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雁门关走笔(下集)

(2016-11-29 10:38:31)
标签:

雁门关下集

关署里正在唱戏

演兵场唱大戏

宁边楼与镇边祠

杂谈

分类: 旅迹苔痕
雁门关走笔(下集)
                     
                        雁门关走笔(下集)

                           ——我的山西之旅第五十三集

                                 刘福新

我到雁门关的那天下午,原来的演武场上正在演出杨家将,我与老伴怕出租车司机着急,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
《山海经》云:“雁门,飞雁出于其门。”意思是说,两边的山太高了,大雁只能从中间的关口地带飞越。这恐怕就有些离谱了。大雁连喜马拉雅山都能飞过,这里的山再高又岂会在话下?其实,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雁门关才是他们进入中原的不二选择。只有突破了这道关隘,他们才能长驱直入中原王朝的心脏地带;只要突破了这道关隘,即使没有成为中原内地的主人,也能劫掠或敲诈到许多财物满载而归。这样的路径,直到明朝末年还屡试不爽、沿用不绝。正因为这样,雁门关就成了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咽喉要塞,雁门关的历史,也几乎成了一部绵延不断的战争史。汉击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剌,自有雁门关以来,发生在这里的战事竟然达到了1700次之多。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李牧、李广、薛仁贵、杨家将、陆亨等等名将,他们早已是家喻户晓、彪炳青史。在小说《天龙八部》中,金庸老先生把乔峰的自杀情节放在了雁门关。或许在他看来,只有这里才配得上主人公勇武刚烈的性格吧!
据说,原有的关城早已倾颓倒塌,整个雁门关一直是破败不堪,如今的关署、总兵营、演兵场、雁月楼、城角楼等等都是重修过的。这不过是画蛇添足而已。相对于三千年的波诡云谲,相对于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一个断砖碎瓦的雁门关,可能比一个修旧如新的雁门关更给人一种历史的真实之感。
雁门关一直由评书艺人口述着或由文字书写着著名北方军事家族杨家将的故事。这些故事充分印证着中原汉人与北国少数民族的频频争战,用血泊和泪水书写着英雄豪杰的悲壮与凄婉。又用现实和未来,洗刷尽记忆中的一切伤痛。而今,尽管没有了猎火狼烟,没有了浴血杀伐,虽然雁门关远离辉煌,饱经风霜,走向衰落并日益残破,但雁门关经过现代的修复依然主体结构架完整,对峙的堞楼、相望的烽火台和两侧蜿蜒高耸的长城,仍可以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军事防卫体系,不失当年边防重镇壁垒森严的气势。不管是千百年来这座雄关以其伟岸的身躯铸就的钢铁屏障,阻挡着一切来犯之敌,还是当今人们重新修筑的这条穿越雁门关的千年古道,雁门关的历史并未因此而寂寞箫瑟,除了古时候它是一条狼烟滚滚的铁血战道,还是晋商汇通欧亚之路的国际通商口岸,一代代晋商跨过雁门关踏上了走西口的征程,打通了南起武夷山,北至恰克图,连通欧亚两大洲的国际商道,创造了举世为之震惊的财富神话。可以说,雁门关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矗立着一座中华民族在破关南下与越关反攻、开关互市与闭关自守、出关和亲人与入关朝圣的抑扬消长中,耸立起一座交融团结的大丰碑来。

关内关外,接待过多少匆匆过客?送往迎来过多少后人!牵系着多少中华儿女们的情感,在这座丰碑上,不但记载着民族间的战争,也记载着民族间的和亲,既铭刻着历史的经验,也留下了历史的教训。古往今来,雁门关就像一尊保护神,讲述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历程和腥风血雨的战争史,尽职尽责的守护着中原大地亿万人民的幸福家园。不仅对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文化、交通、商贸和民族交融等方面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更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今,那安静的墙砖以及关前那石刻的碑文,那生锈的战车以及散落在地的铁标铜柱,还有广武城下古战场上那隆起的墓群,就像尘封的往事已经成为一种记忆。但杨家将和那些守护边关历朝历代将士们的报国热忱,那种当国家需要的时候甘愿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作为历史的见证,将永久地存在并且值得后人们永远地敬仰着!



