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潼关到河南灵宝(“河南旅程”之一)

标签:
从潼关到灵宝我重视这类形式文章陕豫两省的比较下榻喜客来旅馆旅游 |
此篇博文的图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陕西省潼关的,后半部分是河南省灵宝的。我的旅游文章,如“从XX到XX”这样的题目格式,早已定型。凡属此类博文,我都是非常认真的。一来,途中的景物,包括地势、地貌、植被、城镇、建筑等等,是能够反映一个省份一个城市一个村镇的经济状况、社会治安、文化厚薄、民俗优劣的。可能许多人对这方面不以为然,但对我来说,因经常在外旅游,逐步地具备了一双比较锐利的眼睛,这是不断历练的结晶。
从潼关到灵宝,路程并不怎么长,但一进入河南省,立即给我一种“突然迷茫”的感觉,河南省的经济从街道卫生就可以看出来。这种落差之大,也让我暗暗吃惊!本来嘛,河南是“中州”,历史上所居的地位没有哪个省可以匹敌,即使陕西省也仅仅用个词汇“难分高下”而已。对河南省最深刻的印象就两个字,一个字是“脏”,另一个字是“乱”。这个问题,我以前的博文里已经披露过,我今后的文章还要继续叙述的。
说罢两省总印象,我想叙述一下“从潼关到灵宝”的大致经过:
在潼关“红军酒楼”刚吃完饭,公交车就来了。车开到一个十字路口,司机师傅让我下车,说是在这儿等车。我望着路边高高的指示牌,有去三门峡、函谷关方向的车,这一路车朝东;也有去山西方向的车,这路车是朝北。猛然里看到了“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各式各样的车辆非常繁忙,几乎是“车头叼着尾巴”行驶的,而朝着河南方向的公路几乎没有车辆,这让我大惑不解。
既然说到了风陵渡,我还想插几句:我与老伴在山西旅游的时候,在运城,在永济,查地图,离着潼关非常近非常近,我那时就想在风陵渡过黄河看看潼关,可老伴想家了,一直催我回山东……这一次,是独旅,本来是想看看风陵渡黄河大桥和渡口风景的,又怕到不了灵宝,只好作罢。
等长途车等得心里发毛,过来了一辆出租车,一位等车的妇女招呼我过去。我问驾车的小伙子多少钱?他答:“看着给。”上车的妇女给司机3元,我给了司机5元。
青年司机告诉我:“这条路限高,所以车辆很少。”其实,不仅是“限高”,还人为地制造了不少“路障”。这些路障方式是路中间挖深沟,挖出的土堆积在公路中央,车辆当然不能通行。我非常奇怪,好好的公路堵起来干嘛呢?青年司机不愧是当地人,车子不断地绕开深沟和土堆,安全地将我送到了豫灵镇。
刚下了出租车,开往灵宝的大巴车就过来了,我暗喜,还算顺利。车费12元,很便宜。
抵达灵宝之后,上了一辆公交车,咨询驾车师傅哪儿有比较便宜的旅馆,师傅态度不错,“过几站,我就告诉你,下车后过马路直走,有条街都是开旅馆的,很便宜……”
按司机师傅所说路线,很快滴寻到了那条街道,路口很好记,有个牌子很耀眼,写着“收金银渣”。选中了一家旅馆,名字是“喜客来旅馆”,住宿费50元。办完手续后,一老太太听说我是山东人(我与老板娘对话,她听到的),自报信息,说她是山东曲阜人,这是她女儿家。老板娘补充说:“我姓鲁(父姓),就是鲁国的鲁。我母亲姊妹七八个,就她自己在这儿。”从这句不太连贯的话里,我分析出:女店主的父亲姓鲁,是山东曲阜人,不知何年何月因何事到河南灵宝工作了居住了,而她的母亲当然也是山东曲阜人,是跟着姓鲁的丈夫到了灵宝的。其母八十多岁高龄,当然思念同胞姐妹,一旦听到山东口音,就当成自己娘家人了……这样的旅店我住着格外放心。
2019年3月1日下午发稿
这是红军酒楼斜对面的停车点,我从这儿上公交车。
按司机师傅所说路线,很快滴寻到了那条街道,路口很好记,有个牌子很耀眼,写着“收金银渣”。选中了一家旅馆,名字是“喜客来旅馆”,住宿费50元。
查历史:唐武德元年(618年),凤林郡更名鼎州(以阌乡之黄帝铸鼎原名之),移治阌乡。贞观八年(634年),虢州由卢氏移治弘农,更名虢郡,废鼎州。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虢州,领弘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6县。同年因于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得“灵符”,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属陕州。
附资料一:豫灵镇
豫灵镇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地处豫、秦、晋三省之交的省际边缘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境内探明金、银、铜、铅、铁等有色金属31种,有亚武山、杨公祠等旅游景点。 2008年,全镇国土面积183.6平方公里。豫灵镇辖22个行政村,248个村民组。全镇常住人口10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6.08万人。
历史沿革:
豫灵镇原名阕底乡(阕乡县故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及阌乡郡,置虢州(治所在卢氏)。 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湖城县为阌乡县。 义宁元年(617年)复置湖城县,仍存阌乡县(豫灵),属河南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凤林郡更名鼎州(以阌乡之黄帝铸鼎原名之),移治阌乡。
宋、辽、金时期,阌乡属陕州。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湖城入阌乡(县治在今阌底镇)。
明时,阌乡属河南府,继改属陕州。阌乡县治移至唐湖城旧址。
清代,灵宝、阌乡属陕州。
中华民国,阌乡初年属河南省豫西道。二十二年(1933年),阌乡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宝、阌乡初属陕州专区。
1952年4月,阌乡属洛阳专区。
1954年6月,灵宝、阌乡合县,治所在灵宝旧城。
1958年,阌乡地建文底公社。1983年,改乡。
1987年,更建豫灵镇。
1996-2006年,豫灵镇隶属灵宝市。
附资料二:灵宝市
