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台山黛螺顶(下)

(2016-11-08 16:49:34)
标签:

黛螺顶下集

五方文殊殿小朝台

黛螺顶与乾隆皇帝

我对佛教的看法

杂谈

分类: 旅迹苔痕


                        五台山黛螺顶(下)

                            ——我的山西之旅第二十六集

                                 刘福新

上一篇博文该说的都说了,这一篇正文不赘,若了解黛螺顶历史资料,可参考博文配图下边的注脚。


五台山黛螺顶(下)     1、写着“大螺顶”的建筑物实际上就是天王殿。这幅图片上集已发,因为无法解释天王殿,故而重发。
天王殿“一做二用”,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该寺的山门,故也称山门殿。该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塑有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有钟鼓。天王殿前门有联云:“登螺顶仰观天空眼界自阔,临宝地俯览台怀胸襟更宽。”



五台山黛螺顶(下)     1、下集主要是到达黛螺顶之后的寺院图片。这是正门南侧的入口。


五台山黛螺顶(下)           2


五台山黛螺顶(下)         3、
其实就是黛螺顶的正门(中轴线第一重大殿)。



五台山黛螺顶(下)          4、
后门联云:“证如来地合掌度生演大乘,现将军身持杵降魔护正法。”


五台山黛螺顶(下)          5、进入寺门,一座六角台基上为六角重檐攒尖顶的建筑映入眼帘,匾额上写着旃檀殿,此殿外观两层,二层匾额“调御大夫”,内为一室,周边有回廊,殿内供奉一尊站立的旃檀佛,手结说法印,这就是此寺别具一格的建筑。殿内供有佛祖,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结跏趺坐的式样,而是站立于佛坛上。因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故名旃檀佛。旃檀佛像是释迦牟尼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古印度优陀延王因思睹之苦,命人造的第一尊佛像。当时原始佛教有“佛身不量”等诸多禁忌,造像师不可直视佛祖绘像,只好请佛祖站在河边,利用倒映在水中的形象描绘,这样绘制的像,自然连水纹都画上去了,由于优陀延王用旃檀木雕的第一尊释迦牟尼像,就是按水中的影像雕造的,因此也叫“照佛”、旃檀佛像。诚为乾隆皇帝诗云:“至今旃檀像,曰就水中绘。”再后来,凡造有这种站姿态的释迦牟尼像,不管用什么材料制造,一律称之为旃檀佛。


五台山黛螺顶(下)             6、中轴线第二重大殿。


五台山黛螺顶(下)           7


五台山黛螺顶(下)           8


五台山黛螺顶(下)     
 9、旃檀殿后的五方文殊殿是黛螺顶的主殿。此殿面宽16.5米,进深11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无斗拱。大门两边有联云:

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螺顶,五尊金像龙吟虎啸坐青峰。
我此道场一万菩萨常围绕,愿尔贤哲五台圣境唯至诚。
殿内供奉着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铜像,高约2米,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五方文殊神态各异,金光夺目,庄严祥和,殿前左侧立有石碑,正面是乾隆十五年冬写的黛螺顶碑记,背面是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乾隆登黛螺顶御笔题诗: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阇黎疑未识真宗。



五台山黛螺顶(下)         10、
乾隆皇帝钟情于黛螺顶的自然风光,想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这样就省去了朝拜五个台顶的攀登之苦乃至风雨雪的阻挡。在乾隆四十六年( 1781) 春,乾隆把演教寺住持青云和尚叫到行宫,让他办这件事,5年后,他来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青云和尚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一殿。乾隆五十一年( 1786) 三月,乾隆来黛螺顶参拜了五方文殊,开始了五台山历史上的“小朝台”并留有诗一首,刻在黛螺顶五方文殊殿前的石碑上。关于把五方文殊合塑一殿的想法,也许是乾隆皇帝的旨意,也许是青云和尚与小沙弥略知乾隆皇帝对黛螺顶风光的偏爱,迎合圣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
乾隆五十七年( 1792) ,乾隆皇帝再次作诗《登黛螺顶》:
黛螺不比叶斗高,东顶峰之降冈也。
北望东可复罢乎,笋舆乘暇言登者。
五步十步率一息,羽林都许乘轻马。
更东望海峰实近,廓然真足小天下。
五台文殊智与号,殿中真察肖非假。
一乎五乎孰是乎,不出金刚六如写。