雁门关走笔(下集)         1、关署也就是官署。是镇守这儿的主将或元帅办公行使号令的场所。
 
 


雁门关走笔(下集)              2、大门口的对联都看不清楚了。

 



雁门关走笔(下集)               3

 



雁门关走笔(下集)               4、我想看关署的正堂,正好演戏。

 



雁门关走笔(下集)                5、



雁门关走笔(下集)                 6

 



雁门关走笔(下集)                    7

 



雁门关走笔(下集)                  8



雁门关走笔(下集)              9

 



雁门关走笔(下集)           10、据说,原有的关城早已倾颓倒塌,整个雁门关一直是破败不堪,如今的关署、总兵营、演兵场、雁月楼、城角楼等等都是重修过的。这不过是画蛇添足而已。相对于三千年的波诡云谲,相对于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一个断砖碎瓦的雁门关,可能比一个修旧如新的雁门关更给人一种历史的真实之感。

 



雁门关走笔(下集)         11

 



雁门关走笔(下集)                 12


 
雁门关走笔(下集)              13、宁边楼简介。宁边楼位于地利门上。地利门为关城西门,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额匾篆体书刻“地利”二字。此门坐向南北,城门建有宁边楼,二层歇山顶结构,所建门楼为杨六郎祠,两侧塑孟良、焦赞像,供设杨门郎铁刀一把,城楼上供设大炮两尊。
 


雁门关走笔(下集)                 14、地利门就在这个楼的下边。

 



雁门关走笔(下集)                  15



雁门关走笔(下集)           16、但见附近峰峦错耸,峭壁阴森,山中有路,盘旋幽曲而过,异常险要.现有关门三座,均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所建,万历年间,复筑城楼.不身临其境是不能体会到古人所云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的。


 

雁门关走笔(下集)                 17



雁门关走笔(下集)                 18

 



雁门关走笔(下集)                  19、

 



雁门关走笔(下集)         20、

 



雁门关走笔(下集)                21



 

雁门关走笔(下集)           22


雁门关走笔(下集)                   23

 



雁门关走笔(下集)                   24

 



雁门关走笔(下集)                    25



雁门关走笔(下集)            26、这一幅选为压题图片了。



雁门关走笔(下集)                  27

 



雁门关走笔(下集)              28

 



雁门关走笔(下集)                    29

 



雁门关走笔(下集)                    30



雁门关走笔(下集)                       31


            

雁门关走笔(下集)                  32



雁门关走笔(下集)                    33



雁门关走笔(下集)                   34



雁门关走笔(下集)                    35

 



雁门关走笔(下集)              36

 



雁门关走笔(下集)                  37



 

雁门关走笔(下集)                   38

 



雁门关走笔(下集)                  39

 



雁门关走笔(下集)                  40、镇边祠。

    镇边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公元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1856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虽为佛寺,但仍在过殿内塑李牧将军像,镇边寺遂成为以佛寺为主,兼祀李牧的复合建筑。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镇边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仅存地基。2009年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展览馆。

   

雁门关走笔(下集)               41、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一副,配设石狮一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

 

 
 


雁门关走笔(下集)                   42

 



雁门关走笔(下集)             43、我与老伴原路返回。出租车在小关外等着呢。途中,遇到刚来的旅客。

 



雁门关走笔(下集)                    44、一位女子正在拍照,我顺便拍了一幅。

 



雁门关走笔(下集)                    45

 



雁门关走笔(下集)                 46

 


下载两幅图片:

 



雁门关走笔(下集)                    1、2014年网上的镇边祠图片。


雁门关走笔(下集)               2、2014年网上的关帝庙图片。



 

附一:北宋著名军事家族杨家将成员
(转自百度网)

令公令婆

老令公杨业,原名杨重贵,后被北汉主赐名为刘继业,归宋后恢复原姓杨继业。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领八千火山军挂帅扫北,掌中一口九环金锋定宋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这杨继业每临阵前必举红令字旗为号,军中习称为“金刀令公杨无敌”。令公领兵直攻到辽国都城幽州,逼得辽主天庆梁王耶律尚纳降称臣,从此宋辽两国便以白沟为界南北分疆,暂止兵戈。杨继业因功授爵火山王,位列开国九王之一。一门妻子官封五侯,赐金水河畔清风无佞府,府门头造一座八宝重檐滴水天波楼,楼上供奉着当年太祖爷的玉带和御批金书铁券,铁券记杨门救驾有功,可免杨门子弟九死之罪;又在府前设石碑玉坊,着令满朝文武百官至此必须下马通过。从此天波杨府在东京汴梁城名重誉满。后被困两狼山。盼兵不到,率兵突围未果,至苏武庙李陵碑前,绝望与饥渴交加,碰碑而死。
老太君佘赛花,屡次出现在各评书中,寿约七十多岁。杨继业之妻。掌中一口九环泽州大花刀,这佘赛花每临阵前上阵必打白色令字军旗,又都称她为“金刀令婆佘太君”。追随丈夫为国征战几十年,其夫及七子二孙(二孙指杨宗英和杨宗勉)皆为国捐躯。太祖皇帝封太君为归命无佞侯、一品诰命夫人,位列五老阴侯之辅。御赐一根九龙监国锡杖,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宝杖龙头上镌刻着八个字是“虽无銮驾,如朕亲临”,平时只要手里有这根宝杖,见官大一级,甭管你是什么人、多大的官,都得跟前边这呵儿喽着。拿着这根宝杖,等于是先皇亲临,上殿不用给皇上施礼,下殿也不用辞王,只要拿宝杖点三点就得了。虽屡受奸臣排挤、打击,但当西夏入侵宋境之时,她深明大义,以百岁高龄亲自挂帅,以寡妇征西,体现杨家将忠烈报国的精神。

