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混乱的灵宝城,旅游受阻的函谷关(“河南旅程”之二)

标签:
灵宝交通混乱寻不到去函谷关的车一个河南青年一个司机旅游 |
分类: 旅迹苔痕 |
上一集我曾写道:“对河南省最深刻的印象就两个字,一个字是‘脏’,另一个字是‘乱’。这个问题,我以前的博文里已经披露过,我今后的文章还要继续叙述的。”
这一集就说说“乱”,此文不仅是指交通的乱,还有风俗人情的乱。
这是发生在2018年9月29日上午的事情。
与陕西人绝然不同的是,陕西人“热情过度”,你不用开口,他们(她们)就问你;一进河南境内,你想问路,不是闪烁其词,就是一脸冷霜,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我不得不频频打开手机“寻找去函谷关的车次”,搜不到。
在桃林街,问一中年女人,说是“坐5路车”到火车站,再从火车站乘坐去函谷关的车。
我在灵宝城里左冲右突,怎么也寻不到去函谷关的车次,徒步行进,不止十五里。好不容易打听到,现在去函谷关改为1路车,可找到了1路停车点,却总不见车来。
询问一老头,老头对我说:“我看到1路车从那条街道拐弯呢,你过去看看吧。”他指的地方是东边,其实应朝北走。这老头虽是灵宝城的好人,但也闪烁其词,一脸冷气。
有一中年男子告诉我,原先的1路车不跑了,走别的路线了,就在6路车等。可6路车司机冷冷对我说“不去函谷关,快下去!”
总算打听到1路车的踪迹了。心里轻松了许多。
朝北拐弯的地方有一早餐店,不走了,吃饭吧。唯一令我温馨的一点,河南省境内的饭便宜——不是一般的便宜。
一边吃早餐,一边梳理着与河南人接触的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住的宿舍楼(1985年建造的老二中一号楼)对面,就有一位职工的媳妇是河南人,给大家的印象是:与人交往,不说实话,不诚实不厚道。
2017年春天,安徽旅游,车上一河南青年谈起河南风俗,有一段叙述很精彩,他说:“河南省人口最密集,人口最多,资源又少,一家人瞪着眼攥着拳,看着那一碗饭,没心眼的没力气的就得挨饿……”这个河南省青年是搞推销的,能说会道,看到我也不是一般乘客,觉得寻到“知己”了,一谈就是半个小时,长途大巴里的乘客都显示出厌恶的脸色,我好心好意与河南青年说:“咱们说话声腔高,可能影响人家了,咱小声点儿。”按说,我这提示是好意,可招来的是河南青年人的“损招”。什么“损招”呢,“损招”就是“阴招”,“阴招”大家都明白,不与人明着来,使个阴招对付你!车后就四个座,他将胖胖的脊背压了我身上,大约十几分钟,我起身到车前边老伴那儿了,我宁愿站着。老伴问我怎么了?我说“后边的河南青年故意用胖身子压我……”
还接触了许多河南省的人,总结了一下,得出结论:河南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气候——思想意识有问题!思想意识不同于其它,那是“骨子里的脓包坏水”。
早饭后,在“临时改道的1路车停车点”候车,路经灵宝实验高中,车里一好心的先生告诉我:“坐到终点站,再坐另一路1路车。”
到了终点站,磨了不少嘴皮子,才给司机拍了个照。我想,这儿的司机师傅怎么心理也如此阴暗?
又是等车,等的是另一个1路车。闲得无聊,拍地瓜叶上的蝴蝶。蝴蝶没看出有什么“思想意识问题”。
与一果摊青年聊天,这个小青年还不错,说是“来了2路车也可以坐。”
来了2路车,我赶紧地跑着去拿大包,刚进车,气尚未定,司机朝我吼“拿钱!”我还没掏出钱,又一声吼:“3元!”我之所以用“吼”来描写,绝不是夸张,是真实的反映。
下了2路车,是在一条马路上,前不靠村后不靠店,过来一个骑摩托的女人,与同车(一块儿下的车)青年商议:“我带你进景区,你给我80元。你省钱了,从后边进去,不用打票。”
这女人怎么不搭讪我呢,一定看我年龄老了,是免费参观。
这是我投宿的那条街,基本是旅馆。
总算打听到1路车的踪迹了。心里轻松了许多。
来了2路车,我赶紧地跑着去拿大包,刚进车,气尚未定,司机朝我吼“拿钱!”我还没掏出钱,又一声吼:“3元!”我之所以用“吼”来描写,绝不是夸张,是真实的反映。
这女人怎么不搭讪我呢,一定看我年龄老了,是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