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2014-06-06 21:49:23)
标签:

昌乐县营丘镇明楼

高察为皇姑所建

现在是皇姑十四代孙

古建筑珍品

文化

分类: 昌乐村影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刘福新

 

 

昌乐县营丘镇城前村有一座明建造的小楼,当地人俗称“明楼”。明楼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干支戊子年),是明衡王府仪宾(所有皇族“王女婿”皆称“仪宾))高察,为皇姑(万历帝堂姑)新淦县主(皇帝的女儿称“公主”,亲王的女儿称“郡主”,血缘关系比较远的王的女儿称“县主”)所建,至今已历四百二十六年。

据《朱翰高氏家谱》所载,明永乐年间,世族世谦自濠泗(古地名,属安徽省)徙昌乐昌乐东南八十余里的周韩里。高姓五世祖高税(号古田)借明朝皇帝的朱姓,自己又在京城翰林院任主考官,故将周韩里改名为朱翰。

六世祖高察字西岗,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干支丙子年),顺天府乡试中举。在国子监深造期间被选为仪宾,再以后授亚中大夫(是皇帝赐封的没有实权的虚衔),明衡王府仪宾(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王族女婿都称之为仪宾。是明朝一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配新淦县主。

据考,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戌年),二代衡王朱厚燋复镇青州,新淦郡主之俸禄,由云贵二省,对调诸安二县(诸城、安丘),高察夫妇回了老家,在朱汉(翰)建造了高氏先祠的同时,又选择了营陵古城南隅金钗河边的古城前村,建造了一座三间三层的古楼,供皇姑居住。人们誉之为“明楼”。搂檐高八米许,顶高十一米,长十米,宽六米,墙厚0.9米,青砖砌墙,内有木梯上下。楼顶重梁重檩,木椽,双层小瓦,起脊凹珑,檐脊走兽,虽谈不上金碧辉煌,可也是雕梁画栋,保持了明代宫庭建筑的一些特色。

室内正中,有一水井,平时密封,据说是防贼兵围宅用的,封上门后,一可以汲水吃,二可以提水从三楼窗口一石制漏斗中,将水浇到木门上,以防贼兵放火烧门。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干支乙丑),太平军(当时俗称“毛子反”)过境,用过一次,迄今烧迹尚存。

明朝灭亡后,清兵大抓明皇亲国戚,皇姑长子高建勋,埋藏了皇姑的仪仗,逃到了沂水,埋名山野,至今未归。安定后,皇姑八子高冲霄,回明楼定居,后世袭传长子长孙。现为皇姑第十三代孙高国荣居住。我在2014年5月29日上午采访时见到了明楼后裔高清华与其母亲,四十九岁的高清华可能是皇姑的第十四代孙了吧?据高清华母亲讲,明楼原有三层,往下落了一层,底下一层也被平了,现在看到的只是中间的一层。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干支戊辰年),因明楼年久失修,皇姑九代孙庠生高培,对明楼进行了大修,为保留高氏家族的荣耀,特聘工匠,利用拆下的原料,在保留楼顶原貌的前提下,把楼顶下落一层,改为现在的两层。

如今的明楼,楼底层高2.2米,上层檐高3.16米。可惜的是楼顶装饰物,大部毁于“文革”。

城前村明楼,历经四百二十六年的风雨沧桑,仍以苍老刚劲古朴典雅之姿,屹立村中,格外醒目,是不多见的古建筑珍品。建议有关单位,列入名胜古迹加以保护。

(此文参考张振海《民间故事集》,又参考高永和《朱翰仪宾的故事》,本人又作了第三次修改和补充——2014年11月20日)

 

 

附原稿如下:

     昌乐县营丘镇城前村有一座明朝时建造的小楼,当地人俗称“明楼”。明楼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干支戊子年),是明亚中大夫衡王府仪宾(亲王女婿)高察,为皇姑(万历帝堂姑)新淦郡主所建,至今已历四百二十六年。

据昌乐高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世族世谦自濠泗(古地名,属安徽省)徙昌乐朱汉(朱翰)。六世祖高察字西岗,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干支丙子年),顺天府乡试中举。后授亚中大夫(文散官名,从三品),明衡王府仪宾(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王族女婿都称之为仪宾。是明朝一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配新淦郡主。

