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太湖古村落——东山陆巷(“苏州旅语”之十八)


标签:
苏州旅语之十八太湖古村落陆巷明朝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母亲姓陆杂谈 |
分类: 旅迹苔痕 |
此篇博文的编辑是在午饭前,因上传图片受阻,暂放在“私密博文”,以免前功尽弃;午饭后当然继续编辑,只是在编辑之前,清理了电脑,图片上传果然神速。
“苏州旅语”之十八,是写“东山陆巷”的,其实,前两篇都与“东山陆巷”有关。譬如我在《含山村 ·寒谷渡· 寒穀寺(“苏州旅语”之十六) 》一文中写到了陆巷,我引用了一大段网络资料说:
据资料,寒谷渡,总建筑面积有160个平方,檐口高3.6米,屋脊高7.8米,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8年),后屡废屡建,“文革”时已近残废,现由政府拨款重新修建。明代中叶,全国出现了三大赫赫有名的商帮,即山西晋商、安徽徽商和苏州东山的洞庭商帮,俗称“钻天洞庭”,他们呈三足鼎立,由“钻天”二字可见洞庭商帮做生意之精、之广。那时,陆巷古村已极繁荣热闹,地少人多,因此许多人外出做生意,他们走南闯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关内关外影响遍及全中国。另外,陆巷村那些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外出考取功名,做官也都由此上船下船,形成了一个热闹的渡口,其中王鏊十六岁出山,二十五、二十六岁连中三元、57岁二次出山为官都在这儿乘船。古渡两边木柱上的对联“落霞渔浦晚,斜日桔林秋”就出自王鏊诗《归省过太湖》。正因为明清直至民国由此出门的人,不论经商还是为官,俱功成名就,因之,东山的百姓就把“出山”形容为孩子有出息,出人头地了。
今天上午,我还通过360搜索到了一个昵称是“zongyb”的新浪博客文章。新浪网友“zongyb”在他的博文图片注脚里说:
“陆巷古村,它背山面湖,东边是莫厘峰,西边是太湖,南宋时渐成村落。是目前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明清古村落。古村内,寒谷山庄、北箭壶、观音堂等,明清高堂巨宅鳞次栉比。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古石街上耸立着探花、会元、解元三座楼牌。”
我立即对“zongyb”加了关注,还跟帖说:“从360搜索过来,来这儿吸取营养。为大作点赞!”虽然这位“zongyb”网友2010年之后就停博了,但我还是要打招呼的。
还有一位搜狐网的朋友叫“云果树乡村游”在搜狐网发了一篇《苏州吴中东山镇陆巷古村,被誉为太湖第一村》的文章。他说:
陆巷是苏州吴中东山镇的一个小村子,位于太湖边,背山面湖,是一座明清厅堂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被誉为“太湖第一村”。现尚保留着明代建筑数十处,规模如此庞大,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在江南一带实属罕见。陆巷因村中有六条直达太湖的巷弄而得名,村民依山而居。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因此得名。陆巷在20世纪50年代曾是太湖渔业公社所在地,街上有布店、百货、农杂、饭店、茶馆等,市面煞是热闹。
该古村位于山坞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今称巩俐岛,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内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三十多幢,面积达上万平方米。村民依山而居,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走进长长的巷子,幽幽的长弄,仿佛走进悠悠的历史长廊。
电视连续剧《画魂》、《橘子红了》、电影《小城之春》都在这里搭景拍戏。现在王鏊故居仍保留着一处拍《小城之春》留下的花园。
关于“陆巷”,有这些资料我想也就可以了,不足之处,图片注脚还有补充。就此打住。
6、怀德堂是六大景点中最有特色的了。我看到许多曾经亲自游览的游客说,他们(她们)的感受是“以第一个景点怀德堂为最。”
怀德堂外面很不起眼,一个并不讲究的木牌上上书怀德堂,如果不是门票上说明是一个景点,谁也不会注意的。一进门却别有洞天。园内以假山湖石为特色,使你领略到“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家无石不安、室无石不雅、人无石不寿”的意境。
、
【部分相关博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