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标签:
营丘镇黎家村特殊对联阎循琦皇字顶头白为上杂谈 |
分类: 昌乐村影 |

此次营丘采访,黎家是最后一站,也就是说要在这里临时画个句号了。黎家有许多人文故事,此篇博文仅讲对联,其它内容以后再述。不过,黎家村名还是要说几句的。
黎家,曾用名野竹村、大北庄,行政隶属马宋镇,今改称营丘镇。元朝,黎姓居此,名黎家。清朝乾隆年间,阎氏迁此,因地多野竹,称野竹村。民国时,因处营丘之北,改称大北庄。1981年复名黎家。
关于黎家村对联,有个独一无二的故事,叫做“皇字顶头白为上。”这句话不知道读者看明白了没有?不过,不要紧的,等看到图片里的对联您就明白了。
我们都知道,对联是有白边的,白边就是“纸角”,按说,对联里的纸角都是在下边,而黎家村的对联纸角都在上边。这里边当然有个历史由来。
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黎家举子阎循琦参加乾隆壬戌会试,得中第146名,殿试又得第90名,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按说他的考试成绩不是很好,但他在书写对联时的一次失误,却使他因祸得福官运亨通,直至一品大员,内阁侍读、工部尚书。
阎循琦考中进士后的一个春节前夕,王公大臣来找阎循琦写对联,阎循琦无意中将白头在上写了一幅对联,正巧被微服视察的乾隆皇帝碰见了,乾隆帝发怒道“你好大胆,这样写岂不犯上?”阎循琦头也不回地说:“我这才是正写呢,君不见皇字顶头白为上。”“这是皇家御用之例,你这样写该当何罪?”“天下百姓,皆吾皇之子民,这是子民忠君之举,亦是吾村祖辈之俗,何罪之有?”“好一个皇字顶头白为上。”乾隆帝重复着这句话,扬长而去。
当阎循琦知道来者是当今皇上,吓得直冒冷汗,赶紧打发管家日夜兼程快马加鞭回老家安排,管家说明原委,家人谁不知道事关重大,连夜买来对联纸,找人按白头在上书写,写好已是腊月二十九下午,多数人家已经贴上了对联,阎循琦家人每户送上一套,请求全村都贴上白头在上的对联。果不其然,乾隆帝耿耿入怀,着昌乐知县调查此事,得到禀报后,对这位有独特见解又敢于直言的新科翰林刮目相看,立马放工部主事,后来不断高升,历任京畿监察御史、福建道监察御史、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内阁侍读学士、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辛卯会试知贡举,直至工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定公,入贤良祠。
之后,黎家村的对联就纸头在上,沿用至今,成为黎家村特有的习俗。
再说那匹马,因劳累过度,汗如雨下,浑身打颤,不吃不喝,一命呜呼。阎家认为它救主有功,特别修了个大坟将其安葬。后来那个坟上长出一棵柘树,腰粗三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割了树,平了坟。不过,那块地仍叫马子坟或柘树底。
(根据张振海《民间故事集》修改)
本人采访时的发现与感悟放在图片注脚里。
【图片注脚选】
图3、我要说的有三点。第一,这幅对联就是黎家村特有的习俗了,白纸角在上边。第二,这幅对联是昌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石汝祥写的。第三,黎家村的对联可都是贴反了!这与黎家的文化大村地位不相符合呀!我在这里演示过,我说,左为上是不假,那指的是贴对联的户主,户主站在大门口,以左为上联,以右为下联,绝不论客人站的方向。但这几位老者不认账,推脱说“都是青年人贴的。”看起来,一个文化大村都犯常识性错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现代人不讲究传统了,既然不讲究了也就不按规矩办事了。可我有个疑问,这个黎家有不少文化人,难道不晓得对联怎么贴?
图5、对联,上联末字为仄声,“第”就是仄声,是上联;下联末字为平声,“风”就是平声字。换过来帖就对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