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市场传闻和信息 |
政策放宽是决定性因素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309/images/f2-1.jpg(转整理)" TITLE="台湾QFII风浪
可见政策是决定外资大举进入的决定性因素。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对QFII投资主体资格的认定,对投资额度的限制,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和资金流动管制。QFII投资主体的增加为台湾股市注入了新鲜血液,而对QFII资金方面的限制,即投资额、持股比例、资金管制是决定外资进入的最重要因素。
投资主体增加为股市注入新血液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309/images/f2-2.jpg(转整理)" TITLE="台湾QFII风浪
随着台湾股市的逐步开放,三大法人股东即外资、国内投信、证券自营商逐步崛起并主导股市,而其中外资又主导其它法人的动向,QFII在台湾股市中逐年增加。虽然截至2002年底,QFII占市场总交易额还不到10%(如图2),散户仍居多数,但QFII对台湾股市树立以基本面为主导的理性价值投资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QFII的投资决策行为对散户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台湾QFII的编号是99,99买入的股票常常被追捧,产生明星效应和示范效应。
但在QFII推出初期,由于对QFII资格要求比较严格,外资进入的意愿并不强,1991年仅19家获得批准,台湾股市并没有走出波澜壮阔的行情。
1991年1月2日QFII推出时,股市短期从3377.06点反弹至当年5月9日的6305.22点,涨幅达87%,但其后即下跌至1993年1月6日的最低点3188.44,跌幅达50%。股市整体稳中有降(如图1)。
1993年起,QFII资格逐步放宽,投资主体不断增加。如表1,1993年增加了国际券商和本土券商在海外转投资的子公司,当年有58家QFII获批。1995年,增加了本土证券信托在海外转投资的基金管理子公司、本土券商直接投资或再转投资的海外证券子公司以及其他投资机构,包括外国政府投资机构和成立满两年的退休基金,1995年QFII获得批准家数达到106家。1996年,QFII投资主体再次增加了共同基金、单位信托和投资信托;此外,台湾还放开了海外一般法人和个人投资者(GFII)投资证券市场的限制。2001年,又增加了其他专业投资机构,包括共同基金、信托公司等。截至2002年底,达656家境外投资机构,汇入资金累计360亿美元,如图3。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309/images/f2-3.jpg(转整理)" TITLE="台湾QFII风浪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309/images/f2-4.jpg(转整理)" TITLE="台湾QFII风浪
投资额度放宽为外资“开闸”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309/images/f2-5.jpg(转整理)" TITLE="台湾QFII风浪
在1991年QFII刚推出时,对投资额度限制较严:总投资上限为25亿美元,单个QFII的投资额度为500万-5000万美元。1993年8月投资总额上调至50亿美元,1994年4月投资总额上调至75亿美元。如图1,股市随之上涨。
而对单个QFII投资额度限制的放宽对QFII的影响更甚,为台湾股市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如表2所示,1993年1月单个QFII投资额度上升至1亿美元;1993年11月上升至2亿美元,短期内股市涨幅达53%;1996年3月取消了最低投资额度限制;1996年12月投资额度上限上升至6亿美元,台湾股市走出一轮大牛市行情;2001年11月调高至30亿美元。
每一次投资额度放宽都带动了股市上扬。台湾学者陈一如和谢秀津所作的研究表明,外资大额超买信息是主导台湾股市产生结构性变动的关键因素。自1999年外资限制条件大幅放宽后,外资每年买超金额最少1000亿元台币,最高达3334亿元台币。截至2000年1月底,QFII总持股累计已超过400亿美元(8882亿台币),占台股总市值近两成。而本土投信累积10年,股票型基金规模加起来不过2000多亿元台币,自营商更少。外资一年的买超金额,有时甚至超过投信及自营商的总金额。
持股比例放宽,理性投资理念彰显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309/images/f2-6.jpg(转整理)" TITLE="台湾QFII风浪
