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标签:
昌乐县营丘镇明楼高察为皇姑所建现在是皇姑十四代孙古建筑珍品文化 |
分类: 昌乐村影 |
昌乐县营丘镇城前村有一座明建造的小楼,当地人俗称“明楼”。明楼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干支戊子年),是明衡王府仪宾(所有皇族“王女婿”皆称“仪宾))高察,为皇姑(万历帝堂姑)新淦县主(皇帝的女儿称“公主”,亲王的女儿称“郡主”,血缘关系比较远的王的女儿称“县主”)所建,至今已历四百二十六年。
据《朱翰高氏家谱》所载,明永乐年间,世族世谦自濠泗(古地名,属安徽省)徙昌乐昌乐东南八十余里的周韩里。高姓五世祖高税(号古田)借明朝皇帝的朱姓,自己又在京城翰林院任主考官,故将周韩里改名为朱翰。
六世祖高察字西岗,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干支丙子年),顺天府乡试中举。在国子监深造期间被选为仪宾,再以后授亚中大夫(是皇帝赐封的没有实权的虚衔),明衡王府仪宾(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王族女婿都称之为仪宾。是明朝一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配新淦县主。
据考,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戌年),二代衡王朱厚燋复镇青州,新淦郡主之俸禄,由云贵二省,对调诸安二县(诸城、安丘),高察夫妇回了老家,在朱汉(翰)建造了高氏先祠的同时,又选择了营陵古城南隅金钗河边的古城前村,建造了一座三间三层的古楼,供皇姑居住。人们誉之为“明楼”。搂檐高八米许,顶高十一米,长十米,宽六米,墙厚0.9米,青砖砌墙,内有木梯上下。楼顶重梁重檩,木椽,双层小瓦,起脊凹珑,檐脊走兽,虽谈不上金碧辉煌,可也是雕梁画栋,保持了明代宫庭建筑的一些特色。
室内正中,有一水井,平时密封,据说是防贼兵围宅用的,封上门后,一可以汲水吃,二可以提水从三楼窗口一石制漏斗中,将水浇到木门上,以防贼兵放火烧门。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干支乙丑),太平军(当时俗称“毛子反”)过境,用过一次,迄今烧迹尚存。
明朝灭亡后,清兵大抓明皇亲国戚,皇姑长子高建勋,埋藏了皇姑的仪仗,逃到了沂水,埋名山野,至今未归。安定后,皇姑八子高冲霄,回明楼定居,后世袭传长子长孙。现为皇姑第十三代孙高国荣居住。我在2014年5月29日上午采访时见到了明楼后裔高清华与其母亲,四十九岁的高清华可能是皇姑的第十四代孙了吧?据高清华母亲讲,明楼原有三层,往下落了一层,底下一层也被平了,现在看到的只是中间的一层。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干支戊辰年),因明楼年久失修,皇姑九代孙庠生高培,对明楼进行了大修,为保留高氏家族的荣耀,特聘工匠,利用拆下的原料,在保留楼顶原貌的前提下,把楼顶下落一层,改为现在的两层。
如今的明楼,楼底层高2.2米,上层檐高3.16米。可惜的是楼顶装饰物,大部毁于“文革”。
城前村明楼,历经四百二十六年的风雨沧桑,仍以苍老刚劲古朴典雅之姿,屹立村中,格外醒目,是不多见的古建筑珍品。建议有关单位,列入名胜古迹加以保护。
(此文参考张振海《民间故事集》,又参考高永和《朱翰仪宾的故事》,本人又作了第三次修改和补充——2014年11月20日)
附原稿如下:
据昌乐高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世族世谦自濠泗(古地名,属安徽省)徙昌乐朱汉(朱翰)。六世祖高察字西岗,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干支丙子年),顺天府乡试中举。后授亚中大夫(文散官名,从三品),明衡王府仪宾(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王族女婿都称之为仪宾。是明朝一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配新淦郡主。
据考,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戌年),二代衡王朱厚燋复镇青州,新淦郡主之俸禄,由云贵二省,对调诸安二县(诸城、安丘),高察夫妇回了老家,在朱汉(翰)建造了高氏先祠的同时,又选择了营陵古城南隅金钗河边的古城前村,建造了一座三间三层的古楼,供皇姑居住。人们誉之为“明楼”。搂檐高八米许,顶高十一米,长十米,宽六米,墙厚0.9米,青砖砌墙,内有木梯上下。楼顶重梁重檩,木椽,双层小瓦,起脊凹珑,哈巴狗子五类兽,虽谈不上金碧辉煌,可也是雕梁画栋,保持了明代宫庭建筑的一些特色。
室内正中,有一水井,平时密封,据说是防贼兵围宅用的,封上门后,一可以汲水吃,二可以提水从三楼窗口一石制漏斗中,将水浇到木门上,以防贼兵放火烧门。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干支乙丑),太平军(当时俗称“毛子反”)过境,用过一次,迄今烧迹尚存。
明朝灭亡后,清兵大抓明皇亲国戚,皇姑长子高建勋,埋藏了皇姑的仪仗,逃到了沂水,埋名山野,至今未归。安定后,皇姑八子高冲霄,回明楼定居,后世袭传长子长孙。现为皇姑第十三代孙高国荣居住。我在2014年5月29日上午采访时见到了明楼后裔高清华与其母亲,四十九岁的高清华可能是皇姑的第十四代孙了吧?据高清华母亲讲,明楼原有三层,往下落了一层,底下一层也被平了,现在看到的只是中间的一层。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干支戊辰年),因明楼年久失修,皇姑九代孙庠生高培,对明楼进行了大修,为保留高氏家族的荣耀,特聘工匠,利用拆下的原料,在保留楼顶原貌的前提下,把楼顶下落一层,改为现在的两层。
如今的明楼,楼底层高2.2米,上层檐高3.16米。可惜的是楼顶装饰物,大部毁于“文革”。
城前村明楼,历经四百二十六年的风雨沧桑,仍以苍老刚劲古朴典雅之姿,屹立村中,格外醒目,是不多见的古建筑珍品。建议有关单位,列入名胜古迹加以保护。
(此文参考张振海《民间故事集》,本人有修改和补充)
附:魂qian蓝梦新浪博客文章
昌乐朱汉(翰)仪宾的传说--昌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02-15 17:30:4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865340100he2f.html
说明:本人重新校对修改了一遍
昌乐县朱汉仪宾姓高名察,朱翰高家五世祖高科之子,明万历年间被青州衡王选为仪宾,有关他本人和涉及到他的传说不少。
昌乐县朱翰仪宾的来历:相传五世祖高科有三子,长子高察自幼天资聪颖,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明万历三年二十五岁的高察得入国子监深造,他进士待取,功名在握。就在此时,青州衡王为三女儿新淦择婿。高察一是大学士,二来未婚娶,自然被衡王列入人选之列。再说衡王的小女新淦,自幼在王府,天生丽质,平日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对人生颇有见解。选女婿是件终身大事,自然有他自己的主张,就是健壮第一,相貌功名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