灵宝简介:
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南依秦岭,北濒黄河。辖10镇5乡,440个行政村,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51万(2017年),其中:耕地面积84.7万亩,非农业人口11万。被誉为“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旅游观光胜地”。
灵宝市地处黄河中游,是人类最早活动和发祥地之一。且位于古代长安、洛阳两大古都之间,古墓葬、古遗址遗存丰富。解放后,相继出土了两万多件珍贵文物,有近百件文物属全国罕见。
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县(市)。
历史沿革:
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属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位居豫秦晋三省交界的枢纽地带。境内的函谷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古代通洛阳、达长安、连京都、接帝畿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灵宝虞夏时属豫州,商为桃林,周名桃林塞,置函谷关。春秋初属虢,关西属秦。晋灭虢,函谷关东属晋。
秦置桃林县,属三川郡。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关迁新安县,同年在函谷关故关置弘农县(以弘农涧水得名)。
西汉元鼎四年置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洛等十一县。同年在湖关地置胡县。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改名湖县,属京兆尹。新莽改弘农郡为右队,领弘农县。后汉复弘农郡。建武二年(26年)划丹水、析属南阳郡。
建武十五年(39年)划商、上洛属京兆尹,增湖县、华阴两县。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湖县、华阴9县,后改为恒农郡、恒农县。
三国时属魏,仍名恒农郡、恒农县,领县仍旧。
晋复名弘农,属司州,领弘农、陕、渑池、宜阳、湖县、华阴6县。
南北朝时期灵宝地区辖四郡:西恒农郡、朱阳郡、石城郡、阌乡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及阌乡郡,置虢州(治所在卢氏)。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湖城县为阌乡县,同年复置桃林县,均属河南郡。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弘农郡,移治所于鸿胪川(虢略镇)。领弘农、长泉、卢氏、朱阳四县。义宁元年(617年)复置湖城县,仍存阌乡县,属河南郡。同年弘农郡更名凤林郡,领弘农、阌乡、湖城3县,属豫州。此时灵宝地区有弘农、朱阳、邑阳、桃林、阌乡、湖城、玉城(义宁元年置)7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凤林郡更名鼎州(以阌乡之黄帝铸鼎原名之),移治阌乡。贞观八年(634年),虢州由卢氏移治弘农,更名虢郡,废鼎州。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虢州,领弘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6县。同年因于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得“灵符”,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属陕州。
五代属后唐保义军,仍名虢州,领县仍旧。
宋、辽、金仍名虢州,领虢略、朱阳、卢氏、栾川4县,属陕西路。此时省玉城入虢略,灵宝、阌乡、湖城3县属陕州。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省湖城入阌乡(县治在今阌底镇)。至元三年(1266年)省灵宝入陕县。至元八年(1271年)复置灵宝属陕州。至元十年(1273年)灵宝地域有灵、阌两县,属河南路陕州。
明代,灵宝、阌乡属河南府,继改属陕州。阌乡县治移至唐湖城旧址。清,灵宝、阌乡属陕州。
中华民国初年属河南省豫西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宝、阌乡初属陕州专区。
1952年4月,陕州专区撤销后属洛阳专区。
1954年6月,灵宝、阌乡合县,仍名灵宝县,治所在灵宝旧城。
1959年移治虢略镇。1986年2月撤销洛阳专区,三门峡市升格为地级市,灵宝县属三门峡管辖。
1993年5月,灵宝撤县设市。
地理位置: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南依小秦岭、崤山,同陕西省洛南县,河南省卢氏县、洛宁县接壤;北临黄河与山西省芮城县、平陆县隔河相望;东与河南省陕县毗连;西与陕西省潼关县为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1′18″~111°11′35″和北纬34°07′10″~34°44′21″之间。
语言:
灵宝语言属现代汉语北方语区的中原官话。与普通话相比,差异主要表现在多阴平声调,四声阴阳相错不够分明。即便生活在同一境内,东西南北的语调也有很大差异。基本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原阌乡县所辖乡镇,其特点与陕西省相近;一类是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分别与卢氏县和三门峡市类似;一类是市区周边乡镇。在方言上,别具一格。妯娌叫先后,父亲叫爹或大,母亲叫娘,连襟叫担子,受苦叫受症,天不怕、地不怕叫“二百五”,疲倦打盹叫迷瞪,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