1995年9月,单个QFII持股比例上调至7.5%,总持股比例调至15%;1996年11月,单个QFII持股比例上调至10%,总持股比例调至25%。这两年间股市大幅上扬。台湾学者林珈汶的研究将取样时间扩大为1993年11月至1997年2月,结果也表明外资持股比例的变动在当期及短期对个股报酬率有显著影响。到1999年3月,单个QFII持股比例和总持股比例均调至50%,外资可绝对控股上市公司;2000年12月,除特殊产业外,解除了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如表3。
随着QFII持股比例的增加以及成交金额的扩大,QFII对台湾股市的影响与日俱增。QFII买卖超与台湾股价指数大抵上呈正向关系,并具领先指标作用,外资成为台湾股市首席要角。2002年1月,外资持股比率超过总股本一成以上的个股高达50家,其中有一半为持股两成以上。
放宽资金管制,外资大幅加码台股
对资金管制即资金汇入汇出的限制也是影响外资的重要因素。如图1,在1991年11月1日,将本金汇入期限由原3个月改为6个月之后,股市当即反弹,至1992年1月30日,涨幅约25%;而在1995年2月8日将本金汇入期限从原6个月改为4个月后,股市随之下调;至1995年8月将本金汇入期限重新改为6个月,1996年1月13日,取消汇出时间限制,股市才走出低谷。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309/images/f2-7.jpg(转整理)" TITLE="台湾QFII风浪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309/images/f2-8.jpg(转整理)" TITLE="台湾QFII风浪
MSCI指数趁势加入台股联通了国际股市
1995年至1996年台湾股市对于国际投资者而言,仍是孤立的市场,风险无法对冲。直至1996年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宣布自9月2日起将部分台股按其市值的50%权重纳入新兴自由市场指数,为QFII放心大胆进入台湾股市创造了契机。事实证明台湾股市1996年的牛市行情,大摩指数功不可没。
外资通常以MSCI为比较基准,且选股标的大都依MSCI所纳入的股票为主。由于MSCI所纳个股皆是权值大、形象良好、具代表性的全球知名企业,对台湾股市树立理性价值投资理念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随着台湾对QFII的进一步放宽,MSCI于1999年8月12日将台股占MSCI的采样权指上调至100%,同年11月23日再次宣布分三阶段调高权指比重,股市随即反弹至1991年以来新高,涨幅达27%。MSCI又于2000年5月31日将台股采样权指由50%调高至65%,同年11月31日调高至80%。
台湾QFII投资思路
行业配置思路。QFII主要投资台湾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优势产业及第三产业,其中尤偏爱电子类行业公司。电子类上市公司是新兴的优势产业,具较大的行业成长性,该产业也是支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主体力量。90年代中期,外资大量介入电子科技股,在该产业上获利颇丰。
如图4,截至2002年10月9日,QFII持股超过5%的公司共计104家,其中电子行业有48家。外资持有第2、3位的是纺织和塑胶,分别为10家、8家,两个行业均为台湾的传统优势行业。金融保险、运输、观光等属增长较好的第三产业,也受到外资一定程度的关注。
实际上,从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台湾股市的所有行业中也只有电子类行业是赚钱的,电子类行业指数累计上涨84.2%,而且在电子类行业中仅电子子行业和汽车子行业是赚钱的,分别累计上涨21%和64.5%。如图5。
重仓股选择思路。QFII重仓的股票一般都是行业“龙头”。这些公司在台湾甚至全球都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且业绩表现极佳(如表5)。对市场炒作的一些概念股、题材股,QFII总体上参与性不强,这与QFII强调中长线投资的理念相吻合。
此外,QFII对公司透明度要求高。如QFII重仓持股“台湾积电”,除看中其名芯片代工规模世界第一外,其董事长张忠谋透明化的经营理念也是重要原因。另一典型案例是“联华电子”,据《今周刊》社长谢金河回忆,从前外资很少买“联华电子”,因为该公司之前从不对外资举行法人说明会,后来在外资的要求下,董事长曹兴诚在“联华电子”五合一后,挖来前华宝证券刘启东担任公关部副总经理,定期向外资说明公司状况,自此外资持股比率才节节升高。至2000年底外资持股达24.54%,2001年上升至30.55%,2002年再增持至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