五台山黛螺顶(下)       11、
嘉庆皇帝虽然没有巡礼五台山五个台顶,却在嘉庆十六年( 1811) 春五月十八日在黛螺顶领略了五座台顶风光,从而写下了东、西、南、北、中五顶的《五台赞碑文》。
从此以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五台山黛螺顶(下)              12


五台山黛螺顶(下)                13



五台山黛螺顶(下)               14



五台山黛螺顶(下)      15、
上黛螺顶拜五方文殊被称为“小朝台”是在乾隆年间。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从传说顺治帝出家五台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一次次地朝拜文殊圣地五台山,给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带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昌盛。
乾隆十一年( 1746) 九月,乾隆皇帝第一次上五台山。他在菩萨顶歇宿时,眺望到对面秀逸的黛螺顶“青翠扑入眉宇”。黛螺顶的美丽,引起了这位帝王的愉悦。
  关于乾隆皇帝第一次登上黛螺顶,有传说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 青云和尚建好五方文殊殿后,根据笔者点校《清凉山传志选粹》所辑的附录中乾隆皇帝第三次去五台山,登上黛螺顶所作的诗《跋马至黛螺顶》:
螺顶不为高,积雪路颇滑。
策我云锦锥,遂至金轮刹。
狮王坐堂堂,黛髻足底口。
莫作颠倒会,十六本二八。


五台山黛螺顶(下)             16、既然来许愿,何必戴手套?

五台山黛螺顶(下)            17


五台山黛螺顶(下)            18


五台山黛螺顶(下)           19、


五台山黛螺顶(下)      20、佛教与儒教结合,这事儿办的不错。只可惜佛教历来被儒家认为是无父无君之教。出家当和尚,远离父母,与儒教是水火不相容的,硬硬地“捏合”在一起,怪有意思。


五台山黛螺顶(下)  21、黛螺顶的后殿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即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殿堂。此殿面阔5间,19.2米,进深9.6米,歇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铜铸释迦穆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我十八罗汉彩塑,这脱纱塑像是2005年新塑的,在五台山用脱纱塑像是少有的。
说明:这是资料,我没有进去拍照。


五台山黛螺顶(下)                22


五台山黛螺顶(下)             23


五台山黛螺顶(下) 24、大雄宝殿的殿门外有两联:

其一:

山青云白随处可通觉路,松风花语此地尽是禅机。

  其二:

净土清幽一尘不到菩提地,禅关寂静万善同归般若门。

 

 

五台山黛螺顶(下)        25
五台山黛螺顶(下)
    26、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的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


五台山黛螺顶(下)      27、殿后(东)还有峰。不知又在搞什么建筑?如果是修建一道围墙,挡住峰顶的滚石和水流,是很可取的。不过,我看,好似另有用途。


五台山黛螺顶(下)          28


五台山黛螺顶(下)              29、我们下山。



五台山黛螺顶(下)              30、鸟巢。


五台山黛螺顶(下)             31


五台山黛螺顶(下)            32、这一家三口挺有意思。


五台山黛螺顶(下)              33、路灯,绝似修饰品。



五台山黛螺顶(下)             34、又看到了黛螺顶底部的“佛”字。


附:我的一篇旧作《为“尚风流少气节”把脉》节选

最后谈谈宗教纷纷传入的问题。经多年研究这段历史,我觉得各种宗教的传入冲击了儒教,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南北朝的皇帝和王公大臣不乏笃信之徒,像萧衍就是个例子。这些宗教,例如佛教等,当时曾被一些人责为“不忠不孝”的“无父之教”。暂且抛开宗教间的争斗不论,足见这些外来宗教对儒家学说的冲击是何等猛烈忠孝节义是中国封建社会协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表现。且不论这种理论的正确与否,也不须用现代人眼光评价,就历史而论,它是起到了稳定社会关系的作用。处于秦汉之后的两晋南北朝却破坏了礼法名教,以致形成了不讲伦理,不讲气节,少廉寡耻的风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