七郎八虎

杨家将的正史、戏曲与小说,分裂许多不同的版本,杨业七子的名字和结局都有不同。按照作品年份,人物由大到小的排列为:
宋史》:延朗(后改名延昭)、延浦、延训、延玉、延环、延贵、延彬。其中杨延昭最有名,杨延玉阵亡。
北宋志传》(《杨家将传》)和《飞龙全传》:渊平(延平)、延定、延辉、延朗、延德、延昭、延嗣。
杨家府演义》: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因犯武功郡王赵德昭之名讳,改名杨景)、延嗣。
晚清时,评书中称作七郎八虎:
大郎杨泰,字延平,善使一杆屈卢浑金枪;随太祖征讨南唐时立了头功,加封为忠孝侯、位列当朝八少阳侯、官拜代州节度使。娶妻花解语,次妻周云镜;因其与宋王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赵匡胤其弟,宋时第二位皇帝)相像,金沙滩双龙会代宋王而死。曾一箭射死天庆梁王(辽景宗)。
二郎杨永,字延定,善使一杆八宝赤金枪;随太君扫北,阵前曾连斩北国
十八员上将,后来加封为义勇侯、代州观察使,娶妻耿金花,次妻邹兰秀;双龙会代南清宫八王千岁而死。闯重围时,为保兄弟们闯出重围力举千斤顶,在没有还手之力时被辽兵乱剑砍死。
三郎杨勋,字延光,善使一杆透甲缕金枪;随太君扫北,在北辽阵前斩将夺旗,官封忠武将军、代州防御使,娶妻董月娥;金沙滩一战,被马踏入泥而死。
四郎杨贵,字延辉,善使一杆菊花点金枪;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娶妻孟金榜;金沙滩一战被俘,将杨姓拆木易,与铁镜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多有功勋,得以与家团圆,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五郎杨春,字延德,善使一杆独角皂金枪;瓦桥关前单人独骑踹辽营,生擒过辽国郡马耶律高,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娶妻马赛英;金沙滩
一战,受伤,后皈依佛门,五台山为僧,后为大破天门阵出山。
六郎杨景,字延昭,善使一杆素缨錾金枪;在铜台关追车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娶妻八贤王的御妹郡主柴美容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滩一战中返国之人,三关兵马大元帅。后病死于关外。
七郎杨希,字延嗣,善使一杆虎头乌金枪;在铜台关箭射辽将救驾,官封敏烈侯、殿前司东西招箭班指挥使,娶妻呼延赤金;幽州一战横勇无敌。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原名潘洪,字仁美,原字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后绑在百尺高杆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后六郎杨延昭将潘仁美在黑松林除掉。
八郎杨顺,字延顺,善使一杆荷包滚金枪,官封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娶妻蔡绣英;据《下河东》:八郎是令公后来收的螟蛉义子,乃是他王令公的遗腹子,本名王顺。当年老令公不肯归宋,河东刘王又受反间计挑拨,派兵围困应州。辽军乘机出兵征讨老令公,令公腹背受敌,是王锦冒死突围搬来呼延赞解围,后来重伤而死。令公收养小王顺,怕他长大后和全家人生分吃苦,故没有对他明说,就更名为杨顺,表字延顺,杨八郎小小年纪在头年里也被赐了个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金沙滩一战中,八郎被辽掳去,改名王司徒,娶妻青莲公主。

