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白鹿洞书院[二](江西之旅第十四篇)

标签:
瞻仰白鹿洞书院之二楹联眼花缭乱懂楹联的博客好友对老友念念不忘情感 |
进了白鹿洞书院,不用看别的,就看匾额和楹联吧,真让人眼花缭乱。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真是名副其实!
我一丝不苟地翻拍了许多图片,大家一看就知道吾言不虚。
昨天深夜,带着350度的老花镜,细心地处理了图片(“PS”),累得眼疼。我不知道这些图片有几个网友喜欢,有几个网友会看一眼?我只知道我的新浪博客好友里有几位先生和女士起码是赞叹我的良苦用心的——
譬如我那位在寒亭文化馆任职的小老弟“齐东野”(崔永胜)是专钻古文的。
譬如我那位本家老弟刘其安,也是精通古文的。
譬如我的老友老兄台文翁是国学底子厚重的。
譬如曾见过面的好友成都陈启贤教授(评论栏发帖“静定似梦”),不仅通晓诗律,还是书法大家。
譬如会晤过的赣州好友振文(本名陈淦诚,评论栏发帖“建春涌金-igb”,)是写近体诗词的,当然熟悉楹联。
譬如赋诗填词都达到较高水准的“木石前盟”(评论帖子昵称“杜撰芙蓉诔”),楹联一类必然是很熟悉的了
在德州文化部门任职的昌乐老乡昌乐阎(闫继国)、在兖州铁道部门任职的昌乐老乡我爱长沙水(张西彪),都是写博的高手,古文底子不容忽视。还有个一直支持和关爱着敝博的昌乐老乡,他的网名“洛国家声”,在青岛从事翻译工作,我猜想是在纪念他的原籍吧?从他的博文里,我知道了他的原籍有二,较近是河南,较远是安徽。这位徽州程氏的后裔,给我的感觉是热情大方,肯于钻研,爱好典故,对于楹联当有研究。
写近体诗闻名新浪网的老友闻斌、中年朋友杨寂、本县出过诗集在畜牧局工作的虎皮兰居士(李庆林)、原籍安丘在昌乐银行任职的万马后人(刘向阳),他们国学水平很高,我是佩服的。
新浪博客有一位善思考的大家,他的网名叫“汉家月明”,不仅博文写得好,即便是跟帖也是与众不同的。
与我互动比较多的文学大家,我打心里佩服,譬如榕树下老友作家鸿鹄在天、教授羊行歧路、教授蓝建田。我的新浪博客挚友巴蜀山野、淡泊人生、肖像、卜祥山、影像临沂李士男、胡杨980、五方元音、鱼之乐、水清木华语文网,对于古文都很热爱,想必对于匾额和楹联也是颇有研究的。
有个与本人来往频繁的新浪好友,网名很有特色,是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的“泾渭分明人”。他是陕西人,不遗余力地介绍故乡陕西的文化古迹,似此执著,对于楹联当然熟悉。
山高林密、红色记忆、老兵胆子不论是散文还是诗歌,都是蛮有水平的,对于匾额和楹联的解读我想也是如此吧。
我还发现新浪网有个专用“赋”的形式写博的高手,他的网名叫“春波--冯”,对于匾额和楹联一定是轻车熟路。
我还要说的是,有几位新浪好友中的女士对新浪网有一定影响,或者说影响很大,有一位重量级的散文大家,她的网名是“锦瑟黎燕” ,还有几位女士功夫好生了得,譬如诗词作品(出过多部诗集)颇丰的“平常心”,对文学孜孜以求的“天然岁月” 和“寂寞的心”。
我对这些博客好友(或“关注者”)都是佩服的。今天趁着发这篇博文的机会表达我的爱慕和期盼。
当然还有许多……
我所经历的新浪网,高手如林,焉能几分钟都想得出来?我的新浪博客好友,有几位是我一直倾心向慕的,可惜都停博了。
人越老越怀旧,迄今仍然念念不忘“浪漫心旅w”(山西人)、紫荆之挚(河北人)、人间四月天(安徽人)、蓝天白云(江西人)、杨忆军(浙江人)、四不像(湖南人)、阳春白雪(北京人)、生怕见花开花落(北京人)、黄云峰(江苏人)、飞歌(江苏人)、晓风残月(四川人)。一想起这些老朋友停博,心里格外惆怅……
刚刚看到榕树下老友邬海波还在新浪博客里行走,不由得转忧为喜。
这一篇主要是写白鹿洞书院楹联的,不知不觉地牵涉到了我的新浪博客好友(注意:不包括“新浪微博”)……
这篇博文图片92幅,真正体现了我对白鹿洞书院的敬仰,也反映了我对传统文化的一片真诚,当然也涵盖着我对所有读者的企盼……
 瞻仰白鹿洞书院[二](江西之旅第十四篇)](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此联为明代林俊题书院大门,今人夏桐郁补书嵌于报功祠前厢房,上下联“千里”“四围”原作“千古”“四周”。
此联为明代高贲亨撰,今人李铎补书嵌于朱子祠。
诗写梅花月
茶烹谷雨香
诏有格言,求真才于正学;
教无异术,体至理于常行。
古往今来,先圣后贤同脉络;
天高地下,四时百物共流行。
德冠生民,溯地劈天开,威尊守望;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此联为明代周相题书院礼圣殿,今人石如灿补书,但上下联均删去后七字。
 瞻仰白鹿洞书院[二](江西之旅第十四篇)](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宋徽宗曾尊崇孔子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南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赴浙东提举后,以钱三十万嘱从守钱闻诗修建礼圣殿。淳熙十年(1183)朱端章知南康军,动工兴建。元末被毁。明正统三年(1438)南康知府翟溥福兴建,易名大成殿。明弘治十一年(1488)提学佥事苏葵等重建。清顺治三年(1646)兴复白鹿洞书院,顺治五年(1648)重修白鹿洞书院,礼圣殿亦得到重修。顺治十四年(1657)江西巡抚蔡士英再次修复。康熙五十二年(1713)提学又重建。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也就是对历代的儒家圣人施之以礼的地方。所谓“礼”,是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论语·为政》有所谓“齐之以礼”。朱熹认为:“礼,谓制度品节也。”
附资料二:关于礼圣殿楹联
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朱熹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结庐人境;
——黄遵宪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道迷前圣院;
——朱熹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无丝竹之乱耳;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日月两轮天地眼;
——朱熹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泉清可饮我欲隐;
泻石清泉堪一饮;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泉石可人,烟霞友我;
青山傍屋,绿树盈门。
云树千山,风泉万壑;
洞门一扇,石屋半重。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
峰泉交映,知仁独得之天。
——朱熹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谁课汝功,莫错过晨钟暮鼓;
欲知吾教,须领略秋月春花。
——李锦焕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德冠生民,溯地劈天开,成尊守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书院中你讲一场,我讲一场,众言淆乱;
庐山上释家几处,道家几处,二氏逃归。
——周相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庐山上释家几处,道家几处,二氏逃归斯受之,宗门大启;
书院中你讲一场,我讲一场,众言淆乱折诸圣,庙貌赫临。
——周相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