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乐农村)小解召有棵老槐树
刘福新
今日下午,影友吴中福驾车,拉着我和“传每即疃”记者李启航直奔五图街道小解召。
从我入村后了解到的资料,与《昌乐县地名探源》分歧很大。《昌乐县地名探源》是这样写的:“小解召,行政隶属五图镇,位于镇境南部。明末,赵姓从大解召迁来立村,取名小解召。”而我了解到的资料是“先有小解召,后有大解召”。从一棵老槐也可以证实,小解召立村肯定要比大解召早。在先民立村时,一般要栽一棵槐树作为村庄的标志,所以老槐又叫“祖宗树”。我采访大解召较早,也曾寻访到一棵老槐树,但明显要比今天下午我拍摄的小解召老槐要晚许多。由此看来,“先有小解召后有大解召”
的民谚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
小解召早先由两个自然村形成,南边的原称“夏家小解召”,姓氏有夏、赵、于、郭、范五姓;北边的原称“刘家小解召”,姓氏有刘、孙、赵三姓。“夏家小解召”和“刘家小解召”是一个行政单位,总称小解召。但村庄之间的历史参照物迄今仍能看出来,那就是一条栽着松树的东西分离带。村委会办公的院落背东朝西,贴着大门的房屋早已残破废置,办公场所位于东头。
小解召人口约800余人。
采访时,先后遇到了两位年龄大的村民,一男一女,皆为67岁(农村都论虚岁),我一愣,与我恰好同龄,顿生亲切感。先遇到的是男性,大号夏学美,夏历十月生人,当我告诉他我是夏历二月生人后,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咱俩虽然同岁,却是两个朝代的人。”一想也是,昌乐两个政权交替是在1948年公历5月1日,也就是说,国民党政府军队于1948年5月1日不战而逃,由此昌乐朝代更替。本人生于1948年夏历二月,当然是国民政府时期生人了。后遇到的为女性,夏历六月十一生日。
此次采访的重大收获,除了小解召原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外,还有两个预料不到的收获:一是昌乐县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后,第一任昌乐县委县政府驻地是乔官镇梁家庄
(这件事儿我知道,早就在我的文章里了),而昌乐县公安局就设在小解召(这件事儿我不知道),可见小解召在现代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二是,村民告诉我们,这个村子北部(原刘家小解召)有一棵老槐树。
此次采访小解召,美中不足的是,影友吴中福还有接女儿的任务,匆匆来匆匆归,所访资料还是比较粗糙简单的。
因为我的农村采访稿题目重复太多,大都是“XX村摄影札记”或“XX村采风杂记”,这一回稍稍改变一下,就用《小解召有棵老槐树》这个题目了。另外,这个题目还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先有小解召,后有大解召。
1、离着公路近的是大解召,这一幅图片和第二幅图片是拍的大解召。
2、大解召。
3、车停小解召前街。拍两个年轻的村民。
4、朝南有一条土路,这位妇女肩扛镢头。
5、小解召卫生室。
6、卫生室大门口。
7、老远听到他们在议论我的博客。
8、 在采访时,先后遇到了两位年龄大的村民,一男一女,皆为67岁(农村都论虚岁),我一愣,与我恰好同龄,顿生亲切感。先遇到的是男性,大号夏学美,夏历十月生人,当我告诉他我是夏历二月生人后,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咱俩虽然同岁,却是两个朝代的人。”一想也是,昌乐两个政权交替是在1948年公历5月1日,也就是说,国民党政府军队于1948年5月1日不战而逃,由此昌乐朝代更替。本人生于1948年夏历二月,当然是国民政府时期生人了。
9、原来这开车的年轻人与夏学美是父子关系。
10、同上
11、夏学美这位与我同龄的人,面貌清癯,打扮不俗,言谈流畅,很可能是小解召的知名人士,或者是退休的“公家人”。他还告诉我说昌乐县第一任昌乐县委县政府驻地是乔官镇梁家庄,而昌乐县公安局就设在小解召。
可见小解召在昌乐县的现代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12、我顺着土路出村,我要拍田里的农作物——小麦。
13、这还是我一进村就遇到的妇女。
14、另一位干活的男性村民。
15、一冬基本上没有雪和雨,但麦田里的墒情还可以。
16、我站的地方是在水库和“梦里水乡”的西北。
17
18、一条南北大街。是小解召的主街。
19、逆光拍西边的胡同。
20、这是东边的胡同。
21、一看到我要拍她们,都想走,让我喊住了。

22、我看到这位年龄最大,一问也是67岁,与我同龄,夏历六月十一生日,比我生日也小四个月。
23、我说多给您拍幅图片吧。
24、这条沟和渠道就是原来“夏家小解召”和“刘家小解召的分界线。
25、同上。
26、朝北拍。
27、一过桥和水渠(分界线)就看到了这个大门。
28、村委。
29、西面的房屋早已残破,废置不用了。
30
31、办公室位于大院的东头。
32、村民。
33、继续北行。
34、我在寻找老槐树。没有找到,却看到了一辆拉学生的车。
35、眼看影友吴中福接女儿的时间到了,我说:我再问问老槐树在哪儿吧?
36、小学生说在这儿。原来被一口屋挡住了。
37、树冠很大呀!
38、主干已经朝西倾斜。
39、分枝朝西倾斜的更厉害。
40、影友吴中福也过来了。
41、我对小学生说,给你们拍个合影。
42、这个姿势是我指挥的。看来孩子们都很高兴。
加载中,请稍候......