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2014-06-07 12:11:52)
标签:

营丘镇黎家村

特殊对联

阎循琦

皇字顶头白为上

杂谈

分类: 昌乐村影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刘福新

 

此次营丘采访,黎家是最后一站,也就是说要在这里临时画个句号了。黎家有许多人文故事,此篇博文仅讲对联,其它内容以后再述。不过,黎家村名还是要说几句的。

黎家,曾用名野竹村、大北庄,行政隶属马宋镇,今改称营丘镇。元朝,黎姓居此,名黎家。清朝乾隆年间,阎氏迁此,因地多野竹,称野竹村。民国时,因处营丘之北,改称大北庄。1981年复名黎家。

关于黎家村对联,有个独一无二的故事,叫做“皇字顶头白为上。”这句话不知道读者看明白了没有?不过,不要紧的,等看到图片里的对联您就明白了。

我们都知道,对联是有白边的,白边就是“纸角”,按说,对联里的纸角都是在下边,而黎家村的对联纸角都在上边。这里边当然有个历史由来。

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黎家举子阎循琦参加乾隆壬戌会试,得中第146名,殿试又得第90名,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按说他的考试成绩不是很好,但他在书写对联时的一次失误,却使他因祸得福官运亨通,直至一品大员,内阁侍读、工部尚书。

阎循琦考中进士后的一个春节前夕,王公大臣来找阎循琦写对联,阎循琦无意中将白头在上写了一幅对联,正巧被微服视察的乾隆皇帝碰见了,乾隆帝发怒道“你好大胆,这样写岂不犯上?”阎循琦头也不回地说:“我这才是正写呢,君不见皇字顶头白为上。”“这是皇家御用之例,你这样写该当何罪?”“天下百姓,皆吾皇之子民,这是子民忠君之举,亦是吾村祖辈之俗,何罪之有?”“好一个皇字顶头白为上。”乾隆帝重复着这句话,扬长而去。

当阎循琦知道来者是当今皇上,吓得直冒冷汗,赶紧打发管家日夜兼程快马加鞭回老家安排,管家说明原委,家人谁不知道事关重大,连夜买来对联纸,找人按白头在上书写,写好已是腊月二十九下午,多数人家已经贴上了对联,阎循琦家人每户送上一套,请求全村都贴上白头在上的对联。果不其然,乾隆帝耿耿入怀,着昌乐知县调查此事,得到禀报后,对这位有独特见解又敢于直言的新科翰林刮目相看,立马放工部主事,后来不断高升,历任京畿监察御史、福建道监察御史、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内阁侍读学士、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辛卯会试知贡举,直至工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定公,入贤良祠。

之后,黎家村的对联就纸头在上,沿用至今,成为黎家村特有的习俗。

再说那匹马,因劳累过度,汗如雨下,浑身打颤,不吃不喝,一命呜呼。阎家认为它救主有功,特别修了个大坟将其安葬。后来那个坟上长出一棵柘树,腰粗三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割了树,平了坟。不过,那块地仍叫马子坟或柘树底。

(根据张振海《民间故事集》修改)

本人采访时的发现与感悟放在图片注脚里。

 

【图片注脚选】

图3、我要说的有三点。第一,这幅对联就是黎家村特有的习俗了,白纸角在上边。第二,这幅对联是昌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石汝祥写的。第三,黎家村的对联可都是贴反了!这与黎家的文化大村地位不相符合呀!我在这里演示过,我说,左为上是不假,那指的是贴对联的户主,户主站在大门口,以左为上联,以右为下联,绝不论客人站的方向。但这几位老者不认账,推脱说“都是青年人贴的。”看起来,一个文化大村都犯常识性错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现代人不讲究传统了,既然不讲究了也就不按规矩办事了。可我有个疑问,这个黎家有不少文化人,难道不晓得对联怎么贴?

图5、对联,上联末字为仄声,“第”就是仄声,是上联;下联末字为平声,“风”就是平声字。换过来帖就对了。

       另,营丘故城姜氏家族专用楹联(家对)是:“渭水发祥地,营陵旧家风。”这是张德亮先生更正的,我觉得张德亮先生的准确。而一开始张振海先生给我的一张纸上写的“营陵新天地,渭水旧家风”不准确。明眼人就能看得出,“新天地”这个词汇一定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两个政权交替之后后才有的词汇潍坊市潍城区申家、姜家、十亩田村以及昌乐县泥沟子等村,在上世纪通用于大门口。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1、给黎家村等候我的四位老者拍照。左起:张德三、张德亮、滕树X(第三字看不清,是单之礼替我写的)、张振海。我奇怪,这里面为何没有姓阎的人?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2、我让陪同我采访的单之礼(左三)和庞希杰(右一)也进去合影。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3、我要说的有三点。第一,这幅对联就是黎家村特有的习俗了,白纸角在上边。第二,这幅对联是昌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石汝祥写的。第三,黎家村的对联可都是贴反了!这与黎家的文化大村地位不相符合呀!我在这里演示过,我说,左为上是不假,那指的是贴对联的户主,户主站在大门口,以左为上联,以右为下联,绝不论客人站的方向。但这几位老者不认账,推脱说“都是青年人贴的。”看起来,一个文化大村都犯常识性错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现代人不讲究传统了,既然不讲究了也就不按规矩办事了。可我有个疑问,这个黎家有不少文化人,难道不晓得对联怎么贴?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4、张德亮,77岁,这幅对联是他写的。依然贴差了。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5、对联,上联末字为仄声,“第”就是仄声,是上联;下联末字为平声,“风”就是平声字。换过来帖就对了。

       另,营丘故城姜氏家族专用楹联(家对)是:“渭水发祥地,营陵旧家风。”这是张德亮先生更正的,我觉得张德亮先生的准确。而一开始张振海先生给我的一张纸上写的“营陵新天地,渭水旧家风”不准确。明眼人就能看得出,“新天地”这个词汇一定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两个政权交替之后才有的词汇。潍坊市潍城区申家、姜家、十亩田村以及昌乐县泥沟子等村,在上世纪通用于大门口。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6、胡同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7、古来有句俗语,“盖屋打墙娶媳妇”这是农村三间大喜事,我焉能不拍?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8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9、张德亮先生的画作。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10、看到了我的恩师曹一民先生的遗作。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11、要拍黎家,一定得选个好地方。在白浪河大桥中间最好。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12、白浪河西岸的红瓦房就是黎家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13、像白浪河这样的河流已经很少了。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14、白浪河大桥,桥那边就是一年一度桃花节举行的地方。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15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16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17、陪了我半天,两位受累了,在白浪河大桥中间给他俩合影。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18、将相机放在南边水泥栏杆平面上,设定10秒自拍,我要与单之礼(左)、庞希杰(中)合影留念。

 



营丘镇黎家村的特殊对联(营丘行之十五)                       19、桥西路南侧有黎家村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