界油然而生。
   
因此,诗歌艺术的神秘之处在于,它无处不在,但又处处皆无。主观与客观的共生共存正是它的秘密所在。没有客观的支撑,主观的存在是弱小的,甚至是虚无的。没有主观的切入,客观的存在仅仅是存在而已,不会产生精神载体,不会产生艺术。这就是诗人和艺术家存在的必要,这就是他们与凡人的不同之处。
 
 
 
附:晒太阳
 
文/卢辉
 
影子里,我在哪?
在凳子上?一个不发生哲学的下午
口袋是空的
 
鞋带是系好的
路是朝上的,有一会儿
一架飞机穿过
每幢楼宇都挺起了胸
 
新年的第一天,阴一半阳一半
晒个太阳算是个阳人,要是有个折数
不是你的来来回回
就是我的一动不动
 
这一天,到了天蓝的时候
青山有铁塔,人人有出路
楼顶上,我把阳光装好
满满的一身
足够柔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