据考,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戌年),二代衡王朱厚燋复镇青州,新淦郡主之俸禄,由云贵二省,对调诸安二县(诸城、安丘),高察夫妇回了老家,在朱汉(翰)建造了高氏先祠的同时,又选择了营陵古城南隅金钗河边的古城前村,建造了一座三间三层的古楼,供皇姑居住。人们誉之为“明楼”。搂檐高八米许,顶高十一米,长十米,宽六米,墙厚0.9米,青砖砌墙,内有木梯上下。楼顶重梁重檩,木椽,双层小瓦,起脊凹珑,哈巴狗子五类兽,虽谈不上金碧辉煌,可也是雕梁画栋,保持了明代宫庭建筑的一些特色。

室内正中,有一水井,平时密封,据说是防贼兵围宅用的,封上门后,一可以汲水吃,二可以提水从三楼窗口一石制漏斗中,将水浇到木门上,以防贼兵放火烧门。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干支乙丑),太平军(当时俗称“毛子反”)过境,用过一次,迄今烧迹尚存。

明朝灭亡后,清兵大抓明皇亲国戚,皇姑长子高建勋,埋藏了皇姑的仪仗,逃到了沂水,埋名山野,至今未归。安定后,皇姑八子高冲霄,回明楼定居,后世袭传长子长孙。现为皇姑第十三代孙高国荣居住。我在2014年5月29日上午采访时见到了明楼后裔高清华与其母亲,四十九岁的高清华可能是皇姑的第十四代孙了吧?据高清华母亲讲,明楼原有三层,往下落了一层,底下一层也被平了,现在看到的只是中间的一层。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干支戊辰年),因明楼年久失修,皇姑九代孙庠生高培,对明楼进行了大修,为保留高氏家族的荣耀,特聘工匠,利用拆下的原料,在保留楼顶原貌的前提下,把楼顶下落一层,改为现在的两层。

如今的明楼,楼底层高2.2米,上层檐高3.16米。可惜的是楼顶装饰物,大部毁于“文革”。

城前村明楼,历经四百二十六年的风雨沧桑,仍以苍老刚劲古朴典雅之姿,屹立村中,格外醒目,是不多见的古建筑珍品。建议有关单位,列入名胜古迹加以保护。

(此文参考张振海《民间故事集》,本人有修改和补充)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1、城前村快要到了。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2、城前村一带的景象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3、明楼后裔皇姑第十四代孙城前村村民高清华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4、这就是明楼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5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6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7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8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9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10、这就是明楼内的那口水井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11、明楼里边的西屋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12、明楼里边的东屋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13、高清华与其母亲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14、后墙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15、这就是金钗河吗?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16、倘若当时是这么个样子,高察还在这儿给皇姑建造楼房吗?
              



城前村有座为皇姑建造的明楼(营丘行之十三)
                 17、金钗河呀!先不用说实现以往的旖旎风光,先让我看看地表水吧!

 

 

附:qian蓝梦新浪博客文章

昌乐朱汉(翰)仪宾的传说--昌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02-15 17:30:4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865340100he2f.html

说明:本人重新校对修改了一遍

 

昌乐县朱汉仪宾姓高名察,朱翰高家五世祖高科之子,明万历年间被青州衡王选为仪宾,有关他本人和涉及到他的传说不少。 诸如:仪宾的来历、新淦县主“借刀”除民害、万历赠石等,至今已相传四百余载。

