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标签:
南京城市发展史上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东晋南朝时期是第一个阶段 |
分类: 文辛随笔 |
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刘福新
相传春秋末年,吴国曾经在南京一带筑过“冶城”,作为冶炼铸造的场所,故址在今水西门朝天宫一带。战国初年,越王勾践攻灭吴国,命范蠡在秦淮河畔筑城,周二里,名“越城”,亦称“范蠡城”,故址在今中华门外长干桥南。
后来,楚国灭了越国,又依石头山筑城,名曰“金陵”。这便是南京的别名“金陵”的最早来源。
但以上历史阶段的南京还仅仅是个雏形,南京历史发展史上有三个重要阶段,读者请莫急,且让我慢慢道来——
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
(我的窝得文件夹不能打序号)
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南京,可以称为“六朝古都”。
是哪六朝呢?三国时期的吴国、三国和晋朝(西晋)之后的东晋、南朝的宋、南朝的齐、南朝的粱、南朝的陈,我说的已经很具体了。这六个朝代史称“六朝”,它们都是建都南京。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迁居“秣陵”(当时的南京称秣陵),次年(公元212年)筑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同时改秣陵为“建业”。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迁都武昌。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这是孙权的年号),孙权正式称帝,都建业。也就是说,孙权曾迁都武昌,后来又迁回了建业。
吴末帝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吴末帝孙皓又迁到武昌。江东大族借口一首童谣强烈反对迁都武昌,童谣是这样说的:“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孙皓不得已,于宝鼎元年(公元266年)仍回建业。
晋太康元年(公元(公元280年),晋武帝大举征吴,有诗曰:“王濬(音jùn,俊)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吴国灭亡,孙吴在此建都共计五十年。
孙吴建业在今南京市内,宫城位于北部。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建业为“建邺”,以后的晋末帝又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再改名“建康”。西晋短暂统一,北方又陷于分裂。
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建立偏安政权,此后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中间只有梁元帝都江陵三年,待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这里建都总共二百六十九年。
东晋、南朝的建康,基本上沿袭了东吴的基础。城郭有三重,最外边是篱笆编的门,称“篱门”,相当于中原地区城市的外郭,富有江南的特点。
齐朝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始改为城垣。
东晋南朝时期,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我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就有不少描述。那时的宫城称作“建康宫”,又大小殿宇三千五百多间,正殿叫“太极殿”,都城和宫城亦称“台城”。
宫城南正门称“大司马门”,南至宣阳门二里,宣阳门至朱雀门五里,为“御道”。朱雀门,三国吴叫大航门,门南淮水上有朱雀桥,一名大航桥,吴称大吴桥,东晋之后成为“浮桥”,淮水上共有二十四座浮桥。
朱雀桥及附近乌衣巷一带是贵族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家族和指挥淝水之战有功的谢安家族,都居于此地。
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指的这个地方。
那个时期,都城东南有“东府城”,是宰相的公署,西南有“西州城”,是“扬州刺史”的治所。请读者注意,东晋南朝时期的扬州刺史治所在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与今天的扬州没有丝毫关系。
北郊的幕府山有“白下垒”,为江防要塞,故而南京又别称“白下”。
另外,东南淮水南岸有吴“丹阳郡故城”,再加上西边的“石头城”,组成了以“建康城”为中心的城市群。
应该说,梁朝是城市发展的鼎盛时期,周围皆达四十里,东至倪塘(今方山北),南至石子岗(今雨花台),西至石头城,北过蒋山,成为二十八万户,约合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那个时期的城市人口就过了百万,何其了得!
2024年9月19日子时完稿
2024年9月20日上午发文
——未完待续
这幅图片中有南朝的粱的诸多历史故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