杨门女将

杨门女将查得共22人,包括佘赛花、大郎之妻花解语、周云镜、二郎之妻耿金花、邹兰秀、三郎之妻董月娥、四郎之妻孟金榜、铁镜公主、五郎之妻马赛英、六郎之妻柴郡主、王兰英、七郎之妻呼延赤金杜金娥、八郎之妻蔡绣英、耶律银娥、杨八姐杨延琪、杨九妹杨延瑛、烧火丫头杨排风、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英之妻姜翠苹、杨宗勉之妻焦月娘、穆桂英之女杨金花
花解语杨大郎正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张金定,花氏本征讨南唐时候著名五少阴将之一,素珠圣母之徒,太祖加封正一品夫人,乃是下一代杨门女将的头领,详见《赵太祖三下南唐》。后金沙滩、双龙会后,花解语出家离府,长儿媳之位继由周氏代理。故后来十二寡妇之中,已无花氏。
周云镜,杨大郎次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周氏为原北汉降将汾阳铁旗令公周审义之女,后为十二寡妇之首,家传铁旗藏刀法,随营征西,智慧机巧、指挥有方。
耿金花,杨二郎正妻,有书写二郎妻是李翠萍,为原北汉降将泽州花刀令公耿忠之女,人号“大刀耿二娘”。
邹兰秀,杨二郎次妻,为原北汉降将宪州花枪令公邹铜之女,人号“花枪邹二娘”,家传梨花枪法,后此枪法传杨门后人。
董月娥,杨三郎妻,有书称花谢玉朱月梅花似玉,为原北汉降将忻州铁弓令公董镇洪之女,人号“神射董三娘”。
孟金榜,杨四郎正妻,有书称林素梅云翠英罗氏女,为原北汉降将代州铜锤令公孟志远之女,人号“神力孟四娘”。
耶律金娥,杨四郎次妻,辽国萧太后次女铁镜公主,又称碧莲公主。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哉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但无计过关见母,愁闷非常。公主问明隐情,盗取令箭,使四郎趁夜混过关去与杨家团聚。子杨宗原。
马赛英,杨五郎妻,有书称罗赛英罗刹女,为原北汉降将石岭关长眉令公马信之女,善使九股练索。
柴美容,杨六郎正妻,有书称柴文意柴银屏、金花郡主、金花公主,为后周主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王兰英,杨六郎次妻,有书称玉林公主王怀女重阳女,善使双刀,人号“大刀王兰英”。
呼延赤金,杨七郎正妻,为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女。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姑姑。
杜金娥,杨七郎次妻,有书称作杜玉娥,七虎幽州一战时七郎出重围搬兵与其相遇,在杜家山结为夫妻。子杨宗英。十二寡妇中为此一人乃是天上荒星降世。向授九华仙人妙法,会灭兵接刃之术,武艺出众,使三口飞刀,百发百中,杨府内外皆尊之。
蔡绣英,杨八郎正妻,有书称周淑荣肖金蓉,为原北汉宰相蔡融之女,蔡融后投辽国,任南府宰相,佘太君破辽国四门铁旗阵时替八郎招收其女为儿媳,一同破阵。
耶律银娥,杨八郎次妻,辽国萧太后三女玉镜公主,又称青莲公主
杨琪杨八姐),字春花,使梨花嵌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铜锤班指挥使,铜锤程普;据《下南唐》程普乃南唐鲁国公程飞虎之子,即程咬金后人,程飞虎阵前丧命,托孤于高怀德,后为老令公收养于火塘寨。
杨瑛杨九妹),字秋菊,使朝阳灿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银戟班指挥使,银戟张文;据《下河东》张文为河东绛州银戟令公张公谨之孙、小奉先张达之子,自幼寄在杨家。
杨排风杨府烧火丫头,使一条烟火棒,后来杨门女将出征,都以其为先锋。杨排风自小无爹无娘投入天波府为仆,与杨七郎、杨八姐、杨九妹等小辈弟子一起长大,是以年纪不大,辈分却高,乃是杨家第二代子弟。曾随穆桂英一同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巾帼不让须眉。是杨门女将中数一数二的高手。
穆桂英,杨六郎长子杨宗保之妻,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於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领军寡妇西征,她五十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
姜翠苹,杨七郎子杨宗英之妻。杨宗英下山认祖归宗,通过他收降的辽邦女将。在天门阵中阵亡。
焦月娘,杨六郎次子杨宗勉之妻,杨六郎副将焦赞之女。
杨金花穆桂英之女,武艺高超,箭法更精。“杨文广时代”,在杨金花夺帅印时,由于误伤狄青之子,引起狄、杨结仇;后来两家共同为国平叛,虽说有些误会,内部化解了。

“后人”

杨志,《水浒传》梁山好汉,排名第十七,外号青面兽,为人光明磊落,惜时运不济被逼上梁山[1]  
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为岳飞破伪齐立下大功,大破金兀术于郾城下,史称“郾城大捷”。后为国尽忠,战死沙场。小说《说岳全传》说他是杨家将后人。
杨铁心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自称是杨家将之后,使得一手杨家枪。
杨康,金庸《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杨铁心之子。
杨过,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主人公,杨康之子,杨铁心之孙,神雕大侠,号西狂。





附二:历史资料《雁门关大捷为何注定杨家将悲剧结局?
(转帖自新浪网“文裁缝”博客)
文裁缝博客首页网址:http://blog.sina.com.cn/wenhuachuanche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