昌乐县朱翰仪宾的来历:相传五世祖高科有三子,长子高察自幼天资聪颖,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明万历三年二十五岁的高察得入国子监深造,他进士待取,功名在握。就在此时,青州衡王为三女儿新淦择婿。高察一是大学士,二来未婚娶,自然被衡王列入人选之列。再说衡王的小女新淦,自幼在王府,天生丽质,平日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对人生颇有见解。选女婿是件终身大事,自然有他自己的主张,就是健壮第一,相貌功名次之。
    转眼功夫选期已到,高察骑马直奔衡王府,到了中午用饭时分,他坐下环视了一周,十来个入选的人,个个都是文质彬彬、衣着华丽的白面书生,唯独自己长得又粗又黑,自己一下子就撒了气。又一想,选中是没啥希望了,反正来一回,在王府吃顿好饭也是件快事。吃饭了,那些入选的书生是斯斯文文,你谦我让,生怕有损自己的身份。高察呢,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口吃菜大碗喝酒,一桌子菜几乎被他吃了个净,两坛子酒被他喝了个光,一摞饼吃了个完。惹的周围人你嗤我笑,他却全不在乎,只顾狼吞虎咽。再说衡王和他的夫人、女儿也很快把目光集中到了这位壮实的小伙子身上,一家人都相互赞许地点了点头。
    时过半月,报喜的快马来到朱翰街高家大门前,宣布了高察被衡王招为仪宾。高察就这么巧的一顿饭吃成了衡王府的乘龙快婿,取了个如花似玉的千金小姐做媳妇。后来,“朱翰的仪宾吃出来的”这句话成了当地的一句歇后语。
    据《高氏家谱》记载以及该村老人讲述:高察成了衡王仪宾之后,加上皇帝的赏赐,高家一跃成为富室,开始大兴土木:盖高大的楼门,门楣上横挂一金子大匾,门外两侧各有五花石狮子一个,高高的捧斗旗杆,上马石等。进门是宽大的影壁,中间镶有陶土烧制的浮雕麒麟,四角镶云字五彩琉璃瓦,上帽盖以红绿色琉璃瓦,长约十米,高约五米,厚约八十公分。(据考证,以陶土烧制的浮雕麒麟全国极为罕见),绕过影壁是二门,穿过二门进入正房院子,盖有一拉五间二排高台屋,整个建筑坐北朝南院墙高大。从高家大院约一百六十米是高家花园,园内有假山、太湖石、荷花池,各种奇花异草,总占地面积约三十市亩。其他建筑有:高家祠堂、刘山庙、关帝庙、菩萨庙内有魁星阁、七星台、河东马趟子、还有营邱河南城前村一座三层楼。高家大院仿明宫建造,气势之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新淦县主“借刀”除民害:相传新淦和高察成亲之后,尊长爱幼十分贤惠,待人宽厚且掌管有方,小两口是你亲我爱十分和谐。只有一件事叫她透不过气来。
   昌乐县朱翰镇北方有一寺庙叫北寺,寺内近二十个和尚,依仗着历代皇上偏袒偏护,越规败俗,强索民财,鱼肉乡里,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每逢年节强到各庄“化缘”,化什么香火钱、修缮钱、塑神钱、铺路钱、换衣钱……,交迟了就闯进庄里,见人连骂带打,吓得百姓了不得,一听到和尚进庄就赶紧关门锁户。和尚自己庙地庄稼长得不好,上坡看看谁家地里庄稼长得好,割倒就成了他们的,更有甚者,几年来竟一连逼死十条人命,有二十几户人家被逼得妻离子散远去他乡却无人敢管。这桩桩件件新淦是两耳听得满满的,他心想:这帮和尚一日不除,朱翰街怎得一日安宁。
    于是,新淦和高察就骑着马来到京城,将北寺庙和尚的为所欲为向万历皇帝说了个详细。万历听后心想:开国始祖年轻时曾当过和尚,终前又有遗训:天下和尚除反朝廷,杀人放火罪大恶极者严惩外,其他一律网开三面,历代都无违训者。再者都是些动不着朝政的小事,便毫不思索地说:“罢了罢了”(意思是算了)。新淦思维敏捷,立即想到“罢”字和“耙”字同音,处治和尚的办法。马上双膝跪地:“谢皇上明示”。万历皇帝哪里想到新淦会巧借“罢”字做文章,更不知道庄户人家的耙除了耙地还会耙人。新淦回来后不久就命所有下人卫士一起出动,在北寺前掘了一条沟,将北寺里十六个作恶多端的和尚绑起来推进沟里,土一直埋到脖子,套好马子拴上耙。眨眼功夫,这些恶和尚的脑浆迸裂见阎王去了。
    祸害被除,寺庙被废,百姓拍手称快,朱翰一代的村庄燃鞭放炮三日以示庆贺。新淦县主敢于除恶扬善,扶贫济寡又宽厚待人,其威望越来越高。四百多年过去了,新淦县主“借刀”除害的故事至今还在昌乐南部流传着。
    据《朱翰高氏家谱》载:高察共有一妻四妾十二子,原配新淦县主为其生二子,她的后代不乏中秀才、举人、进士者。高察和新淦辞世以后葬于高家祖茔(号称仪宾林,后人叫白杨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